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陶瓷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新思路——以景德镇为例

时间:2021-05-17 10:12:02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摘 要: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陶瓷从业人员众多,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更好地将陶瓷非遗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景德镇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陶瓷非遗传承提供一些新思路,从而将陶瓷非遗传承打造

  摘 要: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非常丰富,陶瓷从业人员众多,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了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更好地将陶瓷非遗传承下来已经成为景德镇的重要任务。如何在文化传承发展中,为陶瓷非遗传承提供一些新思路,从而将陶瓷非遗传承打造成我国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范式,意义重大、时间紧迫。本文在剖析陶瓷非遗传承保护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非遗传承的现状,探讨当地非遗传承的困境,并尝试性提出系列思路和解决方案。

陶瓷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新思路——以景德镇为例

  关键词: 非遗传承; 生产性保护; 数字化保护;

  1 、非遗传承保护的迫切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今天渐渐没落,大多数人对非遗的认识不深。大规模生产给传承人带来的巨大生活压力,致使传承环节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不少民间工艺已逐渐失传,非遗传承保护的迫切性已逐步引起世界上多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付之于具体实践。如日本以立法作为保护“非遗”的基础,韩国倡导全社会民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等[1,2]。在景德镇政府的积极主导下,非遗传承保护已取得初步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障碍。

  图1(a)可以看到,目前非遗名单上的传承人,逝去的比例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上是有很明显的上升,间接说明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非常紧迫。

  从环形图1(b)上可以看出,受教育水平一般的传承人中国家级比省级高,而省级又比市级高。在统计国家级传承人时,发现早一批的传承人年龄大,没受过什么教育,对非遗的认识不多,造成非遗传承进展缓慢。后一批的传承人知识水平提高,也对传承的技艺有更高的认识。

  在今天,“遗产”已然成了“资源”,“从遗产到资源”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的一种实践,很多地方正在利用它实现新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多样性,不仅有欧美模式、中国模式,可能还有不同的地方模式。景德镇陶瓷今后的发展也会是多条路线,非遗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非遗,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发展[3]。

  2、 景德镇非遗传承的现状

  清末鸦片战争后,陶瓷产业人才大量流失,许多老师傅前往其他产业。刘璇说“那段时间景德镇只留下一部分年岁较大的老师傅,由于瓷器行业的持续衰落,这些老师傅长期以来无事可做,更不用说收徒了。结果手艺出现断层现象。”[4]景德镇老的制瓷工匠生活环境决定制瓷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生存手段。当外部经济环境改善或是陶瓷产业衰败时,他们通常会另辟蹊径以改善生存条件。

  2.1、 政府层面

  从景德镇非遗政府网站上了解到,景德镇政府一共进行了六批的非遗传承人评选。对评选环节进行召集、申报、公示等工作,并做好非遗传承人日常补助的发放。此外,政府成立了陶瓷非遗相关的基地,组织非遗传承人带着技艺外出宣传。

  《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制定出台,江西将培育20个省级“非遗小镇”。近年来的景德镇保护开发项目中,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房产企业接手了城市建设。在高额利润的诱导下,商人大拆大建,以往人们心中的城市形象完全改观,对城市历史也缺失应有的认识[5]。结果,潜在价值的内容没有受到保护,景德镇正逐渐丧失其独有的文化特色,以获取短期经济利益。

  图2是从中国非遗网站上找到的近15年地方政府公开法规文件统计。

  从雷达图2上可以看出,在2005—2008年间地方少有对非物质文化遗址的法规文件出台,一直到2011年非遗法规才开始有所提及。在图上可以看出,2017—2019地方非遗法规达到一个高峰,从侧面可以得出这些年非遗的重视程度。

  2.2 、公众层面

  非遗的发展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的产物。传承非遗是公众很好的文化寄托。在非遗传承中,公众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非遗传承如果给公众生活带来困扰,公众自然就对非遗内容漠视。

  公众本来应该是非遗最大的发声者,决定非遗传承能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主体。但现实中却是默不做声,对非遗背后蕴含的文化少有了解。现代工业产品给了民众传统以外的更多选择,而非遗在他们生活中可有可无。

  除此之外,即使成长在瓷都,景德镇的年轻人对传统制瓷工艺的认识还不是很多,手工制瓷业工作者最先认同的陶瓷文化也在逐渐丧失[7]。随之带来的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对陶瓷非遗传承没有很大的想法。

  2.3、 非遗传承人自身

  马莉在文中介绍“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可分为做坯、修坯、上釉、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烧成等六大工序。生产环节的划分,使得景德镇陶瓷制作分工明确且从业者可能一生从事一道工序”[8]。老艺人为“带子传艺”出身,受教育水平也不高,依然用传统方式带徒授艺。很难适合现在的生产需求,很难在现在的环境下将从事的技艺传承给下一代[9]。此外,景德镇出现了从业人员多,老师傅少的局面。

  从景德镇非遗网站上搜集的数据,对不同层级陶瓷非遗传承人数量进行了统计,如图3(a)和3(b)所示。

  3、 景德镇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想要非遗传承动力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高,得到外界更多关注和支持,就需要对传承的思路进行改变。在已有思路正确的情况下,加入新的传承思路会让传承更好得延续下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路不切合现状,也会对传承造成很大损坏。

  3.1、 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一体化

  王耀希在书中介绍到“非遗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10]。

  刘晓春说“非遗首先是一种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生活经验、历史传统、集体记忆以及社会实践,是一种文化的遗产。”[11]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数字化保护也需要传承人和技术拥有者的共同努力。传承人在非遗的文化发展中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如今的从业者,也是讲述出未来的一群人。结合非遗内容数字化实践:客户端GIS设计、Web GIS元素展示,云展馆Web3D的构建,这些在其他行业已经有很成熟的方案了。但非遗数字化的瓶颈就在于缺少专业的人才队伍。下面介绍几个现实可应用的技术:

  (1) VR展示:景智介绍到“采用成熟的2D、3D数字动画技术,恢复、再现和解读非遗现象、场景、事件或过程,实现与原物或原事项完全一样的恢复和再现三维的仿真展馆,用户可以在展馆中进行漫游。”[12]

  (2)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原理来记录和重现物体的3D画面技术,在增强交互,充分显示细节方面优点突出。将原有图像处理,既是非遗记录的一种形式,又是非遗展示的新形式。

  (3)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无缝”集成现实世界中的信息和虚拟世界中的信息的新技术。通过技术处理,虚拟的信息经过算法合成后,被人类感官再次感知,达到了模拟现实的目的。人们使用手机摄像头AR技术扫描特定的图案,即可生成3D信息,以便他们可以更真实地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2、 非遗保护与生产一体化

  陶瓷工艺生产工序要保存完整,对实在存活不了的技艺也要及时转变,做好历史记录。所有制瓷工艺的基础都离不开那些位于工序始端的技艺以及制瓷所需辅助工具的制作技艺,没有这些就谈不上传统制瓷,说更谈不上在市场上形成独有的产品特点。市场的选挥与当下人们的意识形态、政治导向、审美取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13]。时代在变化,必须做好工序的保全,不能任由市场选择淘汰技艺。

  景德镇佳洋陶瓷有限公司现在拥有一支由黄云鹏为首的国家非遗团队。团队除了传统的师徒向授,还与学校合作开设“佳洋班”[16]。公司中一站式运营不仅拥有成功的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系统,还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博物馆。

  这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建立或恢复一家大型国有瓷业公司,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国字号品牌。按照古代工艺流程进行陶瓷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研发创新中心,将保护、传承与生产、创新融为一体[14]。解决部分与现有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的工艺环节传承人难以维系生活的问题,避免非遗内容失传的局面。另外,这样一家专业的瓷业公司也能将非遗展示、文化传播、旅游、经济生活真正融合,让普通民众放心购买一件采用传统工艺技法,可与历史对话的现代产品。

  3.3、 非遗保护与宣传一体化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及各类短视频应用平台,将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智力、科技与创意开发,并以H5、动态长图、表情包、网红直播等新媒体表现形式同受众进行良性互动,吸引广大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群体的关注和参与,使他们成为传播推广非遗的主力军。短视频打破了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区域,打破了人类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视频作者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非遗的内容,用户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体验,这将极大地激发人们学习和继承非遗的热情。短视频宣传力度强、范围广泛,在非遗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运用短视频具有显着的效果,让非遗搭上新媒体的快车,很有必要[15]。

  保存珍贵影像资源,还原真实历史状态。利用摄像设备和技术,保护拍摄工艺技术的完整性;利用摄影机拍摄整个瓷器制作过程,在制作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有时间线。制作陶瓷非遗专题宣传片,既对陶瓷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基因的接力与传承。其中,要均衡报道,不能成为个人镀金的手段。

  4、 结语

  现实中非遗在老艺人这里很难传承下去。在新技术发展的当下,将新技术运用到非遗传承中,发挥时代的主观能动性。文中针对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新媒介宣传这些思路,提出数字化保护与展示、非遗保护与生产以及非遗保护与宣传三个一体化,实现对非遗传承的多手段保护。由政府主导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变革推动新的发展,重塑景德镇非遗传承的未来。

  保护非遗文化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陶瓷作为景德镇的一张名片,同时也是中国一直以来在海外引以自豪的文化产品。对景德镇陶瓷非遗的困境,更需要学者加以研究,提出更好的传承发展模式。政府机构能够运用新思路破除当下的困境,引领景德镇完成国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提高国家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周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5):242-243.

  [2] 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89-94.

  [3] 方李莉.论“非遗传承”与后现代文化模式的再生产[J].人文天下,2015(17):40-45.

  [4] 刘璇.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4.

  《陶瓷非遗传承的困境和新思路——以景德镇为例》来源:《中国陶瓷工业》,作者:单仁志;吴军明;吴琳;夏孝言;余娜;邵文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8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