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历史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播符号探讨

时间:2020-10-16 10:45:48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近年来,国家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地方媒体也在思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近年来,国家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表达,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地方媒体也在思考如何将遥远而不可见的历史转化为近在眼前的影像,触动现代人对传统记忆的怀念。大型人文纪录片《天下徽商》由《移民》《寄命于商》《扬州繁华以盐盛》《漂广东发洋财》《无徽不成镇》《金字招牌》《徽州女人》《远去的背影》《梦里徽州》组成。9集完整版在安徽卫视和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推出,2019年5月6日起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的为5集模式:《寄命于商》《扬州明月》《金字招牌》《徽州女人》《往事如烟》。总导演叶海鹰说,该片历时3年,先后奔赴皖、浙、沪、苏、闽、粤、赣、湘、黔、桂、渝、蜀、鄂、豫、晋、陕、蒙、京1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日本、马来西亚、美国、英国、瑞典实地采访拍摄,在横店和徽州进行了大规模情景再现拍摄,再现场景达200多场次,全景呈现了徽商兴衰历史以及徽文化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关联。纪录片播出后,在各大媒体、高校、论坛等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迄今为止最详细、最精彩、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徽商和徽文化的一部纪录片。基于此片在徽文化传播和认同上的作用,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对其进行总结、分析,以概括成功的理论范式。

历史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播符号探讨

  一、文化断裂: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脱离

  纪录片在表达方式上的多维、呈现内容的深度、知识结构的高度决定其文本、拍摄的复杂性。近年来,国内纪录片生产的数量持续走高,同时由于公众的知识需求增加,纪录片的认知价值也逐渐被挖掘,出现了一些知识浓度和内容层次较高的纪录片,《风味人间》《舌尖上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了不起的匠人》持续占据榜单之首。这些主要针对对某种事物有着一定认知和见解的特定人群的纪录片,受到了较为正面、积极的评价和认可。与此同时,还有部分纪录片尤其是历史类纪录片却未能获得公众的一致口碑认同,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纷争和质疑。学界及观众普遍认为这些纪录片存在图像与表达意境脱节、画面美感不足、说教空洞、解说词乏味、声画两层皮等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历史人文纪录片的传播活动与其原应承担的人文价值及文化影响没有一一对应,纪录片中使用的传统文化符号过于死板,既没有与符号背后的意义产生关联,也没有经过艺术性的成功转化,导致进入受众的视野与心理时产生了符号转换的断裂,原先设定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在媒介融合及传播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找到创新发展的途径,从而与受众同频共振,从文化符号的路径突破或许能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较好的思路。克利福德·格尔兹(CliffordGeertz)认为文化是“用一套单一的象征符号,引入一套心境和动机因素——一种气质——并定义一个宇宙秩序的图像——一种世界观”②。詹姆斯·W·凯瑞(JamesW.Carey)在此基础上阐释传播活动正是符号及其代表的意义共同组成的系统,“符号既是现实的表征,又为现实提供表征”③,是“借用其符号创造、共享的隐喻,借我们所熟悉的事物——仪式来类比人类传播活动”④。象征性符号的不断重复,代表着某种象征意义和传播的文化意义在显现。在瑞士语言学家菲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和法国社会、文学评论家罗兰·巴尔特(RolandBarthes)的笔下,符号进入传媒文化的世界,主要包括“所指和能指、系统和组合段、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第一层次的意义指向客体事物,存在于以能指为形式的所指中,第二层的意义指向所指概念意义的内蕴,巴尔特称之为隐喻”。⑤因此,将符号学原理引入纪录片的研究,既可以总结现有市场受众接受与否的经验,亦可为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提供生产制作的新思路。

  二、文化隐喻:符号化设置与传播

  徽商是指明清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县六县,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所结成的商人群体。这是一个地域商帮的称号,而不是泛指个别的、零散的徽州籍商人,其经营活动范围不仅集中在两淮、两浙及长三角区域,也涉及湖北、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福建、河南、山西,更远足至日本、俄罗斯,尤其是南洋地区。在这样一个巨幅经商地图中,《天下徽商》运用多种典型符号来描绘当时足迹遍天下、无徽不成镇的徽商形象和以徽骆驼为代表的徽商精神。下面从片中重复出现的城市、建筑、人物三种符号,根据“所指与能指”的框架分析其表达的隐喻意义。

  (一)城市符号与“足迹几遍宇内”的天下徽商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纪录片中记录了传统社会的徽州男子面对地狭人稠的困境,自幼就离开“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的家乡,前往外地经营以谋生计。第二集《寄命于商》记载了徽人以近水楼台靠浙江的优势,将出产的木材、茶叶、生漆、桐油、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硅墨、龙尾歙砚等沿着新安江送往杭州;六朝古都南京在400年前发生了鲜为人知的商战,徽州人在和福建人的当铺竞争中采取统一行动,取利低至一分二分三分,最终赢得了“无徽不成典”的胜利;徽人吴纲辗转楚地、豫章谋生,其儿子长大后来到重庆开化寻亲时,却得知父亲已离开人世,儿子只能背负遗骸回乡。第三集《扬州繁华以盐盛》重点讲述了扬州的繁华与徽州盐业密切相关,“两淮盐,天下咸”,徽商累积的巨额财富有大部分投资在扬州的文化事业和商业经济中,扬州被称为是徽州的“殖民地”。第四集《漂广东发洋财》展示了广州珠江岸边的广州十三行旧址,这个不到1平方公里的区域是清政府特许设立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集散地,而且也是清政府与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地方,随着茶叶的流传,徽州人走广的习俗逐渐形成,从徽州至广东近1500多公里,途经550多个村镇、关卡,近两个月的路程,徽商依旧在这条崎岖的商旅上络绎不绝、往来如织。第五集《无徽不成镇》更是浓墨重彩地点出了徽商遍及全国的经营网络,汉口成为淮盐最大的销售区域,有着叶开泰(徽人叶文机创办)等老字号,现在可见的新安街、新安巷标志可以想象当时汉口庞大的新安社区;与汉口相联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因商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惊人的变化,“苏湖熟,天下足”,徽宁会馆所在的苏州盛泽镇,“虽居弹丸之地,但繁华胜过他邑”,杭州、嘉兴、湖州的丝绸以及苏州、松江的棉布都成为徽商经营的行业;还有上海南翔镇、湖州南浔镇、江苏东台市安丰古镇、浙江兰溪市芝堰古村、扬州东关古镇、江苏灌南县新安镇、贵州天柱县三门塘村、贵州安顺市鲍家屯、四川阆中古城、湖南凤凰古城、湖南浦市古镇、江西景德镇、贵州镇远古城、贵州隆里古城等,正如纪录片中所说的,对于多财善贾的徽州人而言,哪里有商机,他们就在哪里。从表1可见,纪录片中以徽商在经营地有着重要影响的重要城市作为隐喻的符号,通过历史画面再现、专家讲解、现实情境展示、故事描述等多种方式,再现了当时徽商经营的庞大地域网络,即国内的重点区域为一大块(长三角区域)、两条线(长江、运河领域),国外有日本、韩国、越南、瑞典等。这种“天下”的概念,不仅是一种地理区域的范畴,更是一种文化领域的解释,徽州人在当地通过经商、通婚、教育等多种方式创造了本土文化与侨寓地文化的交融。正如胡适先生所言,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只是村落。徽州人进来,就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

  (二)人物符号与“贾而好儒”的天下徽商

  纪录片中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符号凸显了徽商“钻天洞庭遍地徽”的天下之特征,历史上徽商经营人数之多,为全国其他地区所罕见。片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代表的人物作为呈现徽商文化的符号,让观众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领悟徽商“贾而好儒”的精神特征和其象征的社会意义。9集纪录片中呈现的徽州人物大约有五六十人,其中能够作为文化隐喻符号呈现的人物共计20位。徽州程氏始迁始祖程元谭、徽州程氏第十四世裔孙程灵洗、“古徽州第一人”汪华,均代表了移民社会之前的徽州有着彪悍尚武的风俗。程颢、程颐及朱熹祖上均是歙县篁墩人,程朱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至深,这些理学人物符号的出现意味着迎来大规模移民浪潮的徽州从“尚武”转向“崇文重教”的风尚。鲍志道、胡雪岩、胡贯三、詹万榜、叶文机、江有科、江耀华等徽人从小本经营到富商巨贾后,仍恪守儒家道德,吃苦耐劳、以诚待人、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以义为利,为家族、国家劳心劳力,具有担当社会责任的士人情怀。江春、马曰俵、马曰璐、潘世恩、潘祖荫、曹振镛等人物象征着在许多徽州人的价值观里,对文人的尊重与亲近,对家中子弟“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重视,从而在“贾者十九”的徽州以文入仕、以文出世者比比皆是,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一科同郡两状元、兄弟九进士四尚书、一榜十九进士等佳话频传。儒风独茂的氛围也影响了徽州女性,被写进《资本论》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就是由其祖母抚养长大。甚至清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戴震出身于商人之家,也认为徽商“虽为商贾,咸近士风”。

  (三)建筑符号与“徽骆驼”的天下徽商

  “徽骆驼”一词最早来源于明末清初徽州休宁县的抗清义士金声在被俘前告诫部下“要做徽骆驼,不降异族”。后胡适先生在给徽州各地各乡会的题词中多次用“努力做徽骆驼”来激励同乡。“徽骆驼”由此成为概括徽商形象的代表性词语,用以表达徽商吃苦耐劳、以众帮众、相互扶植、不忘桑梓的精神。《天下徽商》中除典型的灰墙黛瓦、马头墙、四水归堂等观众熟悉的徽州建筑画面不断重复出现外,分别用宏观又具象的画面、深入浅出的语言,诠释着徽州本土、侨寓地建筑为代表的“能指”符号。徽州本土建筑的所指包括徽商致富后回乡所建“天人合一”的宗族村落、具有象征意义的牌坊(科第坊、功德坊、忠烈坊、贞洁坊、孝子坊)等。侨寓地建筑的所指包括“联疏为亲”的会馆公所、锐意进取的老字号(叶开泰、张小泉、胡庆余堂、汪玉霞、益美布业、王致和、临清汪济美、吴鲁衡、吴裕泰、胡开文、谢裕大、胡源泰、大中华、同庆楼、曹素功)、克勤克俭的文化投资园林(个园、影园、拙政园)等。两种能指符号最终传达的是徽商不甘穷困、矢志千里,以“一文钱”“一碗馄饨”起家,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经商中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成功后不忘桑梓的“徽骆驼”精神。

  三、文化认同:徽文化的共享

  作为传播的载体,纪录片重要的功能是将预设的主题内容通过象征性的符号在仪式场景中转化、展示、呈现,让受众产生、认可及维系这种预设的文化认同,这种“唤起、建构定位记忆的文化框架即是集体记忆”。对《天下徽商》的高度评价来源于多方面因素的推动,但其中聚焦的重点当属片中提炼的徽文化符号,不仅在直观上陈述了徽商历史和徽文化,更在每一集都选择恰好的时间点直击受众内心,让观者不断有着“徽商吃苦耐劳属商帮之首”“回馈桑梓,不遗余力”“效忠国家,一马当先”的震撼。从第一集开始,城市符号就从扬州开始,逐步描绘了徽人经商的路线图,讲述了徽人不辞劳苦、不畏艰难的经营历程。该纪录片对每一个在中国商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上产生过关重要影响的徽人都进行单独而统一的形象展示,从故事情节中受众感知到徽商虽为商贾,但崇儒重教,有着较高的文化追求,虽富犹朴。建筑符号是由始至终贯穿整个纪录片的,典型灰墙黛瓦的马头墙作为背景,坐落在本土和侨寓地的园林、宗族建筑、牌坊、老字号、会馆公所等向受众传达着徽商同舟共济、以众帮众的和协精神。这些典型、聚焦的文化符号在纪录片中不断重复出现,符号的意指性非常明确和突出,避免了符号转化中文化断裂的现象,配合仪式性的场景,从而不断加强了受众对于徽文化的认同、共享与记忆。《天下徽商》作为地方媒体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新,打破了过往“纪实”“探秘”“解读”等具象表达的纪录片呈现方式。从传播的仪式观视角而言,片中层层提炼、设置及重复出现的符号,使“天下徽商”的隐喻功能得以呈现,实现了社会群体对徽商精神的文化共享、信仰与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要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通过对《天下徽商》作一范例式分析,可以更好地梳理作品的创作思路与意图,了解其是如何从传递故事的信息到仪式性表演故事的递进,从分享信息到共享文化的提升,从而为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人文纪录片提供借鉴。

  《历史人文纪录片文化传播符号探讨》来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作者:赵忠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6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