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发展

时间:2021-08-28 11:07:34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中国是最早制陶的国家之一,又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器物与文化长期引领世界潮流,是世界各国争相模仿追捧的对象。历经时代变迁,今日之中国陶瓷文化虽不如远昔之独领风骚,却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热爱陶瓷的人们。在

  中国是最早制陶的国家之一,又是瓷器的发源地。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器物与文化长期引领世界潮流,是世界各国争相模仿追捧的对象。历经时代变迁,今日之中国陶瓷文化虽不如远昔之独领风骚,却依然焕发着独特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热爱陶瓷的人们。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走出去和全面提升文化自信的当下,重振中国陶瓷文化,加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模因理论作为一种文化理论,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拟从模因理论的视角阐述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某些现象,并探讨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策略。

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发展

  一、模因理论简介

  模因理论(memetics)是一种用于解释文化现象的理论,其理论创始人是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Dawkins)。他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类比基因(gene)创造了"模因"(mem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文化传播单位或模仿行为的单位[1].自那以后众多学者不断对这一理论进行完善补充,代表人物包括Blackmore、Distin、Lynch、Gabora、Deacon、Gatherer、Dennett等人。模因(meme)一词自从被创造以来迅速风靡整个西方社会,现已被收入牛津英语词典。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replicator)或者说文化传播的单位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发展到今天,模因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可归纳如下:模因是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不同模因在长寿性(longevity)、多产性(fecundity)、保真度(fidelity)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可分为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2].如同生物学上的不同物种间存在着竞争一样,模因之间也存在竞争,同样呈现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结果。模因的复制包括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四个阶段[3].而在模因的复制过程中,模因体现出遗传性、选择性与变异性三个特点。樊林洲(2019:34)认为模因理论是广义进化理论[4],其核心观点是复制产生的变化引起进化过程。文化的发展也就是模因的进化,模因在进化过程中,一些实体被复制,复制的大部分结构或全部结构和原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复制过程是累积和重复的,能够产生谱系。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产生变异,变体通过一些机制选择。模因理论发展到今天,虽然仍存在部分概念不明晰等问题,但其对诸多文化现象解释的合理性已基本得到学界的公认。

  二、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

  Dawkins借鉴生物学的理论在TheExtended Phenotype一书中将模因分为基因型(genotype)与表现型(phenotype)两种类型[5].生物学上,一个人的肤色、头发颜色等生物性状是取决于其基因类型的组成,这些基因组成的整体就是基因型,而所有这些呈现出的生物性状的整体则是表现型。模因理论中,基因型模因指的是引发模因复制的指令信息,而表现型模因就是模因复制所呈现出来的行为、技术或者社会组织。举例来说,一个人模仿一首曲调,可以通过识别曲谱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演示教学、或者听他人哼唱乃至乐器弹奏的方式来实现,前者就属于基因型模因,后者就是表现型模因。陶瓷文化模因同样可以分为这两种类型。以陶瓷制作技艺这类陶瓷文化模因为例。陶瓷制作技艺的传承是陶瓷文化传承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陶瓷制作史中,师徒制是最重要的技艺传承方式之一。师傅手把手教会徒弟陶瓷制作的各个环节,师傅示范徒弟模仿的这种技艺传承就属于基因型模因。除了这种模式外,师傅在传授技艺过程中也可通过语言的方式教给徒弟一些经验技巧,徒弟依靠自身的理解与记忆,在掌握后重现这些过程,这些语言信息就属于表现型模因。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陶瓷种类和窑口众多,时至今日很多类型的器物烧造方式已经失传,许多窑口也已经消失。但其中一些陶瓷器物并未就此消失在人类的脑海中,残存的一些器物或碎片以及相关的文字记录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同时也为人们研究和复烧这些器物留下了宝贵的线索。人们可以通过观察研究这些器物,挖掘器物中所保留的模因信息,运用人类的智慧重新复烧此类器物,这一过程的实现就属于表现型模因的复制。福建建窑兔毫盏作为我国瓷器史上的一颗耀眼明珠,曾被国内外瓷器爱好者追捧。可惜的是,时至近代其烧造方法已失传数百年。为让这一建窑名瓷重放光彩,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海内外人士便开始纷纷前往古窑址实地考察并挖掘出部分残片。建国后,我国科研工作者和文物考古专家以及陶瓷艺人通过多年摸索试验最终在1979年成功复烧出建窑兔毫盏,初步恢复了这一珍贵瓷种的烧造技艺。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千年至今,靠的就是无数陶瓷文化模因不断复制并在期间变异产生新模因的结果。从原始陶器到现在的精美瓷器,所体现的进步是巨大的。看似完全不一样的两种产品,其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却也是显而易见的。现代科学告诉我们,陶器是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之后所形成的器具,瓷器则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器物。从陶到瓷,都是靠着泥土经过火的高温煅烧而成,这一原理是一样的,从古至今都印刻在人类的脑海中,成为一个成功实现大量复制的模因。从陶器发展到瓷器,增加的是新的原材料、新的工艺技术、新的器形、新的纹饰以及新的审美意趣等,这些都是新的模因,它们与旧有的陶瓷文化模因相结合就产生了新的陶瓷文化模因,陶瓷文化因此得以传承与发展到今天。

  三、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发展策略

  从模因理论来看,中国陶瓷文化要传承与发展,必须依靠中国陶瓷文化模因的大量成功复制,并在复制过程中与其他模因相结合实现变异,推动新的中国陶瓷文化模因的产生。由此可见,影响这一进程的关键要素包括模因本身的特性、宿主、复制效率及模因传播的外部环境等。基于此,笔者认为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发展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大力培养陶瓷专业人才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群体的重要特征在于人类不断地在创造、传承与发展文化。文化是所有模因的总和,而模因要复制首先必须依赖其宿主也就是人的存在。而中国陶瓷文化要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中国陶瓷文化模因的大量成功复制与传播,而这是否能够实现关键在于宿主。无论何种模因,只有在其进入了宿主的脑海才能够完成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从而实现模因的人际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选择、变异从而推动新的模因复合体的诞生,也就是新文化信息的产生,进而实现文化的新发展。冯建明与莫爱屏(2019:57)认为模因自身没有意识或意向性,它自己不会主动传播,推动模因传播的具有明确意图或目标的人[6].Csikszentmihalyi(1993:120)指出模因传播实质上是有人类的意向性行为产生的物质或信息的任何永恒模式[7].因此中国陶瓷文化要传承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中国陶瓷文化的宿主,也就是能够存储中国陶瓷文化模因的宿主,即广大懂陶瓷、爱陶瓷的人。而如何要让人懂陶瓷、爱陶瓷,唯有通过加大中国陶瓷文化熏陶与专业教育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不仅要有专业化的学校教育传授陶瓷行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家庭及社会教育加以辅助,因为只有在家庭与全社会拥有鼓励、热爱中国陶瓷文化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实现大量陶瓷行业人才的培养。有了中国陶瓷文化模因的这些宿主,他们就能够在不断地创造出陶瓷器物的同时传承陶瓷技艺,撰文著书及举办各类陶瓷相关活动等有效地传播与发展中国陶瓷文化。

  (二)深化行业合作

  中国陶瓷文化要传承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交流与融合同样至关重要。陶瓷一直被很多人誉为"泥与火的艺术",但仅用"艺术"一词来定义陶瓷是极其不全面的。陶瓷作为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不仅只是具有特定外形的物理存在,更是体现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习俗的演变、意识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革,留存着人类文明所有形式的发展印记。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那些能够长期风靡世界的陶瓷器物类型,无一不是在行业间相互促进,民族与国家间相互往来借鉴中发展而来。陶器之所以能够向瓷器的方向发展,依靠的是窑火温度的提升。而瓷器诞生后,其硬度与成品率乃至透光性、白度的不断提高,各种釉色的呈现等都是有赖于当时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除了科技以外,绘画、文学、宗教等同样对中国陶瓷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周杰伦的一首流行歌曲《青花瓷》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歌曲由著名填词人方文山作词,当红歌坛巨星周杰伦演唱,一经发行就迅速火遍全国。哪怕是对瓷器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在这首歌的流行下也至少开始知道青花瓷这种瓷器类型了。类似地,《我在景德镇等你》在著名歌星徐千雅的传唱下也有效地提高了千年瓷都景德镇的知名度与传统陶瓷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从模因理论来看就是存在着不同的模因。只有与不同行业加强交流与融合,中国陶瓷文化模因才有机会与其他模因相遇,不同模因才可能相互融合进而产生新的模因复合体,实现新模因的诞生,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整体安定,全社会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各行各业都迅速发展,这给陶瓷行业与其他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尤其是时下兴起的文创旅游行业给中国陶瓷行业发展与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及陶瓷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新的广阔平台。中国陶瓷行业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主动与其他行业进行紧密对接,努力实现中华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与陶瓷行业振兴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国际交流

  在人类社会所有发明创造中,陶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广,涉及领域之多恐怕很难找到其它可与之匹敌者。在科技日益进步、全球国际化不断推进、尊重文化多样性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发展遇到了新机遇。历史上,欧洲人最早全面了解中国瓷器是始于阅读1298年成书的《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由于东西方语言的不通,实物量少,欧洲对中国及中国瓷器及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想象的,因此存在着许多的误读。后一个中国陶瓷文化在欧洲的传播高峰是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器进入欧洲民众的视野,其携带的中国文化信息被广泛传播。船队在输入大量中国商品的同时,带回大量外国货物,其中就包括青花瓷的重要颜料---产自西亚的苏麻离青,开启了青花瓷发展的巅峰时代。中外商贸往来的大力开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陶瓷在全世界的流通与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除了在国际商贸往来上,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在审美意趣、科技与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也有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众所周知,在中国类型众多的各类瓷器中,青花瓷独领风骚数百年,甚至被称为国瓷。而这样一种可代表国家的瓷器类型却并非完全本土的产物,而是中外人文科技交流的结晶。自古以来,中国人并没有尚白尚蓝的民族心理倾向,但得益于中外人文交流,伊斯兰文化圈的人们开始进入中国,并带来了其传统文化,其流行的缠枝纹饰类型和尚蓝尚白的民族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奇妙的碰撞。伊斯兰民族崇尚蓝色,在洁白的瓷器上以苏麻离青为颜料烧制出充满魅力的蓝色纹饰,而这些纹饰图案中特色鲜明的缠枝纹以自然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反复呈现的方式传达出人们期望欣欣向荣与追求无尽美好的期盼。异域民族的文化模因与中国"瓷"模因的结合就促成了名闻世界的青花瓷的产生,成为中西亚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

  四、结语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在新时代下如何重振中国陶瓷,如何让中国陶瓷文化再度引领世界文化潮流是当代中国陶瓷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究的重大课题。模因理论作为二十世纪一个重要的文化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陶瓷文化的种种现象。本文作为一种初探,尝试从模因论的视角就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策略提出些粗浅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助力中国陶瓷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Richard Dawkins. The Selfish Gene[M]. Oxf 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2]Susan Blackmore. 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樊林洲。语言和翻译的进化研究模式[J].外国语言文学,2019.(1)。

  《模因视域下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与发展》来源:《老区建设》,作者:谭利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