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眶下孔、眶下管的测量研究情况综述

时间:2015-12-20 17:19:35 所属分类:基础医学 浏览量:

在人体颜面部中央的面颅骨是由一对上颌骨构成的面部基本骨性结构,参与构成骨性眶下壁、鼻腔外侧壁及口腔顶,其可分为 1 体和 4 突.在上颌体的前面有一个眶下孔,其借助眶下管通向眶腔,眶下管、眶下孔内有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终支---眶下神经及血管走行,而且在

  在人体颜面部中央的面颅骨是由一对上颌骨构成的面部基本骨性结构,参与构成骨性眶下壁、鼻腔外侧壁及口腔顶,其可分为 1 体和 4 突.在上颌体的前面有一个眶下孔,其借助眶下管通向眶腔,眶下管、眶下孔内有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终支---眶下神经及血管走行,而且在眶下管内眶下神经发出上牙槽神经前、中支,分支进入上颌骨内与上颌神经在翼腭窝内发出的上牙槽后神经相互吻合形成上牙槽丛,由丛上发支分布于上颌窦、上颌牙及牙龈[1].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口腔科的手术都经过此区域[2],由此可见,眶下孔、眶下管是颜面部上颌骨的重要骨性结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特此对眶下孔、眶下管的测量研究情况作如下综述.

  1 测量手段和方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解剖学的测量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其手段和方法也不断更新.关于眶下孔、眶下管的测量手段和方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传统的解剖学测量阶段、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阶段.传统的解剖学测量主要工具为游标卡尺( 精确度 0. 02 mm) ,其他辅助工具有两脚规、弯角式三脚平行规、圆规、直尺、丝线、钢丝等,在骨标本上进行测量[4-5].近年来,在传统的测量方法基础上,学者们[6]又将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表现在本世纪,由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逐渐成熟、发展及应用,可以在活体上,用CT 图像及 CT 三维重建图像上直接测量感兴趣区域.

  2 测量样本

  眶下孔、眶下管的测量样本,学者们[7-8]由初级阶段的选择骨标本,之后演变为尸脑标本[9],进而借助螺旋 CT 进行活体图像上的测量[6].

  3 测量的内容

  3. 1 眶下孔的位置

  眶下孔在位置分布、性别、侧别差别不大,传统的测量阶段学者们[10-11]对骨标本眶下孔定位的多数选择眶下孔中点到头面部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目前临床用其作为神经麻醉的定位,一般在眶下缘下方距中线27. 2 mm[12]; 眶下孔上缘中点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一般为 0. 6 ~1. 0 cm; 眶下孔中心与眶上孔和颏孔连线的关系在一直线上,也有报道偏离; 眶下孔中心到两鼻骨下缘中点的距离[8]; 眶下孔与眼外眦最外缘和鼻翼最外缘连线的关系是或在线上,或紧邻[13],这样实现眶下孔的二维定位,而邹立东测量的是眶下孔圆心到眶下缘的距离; 又有人测的是眶下孔边缘与梨状窝水平距离[14].之后有学者[9]对尸脑基于软组织进行了眶下孔的定位研究,其方法复杂,尚无实用性.本世纪有学者[15]通过 CT 或 CT 三维重建实现眶下孔的位置研究,其原理依据仍为眶下孔中点到头面部正中线的垂直距离,眶下孔中点到眶下缘的垂直距离,只是测量样本是活体,测量工具和手段更先进了.

  3. 2 眶下孔的形态

  对于眶下孔的形态研究,多位学者[14,16]在对骨性标本的研究基础上分为椭圆形、圆形和不规则性三种.以椭圆形居多,约占 60%,圆形占 25%,不规则的占 21. 67%.其开口方向为前内下占( 83. 0 ±2. 2) % ,最多; 前下的占( 16. 2 ± 2. 2) % ; 向前外下的占( 0. 7 ±0. 5) %,最少.无论是哪个方向的,单孔型的占( 84. 8 ± 2. 1) %,最多[4],刘美音等[8]测得眶下孔开口朝前内下,男性占( 57. 6 ± 3. 2) %,女性占( 57. 8 ±4. 4) %,也是最多的.而且有的骨性标本还有主、副眶下孔,副孔多位于眶下孔的内上方,主孔孔径大于副孔孔径,副孔一般 1 ~2 个,副下孔单孔出现率一般为( 25 ±4) %[17-18].

  3. 3 眶下孔的径线

  由于眶下孔的形态多数以椭圆形、圆形为主,故学者[14]多数测其横径( 左侧: 3. 4 mm ± 2. 1 mm,右侧: 3. 2 mm ± 0. 5 mm) 、纵径 ( 左侧: 3. 7 mm ±0. 5 mm,右侧: 3. 5 mm ± 0. 4 mm) .还有人[19]测出的是一个最大与最小的范围值,横径: 左( 2. 2 ~7. 4)mm,右( 3. 3 ~ 7. 7) mm,纵径: 左( 1. 8 ~ 7. 7) mm,右( 2. 2 ~4. 8) mm,交点为此孔的中心点或者称圆心,为临床应用提供基本的定位标准.

  3. 4 眶下管的长度

  眶下管向后延续为眶下沟,眶下管的长度也多为骨性标本的数据,即从眶下孔外侧缘至该管后端,也就是到眶下沟的最前端距离.崔模等[10]人测的样本较多,男女总的平均值为 14. 93 mm,而蒙毓荪[11]测样本少一些,得平均长度为 11. 19 mm,而也有学者[13]通过 CT 三维重建后借助 CT 机上的图像后处理工具测量.

  3. 5 角度的测量

  陈宪福等[9]在尸体上测得眶下孔与目内眦、外眦的连线夹角分别为( 47 ± 7) °、( 54 ± 8) °.做面部手术时,往往麻醉要经过眶下管,所以此管的方向也就是角度决定进针的角度大小,防止对神经血管的损伤,角度的参考平面的选择需要简单、直观.此类报道较少,周思等[14]测的是眶下管与冠状面的夹角,左侧平均夹角是( 42 ±2) °,右侧平均夹角是( 46 ±6) °,都为锐角.而与眶下沟的夹角常为钝角,左侧平均角度为( 156 ±8) °,右侧平均角度为( 158 ±8) °,可以看出左右差异不大.

  4 测量地区范围

  崔模等[10]研究的是天津和保定出土的完整颅骨的眶下孔; 罗玉群[4]测量的是广西地区的成人颅骨的眶下孔; 张纪淮等[7]对成都地区的颅眶下孔进行测量; 刘美音等[8]测量标本绝大部分来源于济南地区; 王新生等[16]选取的标本是张家口地区出土的成年男性颅骨; 王俊侯等[17]测量的包头附近的估值完好的成年男性颅骨的眶下孔.

  5 展 望

  一般的面部疼痛的原因大多数是三叉神经痛[20],近年来学者[16]不断探索研究眶下孔的位置、形态、各种径线及眶下管的长度,为开展眶下孔、眶下管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资料.但由于一些测量方法欠科学性、实用性,甚至有的数据对于临床工作无实际价值,而临床手术对眶下孔的位置要求比较高.

  为避免神经和血管的损伤[21],故本研究设想通过对东北地区人颅骨眶下孔、眶下管的再认识、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使用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

  [1] 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0.

  [2] Song W C,Kim S H,Paik D J,et al. Location of the infraor-bital and mental foramen with reference to the softtissuelandmarks[J]. Plast Reconstr Surg,2007,120 ( 5 ) : 1343-1347.

  [3] 王维芝,任明中,李金霞. 眶下孔闭塞术在治疗眶下神经痛中的应用[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 8) :432.

  [4] 罗玉群. 广西人颅眶上孔( 切迹) 、眶下孔及颏孔的观察和测量[J]. 广西医学院学报,1982( 3) : 51-56.

  [5] 邹立东,张 益,俞光岩,等. 中国汉族成年人骨性眼眶的应用测量[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20( 3) : 295-299.

  [6] 沈云霞,何 书,何玉泉,等. 64 层螺旋 CT 三维重建观察国人眶上孔、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 9) : 1564-1566.

  [7] 张纪淮,易信刚,肖芷江,等. 1100 个中国人颅眶上孔、眶下孔及颏孔三者的位置关系[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4,2( 4) : 238-24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jcyx/2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