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4 10:55:38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必以美器相配,饮食器最能体现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趣。唐代的繁荣富强,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菜肴种类的增加促进了饮食器的发展。由于唐朝对外实行包容和接纳的民族政策,大量外来之士涌入中原,带来了丰富的工艺
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美食必以美器相配,饮食器最能体现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趣。唐代的繁荣富强,推动了饮食文化的发展,菜肴种类的增加促进了饮食器的发展。由于唐朝对外实行包容和接纳的民族政策,大量外来之士涌入中原,带来了丰富的工艺技术和艺术文化,并逐渐与东方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唐朝是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外来文化是金银器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唐代金银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金银器(760.50);唐代;外来文化;饮食器;文化交流
1唐代金银器兴起的社会环境
1.1政治经济环境
唐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建朝以来,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政治制度为唐代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朝在外交上采取开放、和谐的民族政策,西北的丝绸之路连接内外,东南的海路沟通东西。因此,在唐代,中西交流频繁,商贸往来络绎不绝,活跃了社会经济,丰富了唐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物质的充裕以及对外来民族的包容等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使得金银器在唐代宫廷贵族和城市居民阶层中备受青睐。唐人使用由金银材料制作的饮食器皿不仅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且他们认为使用金银饮食器能够延年益寿。因此,在唐代,金银材质的饮食器皿大量存在。
1.2文化技术环境
唐代统治者对外采取“恩威并用”的政策,众多蕃部和绝域来唐朝贡,外域文化随着贡品一并融入中原文化中。例如,在唐代,疆域中随处可见胡人踪影,胡人来华,无论是奉命朝贡、传教布道,还是坐贾行商、做官为臣,人们都认为胡人身怀异能,财力雄厚,通识机巧,辨得奇宝。因此,人们开始好胡服、施胡妆、喜胡食,胡人爱用的金银饮食器进入了唐人的生活。这种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喜好,使得唐代社会出现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体现了当时人们思想开放,包容力强,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异域手工艺品出现在唐人的生活中,唐代工匠通过掌握传入中原的捶揲、錾刻技术为唐代金银器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唐代金银矿实行官府、民间开采并行政策,开发金银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促进了金银矿业的发展,为金银器的盛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2外来文化对唐代金银器造型设计的影响
2.1金银杯
杯,一种饮器,可用于盛水、酒或其他饮品。唐代,金银器中的杯类以带把杯、高足杯和多曲长杯为典型代表,它们分别象征着粟特、萨珊和拜占庭三种外来文化。随着唐代饮酒之风和饮茶之风的盛行,杯的设计得到了工匠们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杯具造型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了外来形制、装饰纹样,并且流行用金、银等贵重材料制作。因此,这一时期的金银杯具有独特的魅力。2.1.1带把杯在各式各样的唐代金银器中,带把杯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器型样式,而是粟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饮酒器之一。出土于何家村的乐伎纹八棱金杯与粟特壁画中人物所持的杯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带把,把上带指垫或把下有指鋬,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增加人们手握杯子的稳定性,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新的器型。唐朝,工匠们对这种带把杯的制作经历了模仿、融合、创新的过程。例如何家村出土的人物纹金带把杯、人物忍冬纹金带把杯在形制上十分相似,杯体以人物纹为主、植物纹为辅,口缘呈八棱形,杯体被分为八个区间,每个区间上都有人物装饰,间隔八个区间的直棱上都有联珠纹。杯把由一颗颗圆珠连接成圆环把。但是这两个带把杯并不像真正的粟特带把杯的器身那样轻薄,反而十分厚重,很显然它们并非由捶揲工艺制成。因此,这两件器物并非是真正的“粟特带把杯”,而是唐代金银器发展的初期阶段,粟特民族对唐代文化的一种初探。随着工匠们对制作工艺的熟练掌握,带把杯由粟特风格逐渐转变为具有本土特色的风格。杯体形态的改变、杯把形状的创新、纹饰的中国化是唐代工匠结合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审美意趣对外来器型的创新,体现了当时的人的意志与精神。例如西安沙坡村出土的素面银杯和何家村的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就与上述两个器物不同,素面银杯的杯体呈筒形、器壁内束、器身无直棱、无联珠纹和胡人乐伎纹。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更是区别于粟特带把杯的形制,鼓腹八瓣造型,杯腹下部饰有更为突出的八瓣仰莲,圜底碗形、圈足喇叭形、分界处的联珠换为柳叶形,杯腹的装饰主题是唐代流行的纹饰。2.1.2高足杯高足杯是一种极具异域风格的金银器,是拜占庭帝国与唐代交流过程中传入中原的一种饮器类型。拜占庭、粟特等地区皆用高足杯饮用葡萄酒,唐人在饮用来自西域的葡萄酒时,也会使用自粟特等地传入的金银高足杯。在唐墓壁画中出现的持高足杯的唐人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高足杯高足中部的执杯方式与粟特墓室壁画中人物的执杯方式如出一辙。以金、银制作的高足杯是唐代皇室贵族拥有和使用较多的饮酒用具,市民阶层以使用瓷质高足杯表示对这种外来器型的追捧。高足杯的造型起初都是上部为杯,下部为高足,例如西安何家村出土的素面高足银杯、狩猎纹高足银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杯体的形态逐渐由高而直向矮而弧的方向发展,器壁呈现弧腹,在造型上甚至还运用了深受唐人喜爱的多曲形态,高足也从底足开始向上呈现出加粗的趋势,高足中部算盘珠式的节也不再是高足上必须具备的装饰,整体造型趋于丰满,以满足盛唐时期人们对于丰满、浑圆造型的追求。早期高足杯具有“算盘珠”式的节,到了晚唐时期已经完全消失,杯体与杯足的形态渐渐流畅、和谐,体现一种不同于唐初的温婉柔和的风格。2.1.3多曲长杯唐代还有一种在中国传统器型中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多曲长杯。唐代受到了多个地区的文化的影响,其中对唐代金银器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波斯的萨珊王朝。多曲长杯是典型的波斯萨珊式的器物,口缘和器身通过捶揲工艺制成变化多样的曲线状,内部则有突出的棱线。多曲口缘与唐人喜爱的花朵形态相似,流畅的曲线带给器物活泼、流动的气质。唐初期的多曲长杯多为萨珊输入或工匠模仿,大多为王公贵族把玩收藏之物,实用价值低。因为这种器型并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唐代工匠通过加高器足和器身,弱化长杯内部的棱线,以达到满足人们日常使用需求的目的,同时形成了区别于萨珊式长杯的新风格,并且影响了碗、盘、碟等饮食器的形制,多曲长杯在唐代工匠的探索中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过程。
2.2金银碗、盘
碗、盘等食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皿,它们的存在让美食受到了尊重。碗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手需握住它,嘴巴需要贴近它,才能顺利将食物送入口中。因此,比起其他器物来说,碗更加需要符合实用性。唐代,人们因金银有杀菌消毒的功效而认为使用金银材质的饮食器可延年益寿。盘作为一种盛放菜肴的容器,无需与人体直接接触,因此,在造型、装饰上比碗更加多变。唐代金银碗、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突破了中国传统器型的限制,呈现出别样的风采。2.2.1金银碗碗,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食器。唐代以粟、面为主食,古籍中记载,清廉节俭的郑余庆在招待亲朋好友会食时,就给每个人上了一碗“粟米饭”。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器皿,碗基本以半球体造型为主,历朝历代都是在这种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增大或减小碗的高度和宽度以及轮廓线弧度变化等方法来对碗的造型加以改善。唐代,碗除了延续前朝造型外,还出现了折腹碗、弧腹碗、带盖碗、多曲碗等。中晚唐时期有一种独具特色的花口造型碗,与外来多曲造型器物特点十分相似的造型。如丁卯桥出土的十件银碗皆为多曲造型。这种多曲造型源于波斯萨珊王朝,是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多曲造型的金银器从萨珊传出,经中亚粟特人传播,进入中国。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唐代的碗在造型上多为六曲、六棱、八曲、八棱,形似多曲长杯,口缘部分多为变化曲线,多变而丰满,如海兽纹银碗、双狮纹银碗等。唐初期,主要是对外来金银器的追求、模仿,到晚唐时期,中国工匠已经摆脱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创造出了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体现本土审美意识的新器型。2.2.2金银盘盘,“承槃也”,盘与碟的功能相似,都是用以盛放食物,在造型装饰上也是异曲同工。唐代社会的繁荣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烹饪技术的提高,烹制大量菜肴需要盘子来盛放。唐代,盘的造型比前朝更加丰富,尤其是口沿的变化。金银盘有圆形、曲面花瓣形、不规则形等,西安出土的双鱼纹银盘、鹊鸟纹圆形银盘皆为传统的圆形盘,盘口呈圆形、侈口、平底。曲面花瓣形盘的特点主要是盘体呈曲面花瓣状,有菱花形、葵花形和海棠形居多,如丁卯桥出土的双鸾纹海棠形银盘。菱花形口沿其造型轮廓上最为醒目的部分就是在曲线与曲线相交处所形成或凸或凹的角点。由于口缘角点尖锐,不适用于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器型,而菱花口又具有参差交错所产生的节奏感,装饰性效果强。因此,菱花形口沿多应用于盛食器。不规则形盘主要有桃形、叶形等,以其内表面形态来表现造型。例如何家村桃形龟纹银盘,盘整体为桃形,用细窄式口沿强调桃形,其中饰一金龟。碟与盘的造型相似,用以盛放如点心、茶果等食物。白居易的诗中写道“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就是指将麦芽糖放到小碟中,唐代制作精美的各种花色的面点也适于放在碟中。这一时期的金银盘、碟突破了前朝传统的圆和对称式的器型,吸收了外来金银器物的造型,结合本土文化元素,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金银器。
2.3金银瓶、壶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唐代壶类器皿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例如胡瓶和皮囊式水壶。它们并非中国传统器型,而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并受到各个阶级喜爱的器具类型。由胡人制作的胡瓶进入中原地区使工匠们发现带有流的器物在倾倒液体时更加方便,不易洒落,这对唐代单把、带管流的注子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皮囊式水壶无论在从外型上,还是装饰纹样上都呈现出了一种异域风情。形制上模仿的是皮囊水壶的外形,但是是使用金、银材料制作的,装饰上也并非中国传统纹样。金银瓶、壶的出现体现了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和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2.3.1胡瓶胡瓶,换言之就是胡地制作的瓶子。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胡瓶就已经传入中原。到了唐代,随着胡风盛行,胡瓶受到了王公贵族和市民阶层的喜爱,成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器皿类型之一。胡三省曾撰书言“太宗李世民赐李大高胡瓶。瓶,盖酒器也,非汲水器也。今北人酌酒以相劝酬者,以曰胡瓶。”,胡瓶在唐初便成为王公贵族及普通百姓广泛使用的酒具。根据胡瓶的不同特点,可以将胡瓶分为罗马式胡瓶、萨珊式胡瓶以及粟特式胡瓶。中国境内出土了最早的胡瓶是鎏金胡瓶,从其风格推断是萨珊式胡瓶,而其上又装饰着希腊神话图像,这只胡瓶自然而然地将波斯与罗马联系在了一起。萨珊式胡瓶有弯曲手柄、槽流、长颈、圆腹、高脚圈足和竖直壶身。粟特式胡瓶与其相似,矮圈足,有少数为圆足,壶身呈椭圆形重心往下,有把胡瓶的壶把上端与壶口相连、下端位于壶身中间偏上的位置。这两种胡瓶皆受到了罗马式胡瓶的影响,随后经粟特人传入中原。在唐代的陶俑、壁画中都能看到这种与粟特式胡瓶相似的器物,并且由于这类器型的使用功能较好,深受人们的喜爱。2.3.2皮囊式金银壶除了这种带把、长颈、高足的胡瓶外,还有一种造型类似于皮囊的金银壶,简称为皮囊式壶。唐代金银器的发展过程中与游牧民族关系密切,这种皮囊式壶式是在中原地区从未见过的器型,直到唐代,中原与外域往来频繁,皮囊式壶也传入中原。皮囊式壶可以储水,方便携带,适用于马背上的民族,金银材质珍贵且不易碎,成为制作皮囊式壶的主要材料。形制的奇特、材质的昂贵吸引着统治者、贵族阶层和普通百姓的目光,如舞马衔杯鎏金银壶,壶体为扁圆形,模仿皮囊壶的外形,又有圈足、金银装饰,工艺上也极为精湛,很难看出焊接口的具体位置。这种模仿皮囊壶的造型不仅影响了金银器,对陶瓷造型的创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可见,外来器皿造型对中国传统器物的造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在相互交织、碰撞、融合中共同发展,体现了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
3总结
饮食器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物品类之一,唐人对金银饮食器的喜爱体现了当时特有的审美取向。唐代金银器之所以能够成为在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创新以及设计中对人这个主体的重视都在推动着金银器的发展。唐代金银材质的饮食器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工艺之精反映了唐代社会繁荣,思想开放,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然而,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外来文化的参与促进了唐代金银器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唐朝也在向世界输出本国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姚伟钧.唐代的饮食文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112-117.
[2]李春艳.简论唐代金属工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4):147-149.
[3]张萌.唐代八棱杯设计中的文化融合与流变[J/OL].包装工程:1-7[2020-12-20].
[4]高山.浅谈萨珊波斯王朝艺术对唐朝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0-102.
[5]刘雨.胡文化对唐代工艺美术的影响研究[J].陶瓷研究,2014,29(04):86-87.
《外来文化影响下唐代金银饮食器的造型设计》来源:《西部皮革》,作者:周馨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8187.html
上一篇:故宫文创包装设计的东方审美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