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传统文化经典教学建设方向

时间:2019-01-13 11:20:24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中的模式以及对教学实施方式需求等,这些都是对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事项。这篇文章也讲述了传统文化经典中培育职业素养要点。

  传统文化教学改革中的模式以及对教学实施方式需求等,这些都是对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事项。这篇文章也讲述了传统文化经典中培育职业素养要点。

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征收文化类论文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等都是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文化类论文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荐期刊:《中国文化遗产》杂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2.2培育职业道德

  《论语》作为儒家教育理论的经典论著,十分重视人的品性道德的培养。“道”与“德”二字在《论语》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两字在具体的语句里含义有所不同,但放在职业与做事的语境下,都指要有道德、守原则。在《论语》里,适用于职场的好德行还包括“忠”“信”“慎”“敏”等,“忠”即忠诚、忠实,“信”即诚实、守信,“慎”即谨慎、慎重,“敏”即敏捷、勤勉。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告诫学生工作不要懈怠,处事要忠诚,这体现了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也表现出一种乐以忘忧、乐此不疲的可贵的从业境界;“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学生与人交往要忠诚、诚信、善待他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告诫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敏捷勤勉,谨慎出言,不可轻浮妄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育学生要讲信誉和守诺言,如此方可取信于人,获得认可。《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训导语录很多,核心是教育学生要做有德之人,恪尽职守、合法守道、忠诚奉献、诚信合作、勤勉聪敏,拒绝唯利是图、不讲是非原则、懒散等不良德行或习性,这在现代职业教育里仍然有重要意义,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2.3注重职业规划

  孔子非常重视“志”,即志向,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由此可见“志”的重要性。在求学路上,“志”是求学目标。在职业生涯,“志”是职业理想,也是职业规划。孔子认为,立志要早,珍惜时光和机会,他说自己年少时就立下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既倡导一个人要树立长远的志向,也支持学生做符合实际的近期职业规划。孔子认为志向重要,但不能光有志向,学习也重要,怀谦敬之心向“善者”“贤者”学习,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高职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授《论语》,让学生注重职业规划,一要树立职业志向(职业理想),既要有长远规划,也有务实计划,便于逐渐接近职业理想;二要强调职业志向的一致性,虽然职业每个阶段的志向有所不同,但大方向应一致,便于职业发展的衔接与进步;三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职业成长。

  2.4遵守职业礼仪

  职业礼仪是人们在职场中应当遵循的系列礼仪规范,遵守职业礼仪,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促进职业发展。然而,当今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缺乏礼仪意识和礼仪常识,导致形象失仪、言谈失礼、举止失范,以至于职业形象受损、职场受挫。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在《论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一是提高学生礼仪意识。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朴实、朴素,文指文采、华彩,文质彬彬是指二者配合得宜,要求学生既保持质朴的内在品质,同时也注重文采的表达。在现代职业礼仪教育中,可以引申为既要有内在的礼仪精神,也要有文雅得体的礼仪形象。二是培养学生恭敬的礼仪态度。对待礼仪要有恭敬的态度。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有了恭敬之心,就会慎重处事,依礼行事。三是培养学生具体的礼仪规范。《论语》中讲到的礼仪规范比较全面,包括服饰礼仪、饮食礼仪和行为礼仪等,《论语》强调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四时有别,居家、社交和工作服饰要区别得体;饮食方面强调谦敬长者、节制适度,如“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行为诸方面皆要合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适用于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2.5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论语》重视实践,对“行”十分重视。一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在职业活动中,不能坐而论道,要积极、有效行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职场中的管理者而言是很精辟的论断。二是处事敏捷,谨言慎行。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言不可轻浮,做事要沉稳敏捷。三是学习和思考结合,学习和兴趣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职业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为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学习是职业人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习得新能力方能获得职业的持续成长。

  3在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中培育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正如十九大报告讲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和更持久的力量。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很多对现代职业教育有价值的资源值得我们挖掘。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对现代职业素养教育在多方面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如何让高职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3.1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应内容

  编写职场人文素养课程相关教材,在阅读模块纳入《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进行阅读指导。我校把人文素养课程纳入高职必修公共课程。课堂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论语名句》等国学经典篇目,在阐述原文的基础上联系职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课堂教学中较多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现代意义。以《论语》中的“德”为例,如果仅仅阐述“德”的涵义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学生会觉得离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引入职场中关于职业道德缺失而导致个人职业及企业发展受损的真实案例,学生则会兴致盎然,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3.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

  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华经典朗诵会、小品表演、主题辩论赛、研讨会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中华经典朗诵会对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辩论赛和研讨会设置主题,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各个角度的发言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小品表演可让学生当编剧,把经典文段的思想融入现实的故事情境中,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其中的价值导向。以我院为例,曾举办专题小品晚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把当下校园和职场中的一些矛盾事件编成小品,把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及语句编入其中,使之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钥匙”。小品表演深受学生欢迎,效果甚佳。这种形式创新了高职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既领会了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又培育了职业素养。

  3.3建设传播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

  在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现有校园媒体平台,如校报、广播、校刊等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以校报为例,开设副刊专栏,介绍传统文化经典,讲述古今故事,传播人文精神和职业理念。在新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迅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经典与职教”资源库,通过经典阐释、案例解析、议题研讨、教学视频、情景剧展演等多种形式把经典资源与职业教育衔接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4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和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经典作品在高职院校的传承教育,是当前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高职院校传承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了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高职院校传承传统经典作品的路径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应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网络平台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