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46:18 所属分类:中国哲学 浏览量:
1、 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 阶梯式发展这个理论观点是作者朱训于 199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提出的。当时,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我国 42 年矿产勘查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篇题为《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工
1、 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
阶梯式发展这个理论观点是作者朱训于 1991年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提出的。当时,在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总结我国 42 年矿产勘查实践经验的过程中,撰写了一篇题为《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认识运动的主要形式》的学习心得,首次提出阶梯式发展这个理论观点。后经近 20 年的观察研究,进一步发现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阶梯式发展这一重要的发展形式,于是,在《自然辩证法研究》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阶梯式发展是世界物质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的重要形式》和在《人民政协报》发表的《阶梯式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等文章中进一步阐述了阶梯式发展论这个理论观点。
阶梯式发展论的内涵就是指事物发展具有随时间从一个台阶前进到另一个台阶的属性。这种属性广泛存在于自然域、主观域和社会域各事物之中。阶梯式发展论不仅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主观认识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规律,体现了存在决定意识和精神对于物质的反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阶梯式发展也是人的认识运动发展的重要形式。
阶梯式发展论有如下特点:第一,阶梯式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前进的运动过程,发展是不平衡的;第二,阶梯式发展阶段之间都是质的飞跃,从一个台阶前进到另一个台阶,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第三,阶梯式发展在认识的每个阶段上,都包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与深化过程;第四,阶梯式发展在方向上可以是依次向上呈阶梯式发展,也可以是依次向下呈阶梯式发展,但都是向前发展。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阶梯式发展形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及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这两种事物发展形式既有共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其共同点是三者皆具有“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阶梯式发展总体上没有“波浪式前进”形式中的那种“波峰”与“波谷”之分,而只是在台阶内部可能出现有小的波动;也没有“螺旋式上升”形式中那种“前进式上升”与“复归式上升”之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阶梯式发展”较“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更为广泛与常见的一种形式。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任何一过程都是要划分阶段的。阶段的划分既要考虑阶段之间的联系,又要分清各个阶段之间质的区别,要准确地把握每一个阶段的性质,弄清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方法、措施,一步一个台阶地推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阶梯式发展论还认为,“跨越式发展”也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创造各种主、客观条件来缩短台阶间的距离,实现有限度的跨越。但实践表明,在一般情况下,阶段是不可跨越的,任何不顾主、客观条件就试图省略和跨越阶段的做法,都会违背客观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中出现盲目性和偏差。
2、 阶梯式发展广泛存在于工程活动之中
2.1 工程活动的过程呈阶梯式发展
工程活动是指运用物质、人力、知识、技术、信息、设备经费等资源,建立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实体。工程活动的过程一般包括工程理念和决策、工程规划和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运行和评估、工程更新与改造这五个基本阶段。
工程决策阶段是工程活动开始的先行阶段,是指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项目策划人员及有关主管人员在开始从事工程活动时,在研究、设计和制定工程项目的总体计划、系统规划和具体任务的处理方案与对策时,在科学地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运用知识、经验和智慧,在当时的环境、条件和背景下确定出局部优化或全局优化的具体实施计划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要不要实施某项工程的问题,因而,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工程活动的基石。工程决策不科学,基石就不稳固,后面几个阶段的工程活动就不能科学地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
工程设计阶段是工程活动的初始阶段。工程设计过程中包含着两个小的阶段,也是两个小的台阶:第一阶段就是对工程认识表现的思维活动,具体而言就是对工程活动意义、目的及其可行的周边环境和技术工艺的认识,这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第二阶段就是工程设计者在具体的目标指导下,在工程决策的基础上对具体工程项目在工程材料、工程技术手段、工程工艺等的选用和工程结果现实意义的预行判断并做出决策的过程。有了第一阶段宏观意义上的认识这个前提,才会有第二阶段具体的工程设计。第二阶段是对第一阶段的一个上升,是一个更高的台阶。
工程实施阶段是管理人员要按照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要求,根据工程设计方案,调动各方面的综合资源,对项目工程从开工至竣工的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及其他方面的目标进行全面控制管理。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讲,工程实施阶段是把工程决策、工程设计从认识转化为实践的阶段。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从阶梯论来讲,就是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工程评估阶段涉及工程建设的一切方面和所有阶段。在规划阶段,前期评估时工程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工程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决策支持系统不可缺少的内容;中期评估涉及对设计水平、施工水平及工程质量的评估,涉及工程的各个技术领域,需要大量的技术知识;后期评估则涉及工程设施现有的可靠性及剩余寿命,对改建项目的评估,则涉及范围更广,需以已有设施的后期评估做基础,进行新项目的各期评估。
从评估的内涵可以看出,评估既有对工程决策、设计这种认识的再认识,也有对工程实施这种实践的再认识,但不管哪种认识,都可以说工程评估阶段是对前面所有阶段的深化,是更高台阶的一个认识。工程更新与改造阶段是在工程的运行评估结束后,通过评估结果对工程进行改建,在原有基础上,为提高生产效率、改进产品质量或改变产品方向,或改善工程设施使用功能、改变使用等目的,对原有工程进行的改造和建设。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在发展过程中的台阶内部可能出现有小的波动。这个阶段就可以认为是工程活动过程中的波动,但是这不仅不影响工程活动的质量,反而会促进工程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总之,工程活动中的这几个阶段都是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的,是阶梯式发展规律在工程活动中的生动体现。
2.2 遵循阶梯式发展的工程活动案例
2.2.1 矿产勘查工程呈阶梯式发展
矿产勘查过程,实际上就是地质工作者对赋存于地壳之中的矿产的客观地质情况进行认识的过程。成矿规律的复杂性和矿床赋存状态的隐蔽性,决定了人们对矿床认识的曲折性、渐进性、阶梯性和矿产勘查过程的阶梯式发展。目前,中国将矿产勘查过程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大的阶段。地质工作者在从事普查、详查、勘探工作时,出于适应认识上的需要,即为了有效地发现所要寻找的矿产地,又将每个阶段划分为野外实地勘查和室内综合分析两个小的阶段(图 1)。
野外工作时期主要是通过收集野外第一手实际资料获得和积累对矿产地质情况的感性认识以及某些理性认识。而室内综合分析研究,主要是对野外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使野外观察研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此可见,在每一个阶段内部,都包括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这三个阶段的依次递进,认识也逐级提高。在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勘查工作顺序推进过程中,对于矿床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呈阶梯式形式逐步前进与上升的过程,也是犹如上了一个台阶又上了一个台阶似的发展前进着。就是说,“阶梯式发展”是矿产勘查过程中认识运动的主要形式。就是这样,矿产勘查工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包含着“实践、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的循环。连贯起来看,整个矿产勘查工作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但是认识发展是不会停滞的,每个阶段里的认识也可能出现某些波动,但这个过程运动的总趋势是呈阶梯式前进的(图 2)。
2.2.2 载人航天工程呈阶梯式发展
载人航天是指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太空资源,由航天员驾驶载人航天器基于各种载人航天技术进行太空探索和研究的工程活动。载人航天工程由载人航天系统实施。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还包括其他地面保障系统。载人航天要保证航天员安全地往返于太空,同时,顺利地完成在空间站的工作。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已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 将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并安全返回。在这一阶段中,为保证任务的完成,工程活动进程中又分为几个小的阶段。一是先后发射了无人飞船和动物卫星进行了初期的探索实验,验证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二是发射载人飞船,实验人对轨道飞行的适应能力。2005年,“神舟六号”的成功返航,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无人到载人、从单人到多人的发展。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由航天员进行短暂的舱外活动以及其他研究活动。2008 年,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完成太空漫步。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完成无人交汇对接,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2012 年,“神舟九号” 飞船在航天员的操控下,顺利实现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汇对接,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2013 年,“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为我国第三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 发展实验性航天站,进一步考察人在太空环境下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利用空间独特环境从事多种学科研究和应用实验,诸如生物学、医学、天文学、材料和工艺试验和地球资源勘测等,同时也为建立实用航天站积累经验。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目前的目标是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表示,在 2020 年前后建立中国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站。
这三个大的阶段就是三个大的台阶,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续,而后一个阶段又为再后一个阶段的工程活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创造条件。总之,这是呈阶梯式发展的既彼此紧密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三个阶段。
2.2.3 “蛟龙号”潜水工程呈阶梯式发展
2012 年 6 月 27 日,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 7 062 m,引发西方媒体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战略意义及军事用途的评论。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也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 2002 年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设计下潜深度 7 000 m。蛟龙号潜水工程的发展阶段可以按照海试的深度分为 3 000 m 海试阶段、5 000 m 海试阶段和 7 000 m 海试等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 2009 年 8 月开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 1 000 m级和 3 000 m级海试工作。2010 年 5 月 31 日至 7 月 18 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 3 000 m 级的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 17 次下潜,其中 7次穿越 2 000 m 深度,4 次突破 3 000 m,最大下潜深度达到 3 759 m,比全球海洋平均深度 3 682 m还多 77 m,并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 9 小时零 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 3 000 m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第二阶段:2011 年 7 月 21 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进行 5 000 m 海试,“蛟龙号”成功下潜。2011年 7 月 26 日,“蛟龙号”首次下潜至 5 057 m,顺利完成 5 000 m 海试的主要任务。2011 年 7 月 28日,开始 5 000 m 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最大下潜深度 5 188 m。7 月 30 日和 8 月 1 日“,蛟龙号”又分别完成了第四次、第五次试潜,成功在海底布放木雕,并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第三阶段:自 2012 年 6 月 3 日“蛟龙”出征以来,在 7 000 m 级海上试验任务中,连续书写了 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6 月 15 日,6 671 m;6 月19 日,6 965 m;6 月 22 日,6 963 m;6 月 24 日,7 020 m;6 月 27 日,7 062 m。下潜至 7 000 m,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查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6 月 30 日,中国“蛟龙”号 7 000 m 海试的全部试验完成。2013 年 6 月 17 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从南海—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实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在向前发展时,可以是依次向上呈阶梯式发展,也可以是依次向下呈阶梯式发展。虽然这是两个方向,但都是前进。就如住在楼房里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地,在向上爬楼梯是前进,在下楼梯同样是前进,只是方向不同。蛟龙号潜水工程实施三个大的阶段虽然方向是向下发展,但也是呈阶梯式向下依次向前发展的,而且这三个阶段在认识上也依次攀登上三个台阶,呈阶梯式向前发展。
2.2.4 建筑工程呈阶梯式发展
建筑工程作为工程活动之中的一种,必然符合“工程理念和决策—工程规划和设计—工程组织和调控—工程实施—工程运行和评估—工程更新与改造”这一基本阶梯式发展过程。同时作为一类具体的工程活动,建筑工程也有着符合自身的依次发展阶段。建筑工程呈阶梯式发展可以从由小到大两个级别方面来体现。
具体到某一建筑或建筑群,建筑工程活动由前至后依次划分为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概念阶段即为工程的理念和决策阶段;规划阶段则包含范围确定、研究方案和风险评估等一系列规划内容;实施阶段则为具体问题的解决,也就是建设阶段;最终进入结束阶段,完成工程竣工之后的一些工作。
我国建筑业认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其中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包括设计工作、建设准备、建设工程及使用前竣工验收等(图 3)。
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建设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划分为建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废除阶段,其中建造阶段又进一步细分为准备、设计和施工三个子阶段(图 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生命期的划分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体现了阶梯式发展的特点,整个建筑项目的完成都是依次按阶段完成的,每一个阶段的完成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的,而该阶段的完成又为下一个阶段的启动和完成铺下基石,像台阶一样不断地向前推进,直至项目结束。
3、 遵循阶梯式发展规律实施工程活动
3.1 打牢基础,逐级前进
阶梯式发展论是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量变与质变规律的体现,客观事物的发展要跃升至一个新的台阶,都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地进行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量的积累,直到打牢基础,才能逐级前进。基础的原始本意是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工程活动中的基础是指工程结构物地面以下的构件,用来将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地基,是房屋、桥梁、码头及其他地面上建筑物承载基础。因此, 对工程活动来说,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只有打牢基础,才能逐级而上,否则就会成为沙滩上建造起的“空中楼阁”。
常言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同志有这样一段名言:“台阶是一层一层筑起的,目前现实是未来理想的基础,只想将来,不从近处现实着手,就没有基础,就会流于幻想。”这都说明要注重打好基础,把根基打牢的重要性。
从本文中上面几个案例看,可以说实施工程活动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打基础。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 1992 年实施到今年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进一步巩固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不是一步实现的,而是在经历了 20 多年的打牢基础上实现的。整个航天工程包括了航天员系统、载人飞船系统、发射场系统、航天测控与通信系统等众多的基础系统,每个基础系统里又有更基础的系统,如载人飞船系统又有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热控分系统、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推进分系统、测控与通信分系统等更基础的系统。这些系统很多也不是 1992 年开始研究、打基础,而是更早地就进行了基础研究。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我国的航天工程就不会这样快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前迈进,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很大的成绩;如果今天这些基础不牢,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发展。
这更加说明基础打得越牢,事情就越能向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发展,否则就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更不用说是拾阶而上。这样的例子在工程活动中也不少见,特别是一些建筑工程中的倒塌事件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基础不牢。
3.2 把握时机,适时加速
阶梯式发展论认为,客观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总体上遵循台阶式前进与发展的规律,发展阶段需要遵守,一般情况下不可跨越。同时,阶梯式发展论还认为,阶梯式发展并不是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阶梯式发展可以在打牢基础的情况下,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促进时机成熟,加速事物发展的。
俄国十月革命是在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俄国单独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这与马克思、恩格斯原来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一致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是虽然当时俄国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但是革命实际的成熟并不完全是由这一个条件决定的。在革命的各方面条件具备后,不是等待任其发展,而是要把握好时机,积极创造条件,提前进行革命,从而加速了革命进程。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一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也是由于有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作后盾与支持,在这些地区做了充分准备工作后,抓住时机,加速了这些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进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工程活动中,也可以把握好时机,加速工程活动的进程,从而提前实现预期目标。人民大会堂从 1958 年 10 月动工到 1959 年 9 月建成,仅用了 10 个多月的时间,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从 1956 年起酝酿,再到 1958 年专门去莫斯科考察有关建筑,再到七次反复设计、修改,是在一步一个台阶的准备基础上决定兴建的。面对我国当时建筑业落后的局面,在建设过程中无论设计者还是施工者,都积极地创造条件,克服大量困难,加速了工程的进度,终于实现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
3.3 总结经验,积蓄力量
总结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经验是人的一种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阶梯式发展理论认为,物质运动和认识运动的每一个台阶内部并不是“平滑”的,还是会有小台阶和一些波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发现问题、查找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后人总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的。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既有正确的经验,也有错误的经验。正确的经验是人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是继续前进的基础。任何一个成功经验的形成,总要经过一个实践过程;任何一个经验的再实践,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新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一步一个台阶积蓄力量的过程。失败经验是人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歪曲。失败是阶梯式发展论中所讲的波动或停滞,但是对失败进行经验总结,就可以避免以后错误的发生,从而能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化失败为成功。
有个“厚积薄发” 的成语,讲的就是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笔者认为这个厚积薄发过程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经验,是一步一个台阶不断积蓄力量的过程,最终取得事物的成功。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国统区一些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屡遭挫折。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及时总结经验,于1940 年写给中共东南局的指示中提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这条通过血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指导下,国统区不仅保护了一大批民主革命人士,也为后来抗战的胜利积蓄了更大的抗战力量。
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工程开展的第一阶段,并不是按照预先设计一步到位地进行 3 000 m级海试,而是先后组织开展 1 000 m 级海试工作,并在共完成 17 次下潜,其中 7 次穿越 2 000 m 深度、4 次突破 3 000 m,在验证了“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总结了各种经验之后才开始进行下一阶段工作。
这些都说明,总结经验不是为经验而经验,不是要搞经验主义,而是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继续前进而积蓄力量。
3.4 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探索和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阶梯式发展论认为,事物发展不能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台阶水平上,必然要向更高的台阶攀升,而推动和加速事物向更高台阶攀升的最重要的动力因素,就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鲁迅先生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吃它呢?像这种人我们应当极端感谢”。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曾经指出“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历史表明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创造发明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结果。
这些不仅是对前人探索精神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说明探索创新在事物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尊重前人的工作成果,又不能墨守成规,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断地在探索和创新过程中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工程等就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很好的例证。
参考文献: [1] 朱训. 找矿哲学概论[M].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2: 136. [2] 朱训. 阶梯式发展是物质世界运动和人类认识运动重要形式[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12):1-8. [3] 朱训. 阶梯式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N]. 人民政协报. [4] 胡峰, 陈长贵, 孙国基, 等. 工程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性研究[M]//2000 年航天测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 2000:67-72. [5] 许凯. 工程设计的伦理审视 [D].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7: 1-2. [6] 何有兴, 付敏杰. 工程实施阶段项目管理[J]. 科技广场,2011(4): 207-211. [7] 秦权 . 我国的工程评估知识工程系统 [ J ] . 工程设计CAD 与智能建筑, 1995(5): 19-21. [8] 朱训. 朱训论文选: 地学哲学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114-123. [9] 戚发轫 . 载人航天技术及其发展 [J].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1):1-6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zgzx/2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