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22:18:38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中国舞蹈史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舞蹈是舞蹈家通过有规律有节奏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方式。宋代舞蹈在继承唐代舞蹈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异常繁荣起来。宋代的宫廷舞蹈与唐代宫廷舞蹈相比,既有对唐代宫廷乐舞的继承,同时又对其有
中国舞蹈史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舞蹈是舞蹈家通过有规律有节奏的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的艺术表达方式。宋代舞蹈在继承唐代舞蹈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异常繁荣起来。宋代的宫廷舞蹈与唐代宫廷舞蹈相比,既有对唐代宫廷乐舞的继承,同时又对其有所创新。《霓裳羽衣》是唐朝经典乐舞杰作,是一部综合性的舞蹈作品,乐舞用雨后美景来形容美女,用羽翼来代表仙境,有独舞、双人舞与群舞等各种形式,对宋代队舞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一、唐代《霓裳羽衣舞》简介
1.《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是唐天宝年间出现的着名宫廷乐曲,来源于印度。其原名为《婆罗门曲》,是开元年间任西凉节度使的杨敬述呈献给宫廷的。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艺术造诣很高,是我国着名的音乐皇帝。他对原曲加以润色和改编,并于 754 年将此曲改为《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曲》全曲共有 36 段,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散序,共六段。散序为乐曲前奏,由节奏自由的散板构成,由箫、磬、筝与笛等乐器分别进行独奏或轮奏;第二部分中序,共十八段。中序又被称为拍序或者歌头,主要采用慢板,为抒情乐段,中间有几次由慢转快的渐进变化;第三部分曲破,共十二段。曲破是整个曲子的高潮阶段,又被称为舞遍,音调特色在于繁音急节,乐音显得铿锵有力,速度变化多端,从散板到慢板然后逐渐加快直到急拍,结束时音调转慢,直至渐渐消失。《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经典之作,庞大多变,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唐代发生安史之乱,此曲一度失传。由于此曲音调十分优美,构思十分巧妙,各个藩镇也开始排练演出,因此有一些残篇在民间流传。南唐时期,另一位艺术皇帝李煜获得了残谱,其皇后周娥皇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将其进行润色与修补,补缀成曲,并编排了舞蹈在宫廷中排演。在北宋攻破南唐都城时,后主李煜下令烧毁此曲。
2.《霓裳羽衣舞》。《霓裳羽衣舞》是与《霓裳羽衣曲》配套的舞蹈。由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进行了首演。根据《霓裳羽衣曲》的结构,《霓裳羽衣舞》的结构也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散序,这部分由各种乐器进行独奏或者轮奏,没有歌唱或者舞蹈部分。第二部分为中序,音乐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节拍,舞蹈在这个阶段开始出现,一般来说都是带有抒情色彩的慢舞,随着节拍的变化,舞蹈也变化多端,时而如流风回雪,时而似凌波微步,时而乘风飞去,时而低眉回首。第三部分为曲破,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舞蹈在此时也达到了高潮,在铿锵的声调中做十分急速的舞蹈,最后随着曲终长引慢下来,舞蹈结束。
《霓裳羽衣舞》是大型的多段宫廷大曲,结构十分繁杂,要求舞蹈者艺术精湛,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舞蹈的编曲者为千古一帝唐玄宗李隆基,编舞者则是充满浪漫与悲剧色彩的中国四大美女之一,是唐代宫廷的经典舞蹈作品,这注定了此舞蹈的不平凡。自从在唐代产生后,着名诗人白居易观看表演后,作《霓裳羽衣歌》,中有诗云:“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案前舞者颜如玉,不着人间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使其名声更为响亮,成为流传千古的舞蹈佳作。
二、宋代队舞简介
1.宫廷队舞。宋代有由官方所办的宫廷乐团,乐团中专门设有舞蹈队,舞蹈队有男班和女班之分。男班中的舞蹈队员不超过 13 对,因此有小儿队之称,成员约有 200 人。在表演舞蹈时,队员分为四行,每行都有领队。舞鼓擂响之后,舞蹈者边唱边跳地入场。女班的队员一般比男队多出很多,宋代宫廷舞蹈女队大概 400 名,女队员姿容俏丽,个个生得花容月貌。对领队的容貌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是绝色美女,而且舞蹈技术必须达到上乘水平。宫廷舞蹈的队舞女班擅长采莲队舞,在跳采莲舞时,舞台前方会摆放好一排莲花,队员们好像在莲花池中漫游,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采莲,婀娜多姿。宋代宫廷队舞有柘枝舞、剑器舞、婆罗门舞、诨臣万岁乐舞、异域朝天舞等。
2.民间队舞。宋代民间舞蹈大多数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不同阶级间的矛盾,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愿望,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宋代民间队舞流行舞鲍老、舞狮、七圣刀、抹跄变阵子等,舞鲍老是一种假面舞,舞蹈者头戴面具,以俏皮的轻快动作展现出一种滑稽和幽默,这种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不强,主要目的在于取悦观众。宋代舞鲍老是一种群体舞蹈,表演时舞蹈者可以达到上百人。
宋代的舞狮与当今社会的舞狮十分相似,表演者相互配合扮演狮子,表现狮子的各种动作。七圣刀是类似于魔术表演的一种小型舞蹈,有七名舞蹈者,手持白刀,做近身格斗的动作。抹跄变阵子中“抹跄”即舞蹈者把脸涂成黄白色相间的图案,变阵子就是变化舞蹈方队,舞蹈者有几十上百人之众,是一种大型的民间队舞。此外宋代受欢迎的队舞还有车船舞、讶鼓、鬼神舞等。
三、唐代宫廷乐舞对宋代队舞的影响
1.从表演形式上看。《霓裳羽衣舞》作为唐代宫廷乐舞的典型代表,表演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色彩,这对宋代队舞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宋代队舞中既有综合性的大型宫廷舞蹈,同时也有民间大众化的广场表演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宋代队舞的显着特征是表演形式的综合性很强。宋代的宫廷队舞借鉴唐代大曲的表演风格,并改编成诗歌、词曲和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表演形式。舞蹈开始前,由节目主持人念致辞,舞到中间,主持人会引导女弟子队或者小儿队上下场,主持人还会与舞蹈队中的花心或对头问答。宋代民间的大型队舞“灶火”,即“舞队”,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形式,舞队融合了音乐舞蹈、角抵百戏和民间武术等多种形式。民间的舞队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结合紧密,舞蹈动作简单易学,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舞蹈的队伍。这种舞蹈一般在大型的节庆日出现,例如元宵节。宋代这种综合性的舞蹈表演形式为元代杂剧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从舞蹈主题上看。从唐代开始,舞蹈的主题就开始重视故事性,《霓裳羽衣舞》讲述了月宫仙子在仙境中载歌载舞的生活。宋代队舞在这方面继续发展,更加重视舞蹈的故事情节,并出现强调通过舞蹈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与普通大众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趋势。舞蹈的故事情节在宋代更加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有故事情节的舞蹈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从而逐步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宋代舞蹈出现了商业化的趋势,舞蹈市场的竞争逐步激烈,舞蹈艺术家必须贴近社会生活现实,创造出一些可以反映大众社会生活的舞蹈作品,使观众对舞蹈的故事情节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宋代着名队舞《南吕薄媚》,故事情节是穷书生郑生与任氏相遇从而相恋,两人结为夫妇,在一起生活得幸福美满。可惜后来郑生的富家亲戚韦生垂涎貌美的任氏,并强迫任氏与自己生活在一起。任氏果断地拒绝了韦生。这个舞蹈与普通大众生活结合紧密,反映了生活在宋代的人们向往自由的爱情生活。此外,宋代队舞中还开始区分角色,这是由于故事情节引入到舞蹈中,必然产生了不同的角色,不同舞蹈者刻画各自的角色性格,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舞蹈特色更加鲜明。例如宋代苏汉臣的着名绘画《大傩舞》中,有货郎、丑公子、判官跳、买药郎等多种角色。
3.从舞蹈结构上看。从结构上说,《霓裳羽衣舞》是典型的唐代宫廷大曲,结构十分明显,分为散序、中序与曲破三个部分。唐代歌舞大曲中的散序一般是节奏自由的器乐表演。中序的音乐节奏较慢,歌舞渐渐引入到曲中,有的大曲在这部分只有歌唱,而没有舞蹈部分。曲破则显得节奏多变,速度渐快直至高潮,这部分主要由乐舞组成。宋代队舞吸收唐代宫廷乐舞的精华,结构也十分明显。宋代队舞采用唐代大曲的基础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念白与颂辞,并采用歌舞相间,循环穿插的结构来进行舞蹈表演。在唐代大曲舞蹈的结构上,抛弃多遍重复的结构,但宋代队舞中,依然有曲、有歌、有舞,有独舞同时也有群舞。宋代队舞中的念白、对话和歌唱,都采用固定不变的表演程序,宋代宫廷宴飨中采用的燕乐表演采用分盏奉乐,结构更加严谨,程式化更加明显。宋代队舞一般采取以下程式:首先,由“竹竿子”(即主持人)介绍本次表演的节目内容,然后引导歌舞表演队上场。在歌舞开始之前和结束之时,念词一般都是一套固定的语言。其次,奏乐起舞。在歌舞进行当中,“竹竿子”和“花心”(即领舞)有对答的内容。再次,重新起舞或反复歌舞,“后行”吹曲,舞队随着曲调翩翩起舞,舞蹈进行到唱曲部分时,舞队采取载歌载舞的形式。最后为例行的“终止式”,“竹竿子”念谴队词,然后奏结束乐,“竹竿子”统一指挥舞队出场,宣告本次演出结束。
由于宋代手工业、农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因此宋代民间出现了队舞表演,并逐步出现商业化趋势。宋代队舞与以往其他朝代的宫廷队舞相比,有了比较长足的进步,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其规模庞大艺术高超。唐代宫廷歌舞是我国发展的高峰时期,以《霓裳羽衣舞》为代表的宫廷歌舞表演形式与技艺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对宋代队舞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漫.唐代乐舞《霓裳羽衣》的历史概况及变迁[J].殷都学刊,2007. [2]白居易.霓裳羽衣歌[A].顾学颉.白居易集(卷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舞队》[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刘心韵.宋代舞蹈表演形式初探[J].学周刊学术研究,2011(2). [5]何乐乐.论宋代“队舞”对唐代宫廷舞蹈的继承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8215.html
上一篇: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伦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