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特色风貌营造视角下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时间:2019-06-28 10:26:37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小城镇空间建设的主体。本文聚焦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体育小镇的设计实践,从居住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分析,探讨落实理想空间高度模型与满足土地出让强度的双重背景下

  摘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住宅建筑是小城镇空间建设的主体。本文聚焦小城镇特色风貌营造,结合江苏省仪征市铜山体育小镇的设计实践,从居住用地的规划设计入手分析,探讨落实理想空间高度模型与满足土地出让强度的双重背景下,设计方案的调整历程与困扰。文章建议结合小城镇发展状况的差异,分区域分条件地提出住宅容积率的建设标准。文章对我国小城镇规划技术标准与政策的建立工作,积累了实践素材。

  关键词: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特色风貌营造;住宅容积率;铜山体育小镇

城镇规划设计论文

  引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党的十九大報告,先后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简单梳理我国小城镇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小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速度和能力实现较大幅度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1.8万个建制镇建成区常住人口1.95亿,占城镇化总人口的25%[2],整体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一些有特色的小城镇,依托独特的区位和自身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如浙江的乌镇、莫干山,海南的博鳌,广东的北滘等以其独特魅力闻名海内外。绿色经济和休闲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特色一定程度成为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小城镇健康快速发展的源动力。2015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决策部署,小城镇特色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空前关注[4]。

  1小城镇特色化与住宅规划设计的背景研究

  1.1住宅建筑风貌是小城镇特色的空间载体

  小城镇特色是区别于其他镇的风格和形式,除其所处的自然山水环境,突出表现在建筑风貌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小城镇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每年住宅建设规模都在2亿平方米以上[2],面貌日新月异,显著提高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质量。值得注意的是,要找出有特色的小城镇,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是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以小桥流水、古巷、古宅为代表,新建设的却是屈指可数(见图1)。小城镇建设 “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受到广泛批评,甚至有学者称许多小城镇开发为建设性破坏[5](见图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描绘了小城镇建设的概貌特征。人们感受最强烈的是建筑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山水林田湖是否和谐共生,影响因素包括建筑高度、色彩、屋顶形式、体量、总体格局等,其中最直观、影响最大的应是建筑高度。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对全国121个小城镇调查,小城镇建成区居住用地占比在50%以上[6],住宅是构成镇建筑风貌的主体。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印发《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新建住宅应为低层、多层,建筑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0米,单体建筑面宽不宜超过40米,避免建设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高层或大体量建筑。通过控制住宅建筑,打造与整体环境、传统文化相符的小城镇风貌。

  1.2小城镇住宅建设的既往研究综述

  在小城镇住宅建设的特殊性上,赵之枫等提出,由于郊区化和城镇化的双重背景,小城镇住宅在建设过程中逐渐出现在功能定位、用地布局、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两难选择[7]。杨晰峰从住宅区开发潮流与生活水平上升分析,认为中低密度住宅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标志,因此容积率的提高不宜过大[8]。徐晖、高琪分别针对北京、天津地区的小城镇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日照分析软件计算,提出居住区节能省地的规划建议[9-10]。

  现有关于小城镇住宅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意义与工作方法探讨,对空间设计标准和城镇特色风貌的研究较少。笔者在参与小城镇设计的过程中,体会到若不尽快建立适合小城镇实际的技术标准,小城镇仍然难以建立适应当地、凸显山水的风貌。

  2. 特色小城镇设计的实证研究

  2.1铜山体育小镇概况

  铜山体育小镇位于江苏省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隶属于铜山办事处,是江苏省旅游度假区和首批现代农业科技园的组成部分。大铜山坐落于小镇北部,海拔150米是苏中地区第一高峰,也是区域空间地标;南侧胥浦河是重要行洪通道,镇区与林地水网丰富;老镇区沿山水之间的主干路带状展开,建筑以1~2层为主体院落式布局。镇区北望铜山樹木郁郁葱葱,南侧水网林带环抱,是典型的江北山水小镇,自然景观十分优越(见图3)。

  镇区经过漫长且平稳的发展,迎来了大事件推动的重大发展契机。2018年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和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两园)选址于枣林湾中部,铜山小镇紧邻园会会址,作为两园一级配套区同步启动建设。同时铜山小镇在2016年和2017年先后入选江苏省首批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示范性试点,由中体产业集团以PPP模式开发建设,引入体育教育学院、竞训中心等产业配套项目。

  2.2现状资源特色研判

  目前,镇区已完成老镇区基础拆迁工作,笔者所在的团队负责新镇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如何传承小城镇当地建筑特色、挖掘自身禀赋特征、融合产业创新要素,避免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特色丧失,是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就思考的核心议题之一。

  铜山小镇现状资源包括四类,即自然环境资源、历史人文资源、地域文化资源和现代风貌资源。其中大铜山是自然骨架,也是最核心的自然环境资源;同时由于发展周期绵长,镇区内历史人文资源多数已消失,只留存记载;而地域文化资源正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基地已完成拆迁工作,少量保留建筑以新中国时期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为主,地域特色相对薄弱;围绕体育产业形成的现代风貌尚未形成。这就对铜山小镇特色塑造提出更明确的挑战:立足现状,紧扣现有自然资源,最大程度塑造山水小镇风貌(见图4)。

  2.3基于山水小镇特色塑造的空间方案设计思路

  设计尊重小镇“山—镇—水”的自然格局,利用LIM平台模拟健康生态环境下有限开发的地区。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打通山水之间的生态廊道,创造山、水、城之间良好的空间视线联系。方案将建设范围控制在有限的区域,形成了组团与生境交融的空间框架,增强生态格局的稳定性[11]。

  运用“基于观山望水的建筑高度控制—对接空间布局形态—反推地块容积率”的层次分解工作法,通过眺望观测法推导,确定小镇建筑高度控制模型,同时综合考虑现状指标、居住区设计标准等要求,优化方案地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

  2.4显山露水的梯级建筑高度空间模型

  以保护背景山体控制建筑高度,是山地城镇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业界有很多学者就此提出过解决思路[12-13]。本次规划采用眺望控制法,通过视觉影响模型模拟观测者视野中的山脊线,控制建筑物对背景山体的遮挡程度,创造有吸引力的空间感受。

  2.4.1眺望体系建立

  围绕大铜山选择眺望点,确立“望得到山、看得清山、观得全山”的三级观测眺望目标,在镇区内和周边选取开敞空间、主要道路、小镇门户共32处眺望点。确定海拔高度三分之二以上的山景不被建筑物遮挡为控制原则。在眺望点上观测眺望对象时,为确保视线不受遮挡影响,在眺望对象前方区域内的建筑物高度均受到限制,以此推导出观测点和山体之间视线所及地块的建筑高度。

  以望得到山为目标,选取多点连线状控制点。在小镇外围道路按照间隔250米选取1个眺望点。通过计算观测点和山体可视范围内最高海拔三分之二高度的视线,控制沿线地块最高高程从而推导出相应地块的建筑高度(见图5)。

  以看得清山为目标,在小镇出入口四条重要视廊选取6处暸望点,以人视左右各15度的观测范围为界限选取研究。通过计算观测点和山体可视范围内最高海拔三分之二高度的视线,控制沿线地块最高高程从而推导出相应地块的建筑高度(见图6)。

  以观得全山为目标,在南部门户区的核心观赏视线建立面状控制点,以湖体南岸、旅游集散中心和小镇中心3处眺望点,计算山体三分之二高度的完整天际线视线范围内涉及所有地块建筑高度(见图7)。

  2.4.2空间模型

  借助ArcGIS及SU虚拟模型等工具,以大铜山为视觉中心,分析周边建筑高度和主要视线通廊,同时照顾滨水地区的高度层次递进呼应,推算规划区内允许建筑高度的控制值。将上述三层次计算模型进行叠加,重叠地块取最小值,建立控制基准模型。近山第一圈层建筑控高在26~30m,第二圈层建筑控高在12~24m,近水外围第三圈层建筑控高在9~18m。

  推荐阅读:《小城镇建设》(月刊)创刊于1983年,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本刊是专门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服务的集城镇建设、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和信息性于一体的优秀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