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社会加速理论下我国慢综艺节目走红原因剖析

时间:2021-11-29 10:38:36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浏览量:

2021年4月23日《向往的生活》再度回归。自《向往的生活》2017年初开播伊始,《忘不了餐厅》《中餐厅》《我家那小子》等相继播出,慢综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慢综艺中的慢不仅相较于快综艺中给予感官刺激的竞技性节目模式,也是相较于快的生活节奏

  2021年4月23日《向往的生活》再度回归。自《向往的生活》2017年初开播伊始,《忘不了餐厅》《中餐厅》《我家那小子》等相继播出,慢综艺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取得不错的成绩。慢综艺中的“慢”不仅相较于快综艺中给予感官刺激的竞技性节目模式,也是相较于“快”的生活节奏和状态。快节奏语境下现代人逐渐异化,慢综艺可以引导观众慢下来去观察和反省自己的生活,实现一定反异化效果。本文从哈特穆特罗萨在社会加速理论中所提的异化视角,剖析《向往的生活》走红的原因,对于慢综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加速理论下我国慢综艺节目走红原因剖析

  一、异化初探:加速与异化

  社会加速理论由哈尔特穆特·罗萨提出。罗萨指出加速带来的变迁可从物理时间、生命时间和社会时间三个向度进行思考,可分为三种加速: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科技加速指关于运输、传播沟通与生产的目标导向过程有意义的速度提升,比如飞机高铁的提速等。科技加速完全改变社会的“时空体制”。社会本身的加速指社会要素本身的加速,如知识、责任等稳定性越来越差等。生活步调的加速,主观上主要表现在频繁性的产生时间仓促、有紧迫感与压力的心理感受。客观上可测量可以界定的行动消耗的时间是否变短,比如散步时长变少,也可体现在同时做多件事。

  每个处在新的传播信息技术之中的人,都逐渐在加速中异化成为时间节奏的奴役。社会加速会带来五个方面的异化,即空间异化、物界异化、行动异化、时间异化、自我异化与社会异化。1下面笔者将从这五个维度探究。

  1. 空间异化:空间认同感退却

  互联网“人人互联”的特性使得人们的情感获取越来越依靠互联网提供的虚拟“情感”和“服务”,“直接经验”的“缺席”导致人情关系“沙漠化”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向。2并且受制于各种因素,个体频繁游离在交叠的多重空间。社会亲近性与物理临近性之间不再相关,个体更愿意与“最亲近的陌生人”对话交流和沟通情感,“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关系成为过去。这从一定程度反映出空间重要性的弱化,空间和位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往过程。

  2. 物界异化:追逐符号消费

  “我们与物界的关系随着更替速度而改变。”这个物指的是日常生产消费的物。长久使用的物品会变成日常体验、身份认同、情感记忆的一部分。而加速社会中,对物品符号意义的追逐大大压缩物品的使用时间。物品的“符号消费”远胜过实际物理消费。物不再被修理,一方面因为修理可能要比直接换新成本更为昂贵。另一方面,个体可能已经不具备自行修理物的实际能力。比如科技加速使得科技物品构成趋于复杂,大众能力很难同步提升,形成不对称效应。

  3. 行动异化:分散本真追求

  加速社会设备工具迭代更新,迫使大众不断去适应其新的运作模式。“要事清单”与日剧增,导致现代人常常无法专心做“真正想做的事”。“必须这样做”是异化感觉最明显的标签。在由速度号令整合的世界中找寻短期内就能获得满足的欲望,会比设定长久耗时才能满足的欲望显得明智。比如刷短视频和花费三个月去学习剪辑视频。前者中是个体想做的,现实是个体必须去完成后者,异化结果即个体因“要事清单”而无法专注做真正想做的事。

  4. 时间异化:主观时间矛盾

  主观时间矛盾意指体验时间和记忆时间之间成反比。借助电子媒介的娱乐占据大量的碎片时间,个体却没有留下长久记忆。我们生命的时间就是我们看待生活的方式,体验美好时间的方式。3但个体生命的时间被社会加速的时间所遮蔽,导致其往往陷入“体验短记忆也短”的漩涡。原因之一在于感官不一致,个体享受碎片化娱乐时自身没有产生参与感。原因之二在于去背景化,大多事物与自身没有关联,关注对象和关注信息也在频繁变动,导致大把生命时间的耗费只留下星点记忆。

  5. 自我异化与社会异化

  异化带给个体的异样是发生的。如人对原地踏步的恐惧,好比小仓鼠在笼子里面的滚筒上不停的奔跑,人会有这样的恐惧,害怕成为那样的仓鼠。这种心理比较接近于异化所带来的感觉,恐惧与焦虑都是异化在心理上的一种反映。与时空、行为、经验疏远时个体很难避免深度的自我异化。个体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其立身处事有关,失去对于重要事物先后顺序的判断,自我关系就会受到干扰。社会异化与自我异化并非两件不相干的事,而是同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二、反异化:构建“减速绿洲”

  慢综艺节目契合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向往的生活》通过镜头,真实地记录明星的田园牧歌,展现最缓慢自然的生活状态,使得观众通过这面“镜子”追逐真实舒服的自我,抓住受众现阶段的情感需求,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4慢综艺成为加速社会大众的乌托邦。

  1. 空间反异化:温情的共处空间

  第四季节目组邀请周迅前来做客。一进门黄磊便亲切的喊着“妞妞”,还顺手捧起周迅的脸,夜谈时两人互相爆料过往糗事———老友重逢,深夜谈心,是《向往的生活》相当重要的部分。李冰冰、任泉讲穷学生时代往事,在簌簌雪声中谈年少时光;黄磊、何炅和谢娜回忆老歌老话剧老故事,在幽微灯光下说起已逝的故人……无须煽情修饰,多年老友自然的倾诉感本身就很动人。每季节目地点不同,但节目组都尽量还原蘑菇屋原貌,稳固嘉宾的居住空间和观众们的想象空间。通过回归无电子媒介的交流互动,拉近物理临近的人们的距离,弥补人们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移动端的情感缺失。这些浓浓的人情味场景给身处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带来满足感与温暖的同时,更唤起人们重视物理空间临近的家人朋友。

  2. 物界反异化:传统工具的价值再现

  《向往的生活》展示了大量“80后”童年记忆中的传统元素,如稻田、鱼塘等场地,鱼篓、镰刀等工具。在变更的社会语境中重新确认自己,是我们确认身份、寻求生存意义和生命归属的亲密途径。5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青年一代对生活常识的把握却逐渐缺失,某种程度上显示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断层。节目记录春夏秋冬的轮转,谷物蔬菜的播种收获,记录小狗的成长成家。蘑菇屋中用品也大多是成员们动手做的,一切物都与自身紧密相关,一切物的存在过程全部亲身经历,在时间流逝中个体实现对“物”的重新熟悉。蘑菇屋的一切事物附着嘉宾们的浓浓情感,也成为观众找寻自我的情感家园。

  3. 行动反异化:无任务无竞争的亲密行动

  《向往的生活》力求回归生活本真,节目整个过程无竞争挑战情节,所有流程并非可以安排,这种原生态生活方式更容易抚慰加速社会中人们的烦躁和焦虑。节目的核心理念是待客之道,力图更多强调“人与人”的故事,包括老友情、母子情等等,希望为人们构建一个可以不用牵挂工作不必追求高效,可以摆脱物质生活,需要彼此紧密协作、磨练新手艺的独特空间。四个人、一间房子、一群家庭成员,时不时来几个朋友到家里做客,做做农活,喝茶聊天,能够慢下来享受简单生活的温暖,是现代人的憧憬所在。

  4. 时间反异化:被延续的温暖记忆

  美食是《向往的生活》吸引观众的一大看点。孙红雷来蘑菇屋只是为了黄磊的一道赛螃蟹;黄磊帮戚薇做了一锅熏鱼,让其吃到了外公的味道;任贤齐再次吃到鱼香肉丝后,感叹“点点滴滴的记忆全部涌上心头”。体验的记忆可能是片段的,但是经验会被烙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里。从前“体验短记忆久”模式又回来了。这种亲身参与所带来的的感官以及精神层面的体验将伴随人的记忆而延续。

  5. 自我反异化和社会反异化

  一切为娱乐而娱乐是综艺娱乐节目中最典型的反映,越娱乐越是烦躁不安,越是从渴望匆忙的脚步能等一等滞后的灵魂。乡间田野没有聚光灯和舞台,只有农具和田野。艺人们不靠唱跳演专业能力,回归普通人,尽情展现真实的自我。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在缓慢放松的环境中与老友和旧物共处,有助于构建更真实的身份认知,规避自我异化。节目立意不是去规范一个真正向往的生活,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在里面的某个元素中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更多自我的真实呈现,更多关系的自然连接,是加速社会中自我回归和社会回归的必经之路。

  结语

  喻国明教授指出:“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节目,通过各种体验类节目体验、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理念,这是多样化的体验,它是对新生活的铺垫,对新生活的预设,这就是在中国这类真人秀节目生长的社会背景。”[6]《向往的生活》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缓解心理焦虑和失衡,深度迎合人们想慢却慢不下来的情感需求。该节目的观看诉求在不断增长,但问题也逐渐暴露,无处不在的广告植入破坏节目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节目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不可见,这些创作者不能加以规束减少商业考量,很有可能高开低走背离节目初衷。如何在兼顾商业利益的同时赢得受众的持久认可,这将会是未来慢综艺长远发展绕不过去的必答题。

  注释

  1[1][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王宁:《情感消费与情感产业---消费社会学研究系列之一》,《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3]朱蕊:《综艺节目的娱乐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向往的生活〉为例》,《汉字文化》2020年第6期

  《社会加速理论下我国慢综艺节目走红原因剖析》来源:《新闻前哨》,作者:王文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sll/4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