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27 11:50:36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民间工艺是民间民俗艺术的载体之一,同时更是当地民间生活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民俗艺术的变迁,部分民间工艺也随着失去应有的功能,逐渐开始走向边缘化;物质生活从本质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民间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地位的民间工艺品也逐渐
民间工艺是民间民俗艺术的载体之一,同时更是当地民间生活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民俗艺术的变迁,部分民间工艺也随着失去应有的功能,逐渐开始走向边缘化;物质生活从本质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民间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地位的民间工艺品也逐渐地被其他材料和现代产品所代替。部分民间工艺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顺应其发展,逐渐的演变依然在当地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代表特性、艺术价值,由传承人代代相传,形成一套完备的制作技术、传承体系等,并申请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下,其保护与传承得到较好的发展。而然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在民间,其生产式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方式,但时代的变迁、大众审美的多元化,使得它们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本文从体验式视角下扩大民间工艺的接触人群和空间,论述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一、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研究现状
现有的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为保护民间工艺的生态环境,即从生产式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其中较为有效的做法为保护其生态文化空间、传承人民族文化认同、传承人身份重构、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整体保护、社区保护等方式,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近年来各地通过游客体验提升民间工艺的知名度和发展,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当地民间工艺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如雷山县控拜“银匠村”通过家庭亲子体验游和团队协作体验游方式激发民众对传承民间手工技艺的认同和通过此种模式对雷山县控拜村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以及村民脱贫致富都有一定促进作用[1]64-69。通过加大民间工艺的收集、整理、研发一条龙的工作加大对民间工艺的保护。如王东以甘青藏区传统民间工艺只有从基础理论的研究展开,从田野调研、整理、展览、出版、创新产品研发和传承模式更新等系列工作入手;民间艺人、学者、设计师和当地政府共同合作努力;才能使其在当地文化和经济生活中活态的传承,实现传统工艺的振兴和美之社会构建的愿望[2]115-122。政府调控与传承人的组织培训;产学研相结合,规模化与制度化传承;科技与记忆的结合方式对白族扎染进行保护与传承[3]16-21。
二、民间工艺制作体验优势
民间工艺制作体验最初源于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的旅游工艺品制作体验。游客团队或散客在旅游目的地游览的过程中,前往某项民间工艺制作社区进行体验制作。早期是作为旅游工艺品促销的一种方式,逐渐发展成旅游深度体验,在此过程中游客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工艺品,增加了游客对民间工艺的认知、完成制作后的喜悦、深知工艺品制作的艰辛,最终激起游客对民间工艺品购买的欲望。在此过程中民间艺人通过传授自己的技艺,提升自身对自己民间艺人身份的再肯定和重构,从以前制作民间工艺的匠人到传授知识的教师。通过民间工艺制作体验,从参与者和民间艺人来讲,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参与者对民间工艺的技艺、民间艺人的生存现状、民间工艺隐藏的民间文化等有进一步的认知;同时在与民间艺人交流的过程中对民间工艺提出工艺、图案、颜色、功能等方面革新的建议、想法。对于民间艺人来讲,每次活动结束后的反思,是否应该尝试对现有的工艺、图案等进行革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民间工艺的生产现状与市场经济有直接的关系,销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对制作工艺品的热情、坚持都有一定的影响。体验参与者可能只短短的在此停留2个小时左右,但他们的潜在宣传力度是不容忽视的。虽然他们不像学徒一样能长时间地学习某一项民间工艺,但他们此次的体验无疑是一种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只是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不同而已,民间工艺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其保护需让大众见到它的价值,大众对它的认可便是它加以保护的依据;大众对民间工艺品认知、需求的逐渐提高,肯定了它的价值,才使得传承得以实现。
三、体验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应对措施
(一)充分发挥民间工艺传承人作用民间工艺传承人在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说他们是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的主力军。手工艺人是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核心载体,在生产的组织中处于中心地位[4]157-164。他们长期住扎民间,守候着这些民间隗宝,无数的游客和大众在传承人的帮助下体验过各类民间工艺。在各类的民间工艺体验中,毫无疑问传承人的示范和宣传效果最好,因传承人在传授技艺的同时无形中将工艺背后深层的 “隐性知识”传授于体验者。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创造者和传承皆依赖于手工艺人而存在,手工艺人知识体系中大量存在着“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储存在手工艺人的头脑中,通过工艺过程加以表现,最终物化在工艺产品中[5]50-54。例如在大理周城白族扎染村,几乎所有的扎染作坊都承担着旅游团队扎染体验的基地。从作坊层面来讲,他们是出售扎染成品,受经济利益左右;对于游客来讲,他们能在短暂的行程中有机会深度体验白族文化,对于游客来讲这次旅游无疑成为他们最美好的记忆,同时对白族扎染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游客通过体验后购买产品,促进扎染作坊的再生产动力,无疑便是扎染工艺的活态传承的一种方式。
(二)有效将民间工艺融入高校实践课程体系中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在传授知识和育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非遗进高校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其效果不言而喻。非遗传承学校建设工作,是推动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活态传承、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6]82-85。非遗传承人在高校停留的时间上不常,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并不高,而是起到一定的宣传、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非遗项目融入日常教学任务中。高校不仅可以设置一定数量涵盖非遗项目的公选课,也可以将非遗项目开设到大学生创意创业课程中,此外还可以将个别实训课程设置成非遗体验课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便将扎染体验课融入设计基础课程中,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充当一次游客体验千年白族传统扎染技艺,通过体验学生对目前旅游市场、非遗现状都有一定的认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对白族民间扎染工艺有进一步的认知。此种做法已经开展4年之久,接受白族扎染体验的学生人数近500人次。讲授白族扎染体验的教师均接受过不低于20小时的系统培训,个别教师还利用假期时间多次前往大理周城、巍山进行培训学习和调研。保证短短4小时的体验课程教学能够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对于非遗项目尤其是民间工艺技艺类项目的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广和促进作用。
(三)培养高校教师民间工艺技能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至深,如能提高个别高校教师对民间工艺的技能掌握,其最终他们发挥的作用便更大。高校往往是卧虎藏龙的地方,部分高校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已从事民间工艺相关工作和研究已多年,个别对民间工艺技艺的掌握已达到了很深的造诣。非遗传承人近高校并不是每个学校都具备此类资金,此外非遗传承人并不可能长期入驻高校,因而他们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如利用高校教师培训基金对个别以掌握某种民间工艺技艺的教师进行培训,发挥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当高校教师掌握了娴熟的民间工艺技能,其民间工艺的传承空间便会扩大,对于培养综合素质、高技能、复合型民间工艺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能使得一部分对民间工艺感兴趣的大学生掌握一门技艺,同时激发学生对民间工艺文化、技艺的认知和深入研究,结合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对民间工艺的创新和革新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图1至图4为笔者结合近年来对白族扎染的学习和研究而设计和制作的印染产品。产品结合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和日本友禅染工艺对白族扎染进行革新,体现两种技艺的艺术特征,为白族扎染的创新和研发提供一份可参考的资料。
四、结语与展望
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是民间工艺发展中遇到的最大的瓶颈。社会变迁改变了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民间工艺游离于当地民众的生活与旅游工艺品市场以及艺术品之间。部分民间工艺因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成功的作为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方式受政府扶持、监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多数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各类因素的制约,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停地调整其结构,努力寻求发展的契机。
近年来,各类工艺品展逐渐增多,但多以展示和销售工艺品为主,少有的会有民间工艺艺人在现场进行制作展示,在所有的工艺品展览过程中几乎没有考虑到大众参与体验对于民间工艺发展的影响。民间工艺的发展与它的销售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消费者群体,如果对某些民间工艺不太熟悉,他们的购买往往停留于工艺品的外观和颜色、功能层面,而多数民间工艺品在外观、颜色、功能上还需进一步提高,进而导致销售额的低下。以大众参与体验制作工艺品的工艺品展览,对于大众深入了解工艺品尤为重要,大众都是潜在的消费者,产品销售额度提高,民间工艺制作艺人对民间工艺的未来也更有信心,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也进一步提高,从而促使民间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得以发展。
大众参与体验制作民间工艺,目前是旅游目的地销售旅游工艺品最好的一种营销方式。此种方式对于宣传民间工艺也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除了外地游客,本省市民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可发展群体。作为本省市民,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他们对于本省各地的文化更为熟悉,掌握当地民间工艺技艺更快。可以采取定期邀请本省民间工艺传承人到当地举办展览和现场教学,激发当地市民对本地民间工艺的认知程度和参与度。这样既提高了当地人对于民间工艺的文化理念的认知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传承人群,从而更好地入滇游客进行宣传服务,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文化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龚翔.民间工艺驱动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339(3):64-69.
[2]王东.甘青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玛尼石刻和敲铜工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5-122.
[3]李尚书,石珮锦,杨婷,梁列峰.白族扎染技艺的特点、价值与传承[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30(5):16-21.
《浅析体验式视野下民间工艺保护与传承》来源:《大众文艺》,作者:陈 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7817.html
上一篇:探析水墨动画设计的腾飞发展
下一篇:中原农民牡丹画创意产业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