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小牧民》双簧管独奏版的分析

时间:2015-12-20 21:42:25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小牧民》是我区着名作曲家李世相在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首作品,该曲曾经作为舞蹈《小牧民》的配乐轰动一时,其鲜明的蒙古族旋律特点及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时至今日这首作品依旧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本文现分析的是作者

《小牧民》是我区着名作曲家李世相在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首作品,该曲曾经作为舞蹈《小牧民》的配乐轰动一时,其鲜明的蒙古族旋律特点及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过去了十多年,但时至今日这首作品依旧值得我们去研究分析。本文现分析的是作者将该曲改为双簧管独奏的版本,具体如下:  1 三音动机的发展  在这首作品中,主题动机是由级进的 CDE三个音构成,代表活泼可爱的小牧民的形象,这个三音动机以重复、模进、倒影、扩大等手法将全曲各部分衔接起来,贯穿始终,用单一主题成一首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现将其发展手法一一分析。  例1 动机构成    该动机在首部时主要以重复的手法进行发展。呈示段共有四个乐句,每一乐句的开始都是以这三个音作为动机,随后级进下行,描写了活泼、单纯的舞蹈形象。段落的最后一个乐节,该动机构成的旋律片段被移入其属方向音高,与前几句形成对比。  在首部的中段,这个三音动机在 D羽调上陈述,不再像呈示段那样单一,开始变得游移不定。由于依旧以两个十六分音符与一个八分音符构成的节奏型为主,所以实现了情绪上的对比与音乐的延续。  谱例2 呈示段动机发展    中段动机发展    再现段时将旋律置于钢琴的高音区,而作为独奏乐器的双簧管则演奏由中段主题倒影、逆行的乐节作为与旋律形成对位关系的第二声部。  例3    在中部,该动机变为宽广舒展的旋律,旋律以跳进为主,出现了六度、八度等旋律音程的进行,这些大跳的音程使人强烈的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因此更加亲切。  见例4    随后这段旋律在钢琴上又重复了一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而且双簧管在上方开始是以支声的方式出现,后来逐步推进到以三音动机构成的华彩上,进入全曲的高潮。  例5 双簧管支声发展部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全曲的旋律发展皆由这三音而来,这是一种高度节省材料而且行之有效的创作手法。此外,在整首作品中,主题一直穿梭于双簧管与钢琴的对话,这种对话式的写法也给全曲增色不少,具体参看例6。    2 调性构思  该曲的调性在首部及再现部的中段变化较多,全曲调性布局如下:  例7    由上例可以看出,两次中段的调性布局都呈现出对称型的变化,而在其他部分则比较单一。中段除了具有转调的特征外,还使用了离调的手法,以下则是对这些手法进一步分析的详细阐述。  2.1 转调手法  在蒙古族民间音乐中,存在着各种转调的情况,如变凡、旋宫转调等技法。该曲中也使用了这些手法,现以首部中段为例分析之。  中段调性的变化十分灵活,也体现出作曲家对转调手法巧妙的运用。中段第一乐句开始于 D羽,一小节之后暂时离调至G宫调式,转至 G宫的过程中,以 D羽调的变宫音(E)替换原本应有的(F)宫音,而该音恰巧是 G宫调式的羽音,是民族调式中典型的变凡转调手法。到了第三小节,又以 G宫的变宫音(F)替代了本应出现的宫音(G),使这个音成为 D羽调式的宫音。  第四小节旋律又转至 A羽,用 D羽的变宫(E)替代了宫音(F),成为 A羽调式的角音。短短四小节,旋律游走于不同的调式,而转换十分自由流畅,使旋律新意十足。这样的写法在全曲多处可见,在此不一一赘述。  谱例8    2.2 旋律与调性的对置  前文已提到,在《小牧民》这首作品中,C、D、E三音动机是该曲的灵魂。这个三音组虽然建立在 A羽调式上,但作曲家将其用于开始实则是形成 C宫调式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羽调式同时形成了旋律与调性的对置。  例9    3 和声特点  该曲基本上是以功能性的和声为主,但是在一些次级结构如引子、连接段落中包含了一些有意使用模糊调性元素的和弦。  如引子部分是 A小三和弦和 G小七和弦交替出现,这两个和弦所代表的是 A羽调式的主和弦和 G羽调式的主和弦。进一步研究其本质会发现,这两个和弦是将一个高叠和弦中的一部分移位而产生的,由此也暗示了后面的转调方式及调性布局。  例10    总之,通过以上对主题动机、调性构思及和声特点这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小牧民》这首作品虽然创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其旋法、转调方法以及和声的构思都对当下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创作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尤其是其旋律的发展,是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7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