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1:51:58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题目:在歌唱中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调控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内心听觉调控的基本含义 二、内心听觉在歌唱中的生理过程 三、在歌唱中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调控 1. 声音概念的培养及调控 2.对声音强弱的调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引言 学习
题目:在歌唱中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调控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引言 一、内心听觉调控的基本含义 二、内心听觉在歌唱中的生理过程 三、在歌唱中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调控 1. 声音概念的培养及调控 2.对声音强弱的调控 四、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引言 学习声乐的人,总是会遇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之后,再细听时,却惊讶地 发现这不像自己的歌声,或自认为是民嗓的;似乎变成了童声;或自认为是美声的,似乎变成了民嗓;或自认为音质宽厚、圆润的,似乎变得薄而生硬;或自认为音色甜美、柔媚的,似乎变得刺耳干瘪。总之无论如何“审听”,皆不像是自己在歌唱时的“听觉”所认可的声音。那么其原因何在呢?是否是录音机、磁带、话筒、空间或其他外界原因所造成的?其实这正是声乐上“内心听觉”的误差规律在起作用。事实上声乐实践中有大量的此类情况存在,它使一些歌唱者总是达不到老师、评委提出的声音要明亮而圆润、结实而流畅的要求,造成对自己的歌唱效果未能真切了解把握。因此,对歌唱者来说,搞清“内心听觉调控”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 本文从歌曲演唱及内心听觉调控的角度,试论有关“内心听觉调控”的含义、调控方法、作用和具体表现等问题。旨在结合笔者的一得之见,提示“内心听觉调控”在歌曲演唱实践中的独特作用,并以此就教于声乐界的学者。 一、内心听觉调控的基本含义 演唱与实践,是我们所欲控制的最主要问题,也是“内心听觉调控”应用于歌曲演唱的至为根 本的角度。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笔者先从“内心听觉调控”的含义着手展开探讨。 所谓“内心听觉调控”既是强调以“内心”(内在)的感知听得自我所发歌声的真实而且与所谓听众的感受合折的音质效果,亦即以“化于内”的感知,领悟“成于外”的功效。这是需要长期艰苦训练才能达到十分重要的歌唱素质。 什么是“内心听觉调控”?简言之,“内心听觉调控”是歌唱者内心内在的感知,在歌曲演唱时利用自己的大脑感觉器官所展现出的自我调控功能。 实际上,声乐学习,歌手的演唱,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听觉的调控。声乐学生对自己发出来的声音的音响、音量、音长、高度、音色,都是通过自己的听觉去辨别是否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如合自己的要求,就需自己坚持下去,如果自己感觉到音量、音响、音色,以及音长、音高还不满足就会自动进行调整,听觉的调控的功能,是反馈机制。 在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哪个声乐教师的耳朵(听觉)好,哪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哪个声乐学生的耳朵好,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就优秀。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声乐学生的听觉对歌唱发声中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长短、声音的运动、声音的色彩等,都能进行自我调控。 在普凯元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它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听觉意象,意象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既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歌唱者通过大脑中显现的音乐基础进行听觉意象,它是音乐才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听觉训练,以便增强学生的调控能力。 二、内心听觉在歌唱中的生理过程 人的听觉生理过程较为复杂,从医学角度上分析,听觉活动始于声音(物体振动)信号的刺激。当声波由外耳经耳道传递到耳鼓膜,鼓膜受到声波作用产生振动,借助中耳听骨的传导,使听小骨系统振动,引起耳蜗内感觉细胞的兴奋,经听神经传至大脑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识别、分析处理,把肌体的生理听觉刺激转换为心理思维信息,最终形成生理听觉和心理感受反映,形成人的听觉感知。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同一声源的传导,自然界中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不同的传播媒介物质,由于声波在这三种传播媒介物质的传播过程中会产生物理声学特性的差异,从而导致人在听觉感受上对声音的强弱、音色等方面也产生巨大的听觉感知差异,所以,声音传导的途径和方式对听觉感受起着重要的作用。歌唱者和音乐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正在发言的人通过一个麦克风和一个听筒来听自己的发言,并且使发出的声音延迟一段时间才回入听筒。这时候由于回来的声音来不及起校验修正的作用,就会使发言人的语言和语调失常。如果延迟的时间相当长,搅乱了发言的监督管理系统,那时候发言人就根本讲不下去了。 耳朵对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贡献,也有比眼睛优越的地方。眼睛只能看见物质表面的形状,耳朵却能从声音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几个人唱同样的歌,许多乐器演奏同样的曲子,即使是响度相同,音调相同,但是这些歌声、乐声还是各有特点,可以凭耳朵一一辨认出来。声音的这一特点就是音品。任何一个发音体,发一个声音都有一个基本频率,但是除了这个“基音”之外,还会同时发出频率两倍、三倍、四倍于基音的几个“倍音”。这些倍音的数目和强弱是随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而不同的。因此每一发声体都有它特有的音品。由于音品跟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就会反映出发声体的结构情况和形状特征,使我们有可能以耳代目。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门外有熟人走过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看见这个人,也可以凭脚步声辨别出这个人是谁。这种以耳代目的作用是十分可贵的,我们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应用它,就是在生产技术上也要应用它。 听觉器官:指耳和耳内的听分析器。其作用是辨别声音。在歌唱训练中,正是由于科学开发和利用了耳朵的功能,对发出的歌声进行分析判断,才便歌唱者在不断的训练中进步。 三、在歌唱中如何进行内心听觉调控 1. 声音概念的培养及调控 声乐教师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只知道声音唱出来了,但不知唱出的声音是否正确。这种缺乏“内心听觉调控”能力是普遍的现象。教学中如不去培养这种能力,就会导致学生歌唱器官的畸形发展。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发展人心听觉的依据。所以,教学中首先要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沈湘教授认为,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师除了用自己示范演唱对学生进行声音概念的培养,还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听、多想、多练。在学生发某个音时,教师有时停下来,让学生说一下感受,这时教师不应敷衍了事,而是对好的要及时肯定,不好的给予纠正。教师应有极大的耐心,一遍遍地让学生做,直到做得使你满意为止,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才能准确无误地发现问题,并给以纠正。不要忽视对细小毛病的纠正。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掌握对声音的判断能力,形成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调控”不仅要求学生有判断声音好坏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声音形象的设计,而把它唱出来,这种判断与设计是统一的。当你把声音唱出来时,就要去判断一下,是否与设计的声音形象相符。用内心听觉指挥你的大脑,而不是靠听力。当你用心设计一种松弛、优美、高位置的声音时,你一定要力求做得完美。我在教学中,常常让学生想着唱,唱着想:唱中调,调中唱,目的是培养控制歌唱的有关器官,也就是为更好地发展内心听觉调控。事实证明,这样能增强了学生对各器官的控制能力。内心听觉是获得优美声音的保证。着名声乐教育家王福增教授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声音形象的标准来控制各器官的相应肌肉收缩,就容易过头或者不足,很难恰到好处。而培养良好的内心听觉并公私合营它,就会比较易于成功地协调、统一,并指挥这些复杂肌肉收缩。”世界着名男高音歌唱家吉利也认为:“把所唱的每个音响,预告从心理上想象和从心理上去做形着色,它就会引起有关部位的简单又自然的行动,内心听觉调控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调控: 2.对声音强弱的调控 在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写到: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哪个声乐教师的耳朵(听觉)好,哪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哪个声乐学生的耳朵好,哪个学生学习成绩就优秀。经过多年的实验,发现声乐学生的听觉对歌唱发声中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长短、声音的运动、声音的色彩等,都能进行自我调控。 “强弱调控”是歌唱艺术表现力的核心要素 在上届青歌赛中,有一个关于声音三个基本要素的知识测试题目,可惜的是,作为一个以声音为专业的选手竟然没有得分(尽管这还是一道标明答案的选择题)。借此,我想对参赛的选手和正在学习歌唱的朋友说一点我的看法,供参考。我想补充一下,将自己打造成一件乐器只是学习歌唱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还要下功夫演奏好自己这件乐器。 人的音高和音色有很大成分是天生的,声乐老师选拔出来的学生一般都具备一定的音高和音色条件,比如,美声唱法的高、中、低音,民族唱法的高音和中音,一般都有其各自的音高和音色要求,通俗唱法因歌唱风格的多样性,要求也相对宽泛一些。所以,如果单从声音训练角度讲,在我看来声乐的教和学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即训练音高和美化音色,即打造好歌唱乐器;第二部分应是声乐教和学的重点,即注重如 何训练和学习对声音强弱的控制与把握,娴熟地运用好身体这件乐器,臻于完美地处理和表现不同难度、不同风格的歌曲,使我们的歌唱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 1.训练音高不但要唱好高音,更要唱好中低音,熟练掌握不同音高、不同母音转换过程中的平衡和统一。我们有很多学生、当然也包括相当多的老师,在教和学中往往一味强调高音,而忽视中低音的学习和训练; 2.在声音的强弱训练中,只注重强声训练,忽视弱声的训练,或在弱声训练中不强调气息的支持,导致强弱音的状态达不到平衡统, 3.在音色的训练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声音的共鸣训练,而且尤为强调高位置共鸣,只追求声音的明亮度,这在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错误共识,因而形成一种假美声现象,这也正是导致“千人一嗓”的原因之所在。 3.对音色及音准的调控 在普凯元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音乐内心听觉是内心所进行的音乐活动.它的心理过程主 要是听觉意象,意象是过去感知事物的再现.既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的基础,歌唱者通过大脑中显现的音乐基础进行听觉意象,它是音乐才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格外注重学生的听觉训练,以便增强学生的调控能力。对音高的内心听觉调控主要依赖于个人音准的心理感受。歌唱者并非都对声音的高低有着天生的灵敏度。有的歌唱者视唱和歌唱时音准都不错,但听辨音高时却显得较差,有的相反。还有的学生由于歌唱技术问题也会出现跑调的现象。前两种情况需要歌唱者刻苦训练,提高对音准的感受能力。后者则需要提高歌唱技术能力,多听多练。 声音强弱的调控是建立在较好歌唱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如果是初学者,则对弱音的调控能力就比较差。首先,表现在拍子的强弱调控上。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六拍子等的节拍强弱规律都有不同,这时就要依照作品的节拍对强弱进行心理的调控。再有,每首声乐作品由于所表现的内容不同,有时也会有一些渐强、渐弱、突强、突弱等不同演唱要求,这就更需要歌唱者加强心理调控的能力,准确无误地表现作品。 对音值的调控非常重要。一组音由于有了音值的长短才组成了美妙动人的旋律。有不少声乐学习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拖拍、抢拍、少拍现象,有的与伴奏者配合不到一起。其中绝大部分都源于心理上对音值的调控,“心理节拍”的不准确造成的。准确的“心理节拍”和恰到好处的音值长短会使歌曲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对音色的调控是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声乐作品风格多样,同样也就要求歌唱者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和变化音色。江南水乡的歌曲细腻委婉,演唱时音色就要甜美、秀气;陕北地方的歌曲豪爽大 气,音色就应调整为明亮、高亢。同时,表达不同情感时也要及时对音色进行调整,哀求时的音色、悲伤时的音色、愉快时的音色、发怒的音色都应该有所不同。像我国着名的声乐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就很善于利用不同的音色来再现不同的艺术形象。 歌唱是表现美、传播美的声音艺术。一个歌唱者,无论他(她)的技术多么高超,如果不去重视和表现声音色彩,那么他(她)就是为了炫技而歌唱,其歌声就会缺乏生命力,也不能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四、结语 本文从内心听觉调控这一角度研究了歌唱者对内心听觉调控的一系列方法和内心状态如:声音强弱的调控、音色音准的调控都阐述了对歌唱者的内心调节和控制。总之,“用心去歌唱”。歌唱前演唱者应充分调动音乐内心听觉,调控好一切内心状态、精神集中、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在头脑中构思出要歌唱的声音形象。在发出音响之前,在头脑中必须对音质有清晰的音乐意象。开始歌唱时要将全部精力、意识、心态、形体贯注到声乐作品中,融合到音乐表现里,要努力使自己的歌声与预先构思的歌唱音乐内心听觉相符。如果预先构思出的歌唱音乐内心听觉的声音形象是正确、完美的,歌唱的声音又能与之相符,那么演唱者就真正获得了正确、完美的歌声。这样才能准确地、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拨动听众的心弦。 参考文献 [1]邹长海着.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版 [2]普凯元 《音乐内心听觉的心理学原理》交响2000版 [3]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 [4]薛良着.歌唱的艺术.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版 [5]程淑安译编.卡拉斯在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讲学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版 [6]沈湘着,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版 [7]余笃刚着《声乐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版 [8]陈小平《声音与人耳听觉/现代录音技术丛书(现代录音技术丛书)》2006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7458.html
上一篇:歌曲演唱情感表现的若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