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1 11:45:11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要: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钢琴教学也被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将阐述钢琴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通过列举作品深入解读融合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下的钢琴教学方法,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打破传统钢琴教学的局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
摘要: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提高,钢琴教学也被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将阐述钢琴发展的背景和现状,通过列举作品深入解读融合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下的钢琴教学方法,旨在为相关教师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意见,打破传统钢琴教学的局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确保钢琴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演奏技法 音乐表现 钢琴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钢琴是诠释音乐的主要工具。传统钢琴教学主要以灌输知识为主,无法发掘学生身上的音乐潜能,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出现依赖心理。而新时期钢琴教学应创新改革,教师通过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的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相融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钢琴学习更为生动有趣。
一、钢琴发展背景
钢琴最早流行于西方,属于西洋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传入中国,成为皇室独享的稀罕物件。百余年后,钢琴在民间受到大众的欢迎,同时也见证了这一经典乐器的历史变迁。钢琴诞生于前古典时期,当时的钢琴骨架选用的还是机械材料,虽工艺粗糙、体积庞大,但却在当时占据了独奏乐器界的首要位置。而后钢琴经历了改进和创新,在我国发展的转折点是改革开放,钢琴开始由专业院校流入民间,造就了王羽佳、郎朗、李云迪、张昊辰等许多年轻的钢琴家,而钢琴教学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时之间,“学琴热”蔓延到全国各地。
二、钢琴教学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演奏人才,为钢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严苛的教育体系下出现的弊端也越发明显,“钢琴神童”固然技术高超,弹奏灵活,但对音乐的深层解读还略有缺失。换言之,音乐表现力不强,难以将作品的情感完全释放,其原因在于教学,而非学生。
的确,反复的磨炼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但是成功与失败不应作为评价事物的唯一标准,将精力完全付诸于强调演奏技法上而忽视了音乐的表现力,则过于机械和被动。[1]西方对于钢琴教学的理念与我国大相径庭,不过于注重成材率,而是快乐获取知识。相较于严苛化的灌输方法,西方注重培养思维,促进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也应转变固有思维,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其主动性,使其乐于参与到知识渗透中,将音乐表现力与演奏技能相融合。
三、演奏技法与音乐表现相融合的钢琴教学方法
(一)演奏技巧教学
俗话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领会、去应用。从本质来讲,钢琴演奏需要手指的灵活配合,所以掌握演奏技巧的要点是手指保持协调灵活,手脑并用去应对节奏的变化。演奏之前应先吃透乐谱,若不经理解直接演奏会导致乐曲过于古板机械,缺少张力和活力,效果自然不好。所以要先思考,后演奏。长此以往,钢琴演奏就会由大脑记忆转化为肌肉记忆,演奏技法已经了然于胸,此时再通过增强音乐表现力来诠释乐曲就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厚此薄彼的现象。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通过慢速度演奏激发听觉的敏感性,学生要注意控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用耳朵去感受每个音符的不同表现。在练习弹奏时,学生还可以保持手指轻轻落下,每次用同样的力度,从中培养听力。
其次,当学生熟练掌握慢速演奏技巧后便开始提高速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略有难度的部分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步。学生先要明确乐曲的节奏,再上升到专项练习中,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技巧。
再者,清晰流畅的演奏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钢琴演奏的优劣也不完全由技巧决定,也要看能否赋予音乐灵魂。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要赋予其感情基调,将内心世界通过乐曲表现出来,也希望演奏者能读懂其思想和情绪,所以即使是简单精练的曲目也要有丰富的情感,通过演绎尽可能地提升音乐表现力。[2]
再次,在演奏时通过手指接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训练,要求手指要放置于琴键上方,灵活地找准位置并控制力度,以此坚持一个月便会有明显的效果。对于高难度的乐曲也能灵活应对,不至于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最后,耳朵、大脑和手指要协调配合,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要第一时间应用到实践演奏中,在大脑的支配下控制手指力度和位置,用耳朵分辨弹奏的正确与否,再加以改善,在器官的综合协调之下掌握演奏技巧。
(二)音乐表现教学
音乐表现力需要通过掌握乐曲的创作背景和人物经历来品读其灵魂和情感,每段旋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力,或激昂、或舒缓、或悲怆、或喜悦。对于重复曲调的演奏也要注意情感的变化。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曲目中的语气型曲线划分出来,不同的节奏表现效果也有所不同,变化程度也存在差异。
其次,在弹奏慷慨激昂的乐曲时要注意力度的把控,声音要圆润饱满,如《春之歌》《爱之梦》都是这种曲目。在处理多声部或者双声部的乐曲时要注意交替协调,层次分明。
最后,重复曲调的处理需要感受其中的情感变化,通过不同的音调和节奏抒发不同的情感态度,使相同的曲调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效果。如《莫扎特奏鸣曲》。
(三)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融合教学
以“跳音”这一基础知识的教学为例,其在乐曲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其弹奏方法越容易,即手腕放松,手指自然触碰琴键,通过触底一瞬间的反作用力达到顿挫的效果,同时需要保持身体、手臂以及手指间的平衡和协调。“跳音”的演奏技巧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很容易掌握,但是要把握“跳”的度就较为困难。比如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第十五首B小调,左手负责辅音部分,右手负责快速准确地呈现出十六分音符。在设计授课时,跳音也是教学重点,要求演奏时听觉上要达到饱满清晰的效果,技术上需要动作连贯协调,抑扬顿挫,力道适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掌握跳音对创作者的意义。在巴洛克时期,通奏低音相当于作曲中的参考规范,主要利用低音乐器加以诠释,多为大提琴,当拨弦时能在室内封闭的环境中形成共鸣,所以短促的跳音能经过回响使呈现的时间有所延长,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3]因此,我们在弹奏跳音时不能只注重短促的一瞬间,这样达不到演奏的效果,要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前提下左手营造出余音效果,而非急促结束。在教学时也要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独特之处,这一重要因素将使我们在跳音演奏时与以往大有不同,呈现出的听觉效果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实际演奏时,离键要略停留,动作要保持连贯,情绪要笼罩着通奏低音的氛围。
而另一部作品《喜悦》,创作者为丁善德,跳音的表现则大相径庭。这一赋格曲饱含了民族韵味,通过首尾的跳音将喜悦之情轻快地表现出来,而且音符有八分音符和后十六分音符,具有明显的层次感。与巴赫的曲作相比,这一作品更为活跃欢快。所以这一乐曲的教学应引导学生领会其狂放和无拘无束之感,跳音要短促有力,运用手臂的力量按下彈起,类似于跳板,在反作用力下表现出乐曲的情绪。从微观的角度讲,后十六分音符也发挥了内部驱动力的效果,曲式结构协调有序,能确保强调主题,明确主旨,为曲调的变化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的解读和领悟,探索其中的技法应用与音乐表现效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而不是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教师还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音乐潜力,从作品的角度出发确保教学方案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荃.基于心理学视角下的钢琴演奏技能培养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01).
[2]陈曦.浅论艺术类高职院校高中阶段钢琴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音乐,2017(03).
[3]许雯雯.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表演形式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时空,2016(04).
推荐阅读:《音乐世界》杂志通俗音乐刊物。研讨音乐理论和技巧问题,介绍声乐、器乐和识谱知识。发表音乐评论,刊登中外曲谱和音乐界名人传记,报道音乐界及该社消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5064.html
下一篇:舞蹈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