时间:2018-12-18 11:07:39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汉语学审美方式,汉语学技术方针都是学些汉语学的主要方式。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汉语学审美的各项技巧模式要点。
汉语学审美方式,汉语学技术方针都是学些汉语学的主要方式。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汉语学审美的各项技巧模式要点。
摘要:中华文化的伟大与渊博既在于它的工艺美术与实用技术方面,同时也在于它的汉字方面,由汉字所记载的文化典籍对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正史还是诗词歌赋,都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不同文化形象的中国,既有温文儒雅的君子形象,也有自由散漫的诗人,还有高雅严谨的圣人,从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本文就从汉语言文学方面进行分析,一点点寻找汉字之美。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学,审美问题,汉语类论文
汉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从记载中华文化的载体变成属于中国的文化符号。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在国际社会上的交流与发展,中国文化成为了许多国外友人的学习目标和研究对象,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书法国画,都令他们赞叹不已。而对于汉语言文化本身来讲,它在中国文化里的普及应当尤为重要。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化审美来讲,探讨其深刻的含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荐期刊:《汉语学报》的办刊宗旨是:以汉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事实的发掘和规律的揭示,致力于理论的探讨和方法的探索;促进汉语的母语教学和对外教学,积极推进语言信息处理和语文现代化。为了宗旨的有效落实,我们把以下六点愿望作为办刊准则。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一、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性
汉语是从象形字演变而来,即甲骨文、金文等象形文字演变而来。这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楔形文字不同的是,中国汉字不仅可以象形,还可以拟声。台湾大学就有从声音的角度进行讲解庄子的,这同样能代表中国文字独一无二的文化,从它的发音就可以知道代表着什么意思。汉语言文化传承了几千年,语言的内涵自然也是非常深刻,为中国的文化发扬与创新提供了基础,它也同样代表了属于我们的文化精神,自由独立热情而且富有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后代研究者建立起一个标杆而且也同样承担着历史与民族文化的使命与责任。汉语言文学仍然是我们国人教育重视的一项内容,从幼儿园的呀呀学语,到小学的认字识文,中学的应用与深化,大学及社会上的实际应用和最终的人生导向,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应该伴随着一个中国人的终生。从中国美术史和书法史的角度讲,曹植的《洛神赋》不仅能成为顾恺之笔下哀怨的甄姬,而且也是董其昌等人清新秀丽的书法作品,汉语言为创作者们带来了非凡的意义。汉语言文化自古就是来源于创作者的生活,古代作家在进行诗文的创作时,必然是对历史、文化、自己的人生还有当时时政的感慨与希冀。因此,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文化变得并不是处在天上,而是来源于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悟。一首好的诗文是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气质与内在修养。苏轼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然这也同样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普遍观念,只有每日的精进与感悟,才能解决好自己所面临的苦难与烦闷,用自己所幻想的美与善的世界来完成对社会的构想,来抒发自己不能明说的体会与意境。
二、汉语言文学在古代的审美态度
通常来讲,一个文化对于社会的思考,往往能凸显出它的独特性。对于中国的美来讲,儒家提出了一种极其先明的思想,叫做中庸。这也正是孔子对语言美的要求,即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因此,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既要将语言功夫做足,又要将尽善尽美的人文精神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此在文学史上也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极度重视说理与逻辑的如法家儒家墨家等,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讲述道理,其实用性与说理性极强,然而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而另一种则是以堆砌辞藻为主,但是不注重作品的内涵,使得这类如南朝骈体文的文章,一味注重华丽性,使其变得华而无实,对于美的体现变得毫无价值,而且对于生活的体现毫无价值。而古时的汉语言文学的审美极易走进这两个极端。真正的好文章是来源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尤其是对于古人来讲,没有电视等先进科技工具享受,只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美的感受来进行写作、书法等进行消遣或研究。因此,全身心地感受生活使得他们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更加具有美感。从古贤所感悟的道理再加上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组成了一篇篇的好诗文,从简单易见的事物中进行深层的挖掘,以此构成一个美丽而令人回味的意境。最后通过诗文来表现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展现出他们伟大而又平凡的内心。如苏轼的《赤壁赋》,作者饮酒饮到深夜,从月光、湖色、箫声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生的体悟,从当年意气风发的曹操再到早已逝去的古人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从转眼逝去的人生之悲突然转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达观的态度对待一切悲观的事物,来抵御那种无法抹去的伤悲。其中的字句既有南朝的骈体之风,又有春秋战国的严谨说理,让人读起来非常有想读下去的欲望。
三、汉语言文字在近代的审美观念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近代大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汉语言文字又发生了大的变革,既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又有国人的创新与发展,许多舶来词,汉译词,音译词组成了现如今的汉语体系。还有刘半农,胡适等人将白话文运动不断推行到中国的各个角落,尽管仍然有许多的反对者,但是运动仍然推行得很彻底很成功。白话文的推行,让更多目不识丁的人能使用语言,利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和学习。由于白话文的推动,汉语言文字越来越显得平凡而且可贵,在审美上的变化也显得越来越平易近人。除了对语言方面的改进,还有对文字内容的变革和审美意识的深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于历史沉思、人生沉思、意识形态的沉思,用反思和深思来进行对文革后的人性进行深思。因此衍生出了很多文学,给汉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汉语言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也能引导一定的审美。另外,对于社会发展的深思,作家们也有所体现。既有对中国现状的分析与解决措施,又有对过去历史反思与重新思考。用一些历史题材来进行艺术的重新创造,来赋予历史人物新的血液与思想。比如郭沫若的《屈原》,将楚辞里充满传奇与神秘的世界与屈原相结合,使得屈原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而且明确,重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正义不屈的人物形象。还有茅盾的《大泽乡》,农民们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求,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从简单粗暴的农民起义变成了向往和平与正义的渴望,希望糟糕的现实世界能得到改变。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世界的希冀。而此时汉语言的功能更是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意识形态而做出一定的贡献,以重新回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四、汉语言文字各地域的语言审美
对于地广物博的中国来讲,各个地域的语言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在不同地区语言的审美下,汉语言的学习和每个地域所体现的文化也有所不同,在语言进行应用时,除去普通话外,其他地域如东北话、上海话、四川话等许多充满着地域色彩的语言也同样能感染我们的心灵。比如东北话大多鼻音较重,使人听起来非常直爽,而且干脆利落。南方普遍将许多读音读成几个一样的音,分不清“n"和“l"成为了很正常的现象。因此不同地方对于语言的使用不同,而其审美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一种对于美的表达非常直白,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用白描的手法来抒发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而另一种则是对于美的表达非常隐晦,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将哀思隐藏在所要表达的事物中去。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区别给我们带来的是汉语言文字不同的美感,而这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对于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这种南北方不同的语言文化共同组成了汉语言文化的两大体系。
五、结语
汉语言文化在不同时代所能表现的是不一样的,而且审美也不尽相同。如今的汉语言文化构成了几千年来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从最初汉语言本身的功能,到向一个中庸而且充满着美与善的审美要求,再到各个阶段对于汉语言的探索与追求,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看到并且学到的语言体系。南北方的文化虽然有所差距,但是仍然不遗余力的共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分析,要从一个整体去进行研究和反思,因为每一次的反思与创新都会带来不同凡响的东西。那么,这就需要研究者从南北方的差异中找到共性之后,再根据地域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让全世界都对我们的文化刮目相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4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