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驾驭能力
时间:2015-12-20 23:08:06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要靠演唱来表现的。演唱者通过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独到理解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演唱者能否正确地把握声乐作品的多种因素,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把停留在纸面上的音符和文字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表现得更好,使听众得到更深的感受
声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要靠演唱来表现的。演唱者通过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独到理解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演唱者能否正确地把握声乐作品的多种因素,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把停留在纸面上的音符和文字通过演唱者把它唱活,表现得更好,使听众得到更深的感受、更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演唱者对声乐作品多种因素的把握程度决定其演唱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演唱者必须从多个方面丰富自己,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脚踏实地地进行艰苦的艺术再创造活动,实现对声乐作品的有效驾驭,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一、把握作品的内在含义是演唱的基础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内在含义,特别是一些好的、经典的歌曲,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凝聚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所以,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去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领悟,从中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情感。只有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细心地去琢磨,才能对作品加深理解,增强感受。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透彻,越完美。反之,如果单纯从声乐技巧角度急于去演唱,是很难唱出感情来的,更做不到真情的表达,只能是读歌,而不是唱歌。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大学语文》收入了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黄花岗有七十二个烈士/孔老夫子有七十二个弟子/孙悟空的魔法七十二变/我们又等到民国七十二年/岁岁年年风水都在改变/有多少沧海一夜变成桑田/在这个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里面/成功与失败多少都有一点/清清楚楚写在你的脸上……”教材的主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教授陈洪认为,流行歌曲通常被定位在大众文化,不能进入严肃艺术的范畴,离文学似乎更远,其实这是短视的偏见。从诗歌历史看,很长一段时间内,诗就是歌,歌就是诗。中国早期的“诗三百”都是有曲调、可以吟唱的。诗不能吟唱,是最近一百年的事。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所以编者在《导语》中认为《现象七十二变》:“今天的流行歌曲,或许就是明天的诗”。罗大佑这首歌曲的价值,在于他唱出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峡两岸中国青年面临社会转型时所特有的迷惘、困惑、痛苦和思考,也就是说他有效地把握和表达了歌曲的内在含义,所以才得到广大听众和专家的肯定,进入了高等学府的教科书。
二、把握与作品相适应的演唱技巧是演唱的关键
演唱需要技巧,与作品相适应的技巧可以更好地表现歌曲的艺术感染力。技巧的把握重点有四个方面:
一是声音。演唱一首作品时,运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设计的问题。作为演唱者,除有美妙的声音外,能驾驭和调节自己的各种声音和音色变化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面对一首进行曲,要选用雄;仕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应调试出明亮、华丽、轻巧的声音;面对一首摇篮曲,则需要勾兑一种柔和甜润的声音等等。“选用”也好,“调试”也好,“勾兑”也好,都需要对声音进行设计。比如,对一首抒情轻柔的曲子,可以把声音设想为“轻柔的纱巾在微风中飘洒”“树叶轻轻落在地上”这样的声音控制上;唱一首柔美而又轻巧的歌曲时,又可把声音比喻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如果是表现爱情的歌曲,声音要注意柔和抒情,动感强、气息流量大可以表现出激动和热情,轻柔的半声可以表现出譬如演唱《草原之夜》、意大利歌曲《明亮的窗户》等。如果表现高贵气质,要注意声音的圆润性,气息稳定流畅,声音位置统一,声音也不能太尖亮。譬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伯爵夫人谣唱曲《求爱神给我安慰》等。如果表现神秘、恐怖、阴暗的气氛,声音绝对不能亮,要故意掺入一些沙哑和空洞的声音效果。如果表现比较朴素、亲切的情感,就需要注意气息柔和的动感较强的声音。如果表现愤怒、仇恨、严厉的情绪时,声音可以调节得相对粗糙而坚硬,爆发力强。如果表现雄壮威武的气概,需要声音挺拔,要注意喉腔咽腔等部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不能松松垮垮,就如我们通常俗语让声音“竖”起来等等。擅于调动人声的声音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听觉效果,贴切地表现作品。
二是风格。相比其他姐妹艺术来讲,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我们从乐谱上虽然也能分辨出一些作品的待差性,但更需要我们通过演唱的过程去表现,才能达到心领神会的感应。于是就牵涉到对音乐的各个时代、各个不同作曲家的生平、思想、生活、爱好等全方位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运用良好的歌唱技术,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其实,音乐的风格或者说音乐的风格掌握得好与坏,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常常听一些独唱音乐会的演出,有的人声音相当漂亮,发声技巧也很高超,但整台音乐会从中国民歌唱到欧洲的古典艺术歌曲,听起来声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韵味上也好,高音也很出色,但都用一样的声音,一个力度,一样的滑音在演唱,是一个样,一个味,既缺少古典的严谨朴素,也没有浪漫的激情冲动,庸俗了莫扎特的典雅,刚烈了普契尼的抒情缠绵,让人听了过耳即忘,缺少心灵的共鸣和艺术的回味,更有甚者把不同的风格混淆在一起,南腔北调。这就是歌唱者没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对作品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个人风格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了解,没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来表达作品的风格。因此歌唱者要准确地表现作品事先要研究作品的风格。尽管音乐的风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但只要肯下功夫,肯学习,肯钻研,加强文化修养,是完全可以把握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能把音乐的全部含义,让听众“一耳了然”的。
三是韵味。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好的歌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一些符号,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功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他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不同凡响的生命力。
四是艺术的处理。艺术处理指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要根据歌曲的结构、曲体、调式旋律、节奏、和声,找到全曲的高潮及歌曲的层次。尤其要把握好艺术的对比性,如一首歌的叙述性和歌唱性的区别。一首歌曲中强弱、轻重的变化,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点(高潮处)和低点。一般来说要突出高点,一定要把低点放低,一定要有铺垫的过程,否则一个劲儿地强或一个劲儿地弱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处理歌曲时,画龙点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点句、字,重点的词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强调,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个经过音上深下功夫,反复练唱,反复琢磨,认真寻味,找到最适宜的表现手法。
三、把掘意境和情绪是演唱需要积累的素质
作品的意境,是演唱者在对作品的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也就是演唱者根据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形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化为一幅幅活动的画面,把自己化为作家、诗人,变成作品的主人公,就像戏剧演员进入角色一样去身临其境。如果把一首歌曲意境设想得很具体,很恰当,那么在表达时就会很真实和生动。意境会很快帮助演唱者确立起正确的音乐形象或者说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来,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统一了,歌曲的主题思想也就明确了,就会达到情真意切,也就会深深打动观众。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是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文化修养的积累,音乐修养水准完整体现的积累,这种积累越多,越丰富,“灵感”也越活跃,越丰富。作为演唱者,应随时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倾听各种生活的画面和声音,去感受生活,从而增强对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除了意境之外,演唱者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绪。要感动听众,首先要使自己处于兴奋而又激动的歌唱状态。“真真假假”是艺术表现的特定手法。“假”是为了表现“艺术的真”。“真”入“假”出而不失为真,才能发挥艺术的真实性和表现性的统一,才能发挥艺术感染的强大作用。因此在演唱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两者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来表现艺术。如果演唱时精神高度紧张,前怕狼后怕虎,满脑子私心杂念,是绝对唱不好歌的,更不用说感动观众了。因此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忘我”,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丢掉一切来自思想上的或者声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紧张因素,要充满自信,以既充满激情而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入演唱,这样情感才能得到释放,声音才能自然而舒畅,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达,才能对纯净的音乐灵感和保证身体健康有益。
总之,演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不仅全部身体都要参加,而且包括你的灵魂,是诸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艺术。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练习、钻研、模仿,提高对一些演唱的重要元素和因素的驾驭能力,才会唱出声情并茂,技艺结合的歌曲,才能将作品完成得更准确,才能达到心与灵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论》,俞予正、田晓保、张晓钟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歌唱的艺术》,赵梅伯,上海音乐出版社
[3]《声乐艺术美学入,余笃刚,高等教育出版社
[4]《声乐艺术及其审美特征》,窝窝头原创音乐网
[5]《浅谈声乐教学中歌唱表“情”》,姜海淑,窝窝头原刨音乐网
[6]《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李华,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3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