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从歌词、旋律、演唱角度分析歌唱意境体验

时间:2015-12-20 22:01:07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关于意境,《辞海文学分册》说: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说: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关于意境,《辞海·文学分册》说:“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①《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说“: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②意境的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体形象、更深更广遐想的艺术空间。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在音乐中,意境是通过观看或聆听声乐或器乐等艺术作品而与本身存在于人大脑中的感情与想象画面相互碰撞所产生的一种美好感受。好的音乐之所以感人,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优美的旋律能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使人如痴如醉,陶醉其中。优美的旋律、妙曼的歌声和娴熟的技法只不过是一种物质载体,只是产生意境的催化剂。只有演唱者或演奏者声情并茂地表演,投身到一种自然的、忘我的艺术境界,才有可能点燃或引起观众内心强烈的共鸣和震撼,才可能有意境的产生和出现。这就好比茫茫大海或浩浩沙海出现美轮美奂的海市蜃楼,它是在时间、地点、天气等各方面条件具备之后才能产生,并不是随时随地、无缘无故突然出现的。另外,还得观看者要有绝佳的运气才能碰到。记得有位音乐评论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你妄想在琴声中去寻找逝去如烟的小提琴手帕格尼尼,你会失望。琴声不是素描的画笔,它是没有呼唤的呼唤,没有天际和大海而产生的天际和大海;如果你在琴声戛然结束的一刹那,看见了星辰、夜空等美景,那你对了,在拉赫玛尼诺夫那里,你狂想了一回,产生了美好的意境体验。这种体验是无与伦比的,是真正融于音乐中才能感受到的想象与快感。这段话正是用哲学的语言阐述了音乐技法与意境的关系。

  歌唱的意境体验更为具体,是指声乐演唱带给人们的美好享受和艺术遐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女歌唱家韩娥的歌声就使人“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孔夫子也曾在形容歌声之美好时说“,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见,由于歌唱结合了人类的语言,远比其他乐器表达情意更加直接,更容易使人产生美感,感受意境之美。歌唱既能抒情、达意、明理,又能绘色、状物、传神,比那些抽象的音响所给予人们的感受要具体、丰富得多。所以,自古以来就有“竹不如肉”和“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的说法。可见,优美的歌声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有“好歌”才能唱“好”歌。一首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要想真正出彩,赢得观众和听众的喜爱,必须集好的歌词、旋律、演唱为一体。众所周知,一首歌曲是由歌词和旋律共同组成。

  进一步说,一首好的声乐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大多是由词作家先写出优秀的歌词,再由作曲家配上优美的旋律并使二者合一形成精妙的曲谱。在创作中,词作家和作曲家分别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花费大量的心血,最后拿出他们自己经过反复斟酌和认真推敲之后认定的最好作品奉献给大家。即便如此,这精美的作品仍然是“待嫁闺中”,属于音乐的一度创作。因为它仅仅局限在曲谱状态,只有词作家和作曲家熟悉它、推崇它。就实质来讲,它仍然是没有音响效果、没有声音形象、最原始的东西,未经过广大听众和观众的鉴别和欣赏,还未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称赞。就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华光四射和永恒价值还不为世人所熟知。

  这时候,需要有一位具有扎实演唱功底的歌唱家来演唱,即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以达到通过演唱介绍和展现这首声乐艺术作品的目的。经过歌唱家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得这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只有词作家和作曲家孤芳自赏的、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歌词和旋律的结合体就有可能走出闺房、焕发青春,变成一首被人们广为传唱的声乐经典曲目。但这一过程却是艰辛而又漫长的。这需要词作家、作曲家和歌唱家各自付出努力,最后联袂完成,真正达到歌词、旋律、演唱三者的完美结合。

  一、阅读理解歌词,把握作品内涵,构想歌唱意境

  我们在演唱歌曲时会注意到,歌唱是歌词与旋律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通过歌者声音所表达出来的听觉艺术。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朗朗上口的诗词,通过反复阅读和鉴赏,它就会给人带来一种艺术的、美的愉悦和享受,并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进入一种意境的体验。准确理解歌词内涵是构想歌唱意境,即对歌曲描写的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以及时代背景展开想象的基础。“‘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直觉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是一切真诗、好诗的(天才的)条件。”

  ③试以肖华《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歌词为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两句歌词用白描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红军将士翻雪山、过草地时残酷的自然条件和严峻的现实状况。当红军大部队到达大雪山地区时,风大雪大,到处白茫茫的一片;然而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红军将士为了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还是要去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由于缺乏补给,大家没有食物,身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大队人马行走在跨越雪山和通过漫漫沼泽草地的路上。此时,呈现出一片天冷路滑、雪山泥滩无情冷酷的场景,而红军将士却是一派衣衫褴褛、缺衣少食的凄惨情境。这样一支饥寒交迫的队伍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他们能闯过眼前这一关吗?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前两句充分赞扬了红军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战天斗地的英勇豪情;后两句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红军将士齐心协力战胜困难以及面对困难恬淡闲适、勇于克服的场景。“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前两句描述了广大红军将士面对缺衣少粮的情况,克服狂风暴雨天气挖野菜、扒树皮,蒸煮后充饥的场景,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后两句赞颂了红军将士官兵互爱、官兵一致的新型良好军队关系,以及在共同革命理想的追求和指引下,顺利地翻越大雪山,蹚过无人沼泽区的胜利场景。同时,词作家用高度概括、凝练的歌词道出红军将士战胜困难、克敌制胜的法宝: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在革命理想的指引下,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军爱民、民拥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直至全中国的解放。

  这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和意境啊!整个画面波澜壮阔、气势恢宏。在连绵静谧的大雪山和草地银白、褐黄的大背景下,一切显得那么肃杀凄凉,毫无生气。这时,突然从远处天边出现了一群人,一个、两个……越来越多,众多红军将士的经过,无疑给这苍白荒凉的大自然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然而,雪山和草地这两大“强敌”对这群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们还以颜色,用寒冷、狂风、大雪、暴雨、泥泞和沼泽来不断考验他们。有许多人倒下了,永远长眠在那片冰天雪地、茫茫沼泽里。但是,这支在“八一”枪声中诞生并逐步发展壮大的革命队伍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最终战胜困难,走向胜利。雪山为之低头迎客,草地为之变成通途。英勇的红军将士胜利了,他们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踏上北上会师的道路。通过反复吟诵和体味歌词,红军将士翻雪山、过草地的一幅幅凄凉悲壮图景在我们脑海里逐渐浮现出来,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幕幕红军将士不断战胜艰难险阻,一步步走向胜利的可歌可泣的动人场景。我们朗诵着、演唱着、表演着、感动着,逐渐进入了角色,仿佛我们就是那一个个过雪山草地的红军将士,在我们身边也正在发生着一个个可歌可泣动人的故事……我们只有在反复吟诵,深入理解歌词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构想出词曲作家创作的深意和充分把握作品的内涵,也才能从歌唱意境中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观众,更好地进行该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认真读谱唱谱,熟悉旋律走向,把握旋律意境

  旋律是歌唱的灵魂。一首好歌的旋律与歌词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词曲有机地结合,反映出词曲作者对歌曲风格和意境的整体把握。歌曲旋律的创作,一般有规律可循。

  歌词内容反映校园、军营等团队精神和风貌,那就应该写成进行曲风格,一般以 2/4 拍较多;歌词内容反映激情的现代生活,那就可以写成圆舞曲风格,一般以 3/4 拍或 6/8 拍为多;歌词内容描写田园风光或抒情内涵,那就可以写成抒情歌曲风格,一般以 4/4 拍为多。另外,歌词适合大调风格还是小调风格;歌曲整体演唱风格应该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歌曲演唱适合男高音、女中音还是哪个声部;歌曲旋律线条应该注重优美、抒情还是叙事,其走向是以上行还是下行为主;歌曲应该注重甜美、抒情还是庄严;歌曲演唱速度应该是中速、较快还是较慢;在具体演唱时临时的一些渐强、渐弱等速度、力度、表情的把握等,都是作曲家在创作时应该注意思考和整体把握的。

  艺术永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歌曲创作也是如此。“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④有些歌词创作是词作家以现实生活某一点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然后从中发现美好的闪光点并确定主题,以小见大,营造和烘托出美好深意。试以车行、张俊以作词,戚建波作曲的《母亲》为例。《母亲》的歌词如下: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走多远,啊,不论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中有人在牵挂,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啊,不管你多富有,啊,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歌词细致入微,荡气回肠,从身边的点滴小事说起,娓娓道来,令人感动。通过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细节把母亲纯朴、善良,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都表达了出来。最后笔锋一转,用凝练的词句对妈妈进行了歌颂,衬托出平凡中母亲的伟大。作曲家在创作中也抓住了“母爱”这一主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将母亲可亲可敬的形象通过一个个音符刻画出来,描写得淋漓尽致,使母亲的形象得以升华,引申出中国母亲的独有特质。这就是《母亲》这首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母亲》这首歌曲整体上采用了bE 大调的男高音民族唱法。作为一首赞颂母亲的抒情歌曲,采用了4/4拍。在旋律线的走向上,多采用先上行然后再下行的抒情旋律线条;乐句朴实无华,与歌词紧密结合,更加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形象。

  在旋律中间和结尾,特别是在“娘”、“妈”、“家”、“远”、“啥”、“有”、“大”几个关键字上,采用单音拖长的创作手法,使得意义更加突出、感情更加强烈、意境更加深远,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歌曲进行到最后一句的高音时“,妈”这个长音的演唱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这时,妈妈仿佛就在眼前,演唱者正在对妈妈娓娓诉说;也好像是演唱者在对着远方的妈妈深情地呼唤。总之,经过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等人的精心演绎,这首歌已经成为歌唱妈妈的一首经典歌曲,至今仍被人们深深喜爱并广为传唱。

  一首好的声乐艺术作品,它的旋律一定是优美动听、清新自然、简洁流畅、便于记忆的;它的意境一定是耐人寻味、富有诗意、打动人心、沁人心脾的;它的歌词一定是琅琅上口、容易理解、意蕴悠长并能使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喜欢它、记住它,经常去朗诵它、演唱它,使之成为经典好歌一直传唱下去。

  三、歌词旋律结合,整体把握意境,进行二度创作

  在对一首声乐艺术作品歌词、旋律都进行深刻理解和意境把握后,剩余的工作就是如何演唱,即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近代着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美学家李叔同先生在与丰子恺谈话时说,人的声音要在唱“曲”和唱“字”中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表达歌曲的感情。“字清、声美、情真”,是对歌唱者的要求。这段话对声乐艺术作品在演唱时怎样去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情真”可以理解为情真意切,即演唱者用真情实意去演唱。

  那么,真情实意从哪里来呢?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的二度创作呢?正如莱辛所说“:因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通过人为的或自然的符号就可以在我们的想象里重新唤起同实物一样的意象,所以每次也就一定可以重新产生同实物所产生的一样的快感,尽管快感的强度也许不同。”⑤这就是美学所谓的“内视觉图景”。内视觉图景不是眼睛直接所见,而是通过想象所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和积累美好的事物和图景。

  第一,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真、善、美的东西。第二,要经常看书学习,特别是从中外名着、优美的诗词散文里去汲取营养素材,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第三,要利用闲暇时间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祖国山水的美好,积极培养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一切美好事物的良好情感。第四,要通过反复吟诵歌词,深刻理解歌曲的内涵,积极体会歌唱的意境。第五,要认真研究曲谱特征,深入分析旋律走向,把握旋律深远的意境。第六,在演唱时,要认真投入到歌曲意境创作中去,塑造鲜活的艺术形象。第七,要结合歌词、曲谱营造的意境体验,努力在头脑和眼前形成内视觉图景,先感动自己,然后再去打动观众。第八,举手投足要落落大方,不矫揉造作,不为做动作而做动作,以歌曲表现需要为目的。第九,在演唱时根据歌曲的意境体验,处理歌曲的层次,把握好歌曲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努力营造演唱气氛,使歌曲唱得有型儿、有味儿,耐人寻味。第十,在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歌曲的冷暖色调,认真体会演唱风格,努力做到营造气氛时娓娓道来,抒情高潮时适时迸发,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准确生动地演绎和把握歌唱意境。

  歌唱的意境体验是一个抽象而永恒的话题,我们怎样才能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做到心中有数?俗话说得好,“功夫深处渐天然”,歌唱的意境体验在歌曲演唱中的体现也是一个日积月累、不断增进并趋于完美的过程。“功夫不断,悟头始出”,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获。冰心老人曾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而当初它的奋斗却渗透着痛苦的泪水。”要做到戏谚中常说的“无技不惊人,无情不动人,无戏不服人”,我们必须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7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