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7 10:06:03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要:美学是一门综合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思想的综合产物,是一门人性化、情感化的学科体系,它追求自由与创新,具有先进的时代属性。绘画美学是众多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绘画美学通过表现性、再现性、审美性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
摘要:美学是一门综合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思想的综合产物,是一门人性化、情感化的学科体系,它追求自由与创新,具有先进的时代属性。绘画美学是众多美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绘画美学通过表现性、再现性、审美性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透过绘画美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绘画学科,了解绘画艺术对情感的表达。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的绘画美学,比较中西方绘画美学产生的基础、表现性和审美性等特征,了解二者的差异性和共鸣,以此来促进中西方绘画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 绘画 美学 比较
中国的美学艺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魏晋南北朝之后,我国的美学艺术已经涵盖了绘画美学、书法美学、戏曲美学、园林美学、烹饪美学、小说美学等方面,可谓是系统完整、学科丰富。西方的美学艺术产生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虽然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发展,但也仅在宗教音乐理论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他美学体系没有大的进步。如恩格斯所说,西方的美学体系在整体性和丰富性上可能不如我国古代,但是在局部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理论抽象上却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思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于古代的崭新的历史阶段。正确地、辩证地看待中西方绘画美学,对于我们发展中国美学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方绘画美学产生的基础之比较
美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较为繁荣的经济、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背景和较为活跃的学术气氛。纵观历史,无论是中国的美学艺术还是西方的美学艺术,在形成之初均具备了这些基础因素和产生条件,才能形成具有规模的美学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墨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涌现出来,这些以传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承载体的学者们代表的是封建阶级的利益,他们的美学思想也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绘画美学也多是表现封建阶级利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空前,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青铜利器和青铜兵器被生产使用,多彩的布帛、华丽的丝织品都标志着此时经济的繁荣,这为美学思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明显的突破,就是装饰品不再依附于工艺品,而是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此时的雕塑艺术也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还有众所周知的《诗经》和《楚辞》,都是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突破性发展的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可谓是普及之风兴起,学术流派与日俱增,学术风气浓厚,是真正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罗马是奴隶制从发达走向衰败的时期,是相对自由的历史环境,在这个民主派和保守派激烈斗争的时代,西方美学思想应运而生,主要的美学家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是在这个年代涌现的,这是历史发展进步阶段的表现;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济在频繁的战争中得到了发展,雅典依靠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了起来,斗争胜利的民主派依靠工商业迅速发展了经济,这给美学思想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被马克思称为“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荷马史诗到公元前6世纪被写成定本,希腊的戏剧、音乐、建筑、美术、雕刻等艺术也发展到了顶峰;多彩的艺术文化促进了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融合发展,学术风气自由。
以上这些社会因素奠定了中西方绘画美学产生的基础,为中西方绘画美学之后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中西方绘画美学的表现性之比较
中国绘画艺术强调通过“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方式来表达人的情感,通过作品上的事物去感受更深层次的感觉和意境。画家与他的描绘对象之间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统一,是摹仿自然与内心体验相结合的统一。人物花鸟是中国绘画作品的主要题材,我们习惯去留白和淡化背景,使画面留给人无限的遐想。一幅作品上几支寒梅,就能让整幅画凸显生命的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描绘方式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因此,中国绘画美学是通过留白、淡化、想象来表现“气韵生动”的美学特征。
西方绘画强调真实,主张按照事物本身的面貌去描绘,这也正是政治家、哲学家柏拉图强调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摹仿。我们在西方绘画作品中能发现“透视感”的身影普遍存在,达芬奇时代已经将“透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并把“线透视”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以及视平线和视点的运用等直接运用于绘画,这也是西方绘画为了追捧真实的感觉和画面的真切感的表达方式。通过最实际的自然表现,表达出人生的态度从而来进一步表达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执着追求。因此,西方绘画美学是通过体、面、比例、透视、解剖来展现其真实再现和理性思维的。
无论中西方绘画美学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特征和情感,他们都在用恰当的语言符号来表述,具有各自独一无二的特点。西方绘画中的体面和中国绘画中的笔线都是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彼此相映成辉的“美”与“妙”。
三、中西方绘画美学的审美性之比较
中西方绘画美学因其形成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在审美精神的范畴上也不尽相同。中国绘画美学之内涵在于“走心”“入心”和“体会”,中国绘画美学表达“妙不可言”的审美精神是通过“虚无”“神似”的艺术属性。深入地把握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精神,需要透过中国美学史来寻找和体味。例如在中国美学范畴系列中的“妙”与“道”、“气”与“神”,这些艺术属性要高于“意”“韵”。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认为绘画应“达意畅神”;石涛、黄宾虹、齐白石又说:“作画当似不似之似为真似”,“妙”就在“似与不似”之间。随着绘画不断发展走向情趣化,形与神的关系逐渐变为笔墨与情的关系,无论是笔墨与情感,都必须处于一种“中和”“中庸”的状态,绝不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这种中国绘画美学的“审美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建立在原始的“天人合一”的基础之上,使中国美学多了几分生命本體色彩论、人与境界共融的妙境。
推荐阅读: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刊登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与教学、科研成果,坚持学术为本,精益求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5212.html
上一篇:隋唐时期石窟壁画艺术中的山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