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医学生 36 学时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时间:2019-05-25 10:40:48 所属分类:基础医学 浏览量:

摘要: 学时锐减,给医学生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亟须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医学生 36 学时的有机化学课程,文章主要讨论了在课程内容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外需下的功夫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

  摘要: 学时锐减,给医学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亟须进行教学探索与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针对医学生 36 学时的有机化学课程,文章主要讨论了在课程内容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课外需下的功夫等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医学生 36 学时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

  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本是教学工作的应有之义[1]。可惜的是,有些人把教学改革简单地当成减少学时。他们的逻辑似乎是,减少就是变化,变化即是成效。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理论课,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实行 60 学时大班讲授课加 6 学时小班讨论课,近年来不断减少,最少的只剩 36 学时。如果考虑近年来每节课由原来的 50 分钟减少到 40 分钟,实际课堂教学时间不及原来的一半。然而,教学时间锐减的同时,还要求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际上,教学时数已经没有按照教学大纲安排了。这等于说,学时减少了,但教学目标不变、教学任务不变。这必然给教学带来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以下介绍我们的探索实践,讨论相关的问题。

  1 课程内容的优化

  内容那么多,学时这么少,怎么能讲完? 对于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学时虽然减少了许多,但是课程的性质没有变,教学目的和任务就不能变,更不能由我们任课教师随意变。可是,同样的内容,只有一半的时间,按照以前的做法,显然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优化教学内容。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学习本课程必须涉及的内容,而不是一定要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我们把医用有机化学分为三部分: 一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原子结构、化学键、分子结构、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基础、立体化学; 二是基本有机化合物化学: 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羧酸衍生物、取代羧酸、胺; 三是生物分子有机化学: 杂环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甾族化合物、脂类、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第一部分是学习后两部分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核心,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扩展和应用,是落脚点。照这样来说,似乎哪部分都不可缺少。但是,面对学时大幅减少,基于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认识,我们还是尝试了削减、优化内容。第一种做法是,只学习第一部分的“立体化学” 和第二部分。这么做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部分虽是学习有机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而且遍布有机化学每一处,但是,除了“立体化学”,其他已在基础化学课中学过,时间紧,可以删去。第三部分虽是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落脚点,但是,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有机化合物化学,就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只要善于运用,就能触类旁通,自己掌握它。我们这么设计,还基于一个事实: 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同时开课。可以想见,在生物化学课把物质代谢都( 将) 学完的时候,有机化学课上才学习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显然十分滑稽。第二种做法是,学习所有的三部分内容。这么做是基于以下认识: 要顺利学习基本有机化合物,就必须具备坚实的基础。而学习有机化学又是为学习生物化学奠定基础,那么,基本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和生物化学之间必须要有联系和过渡。而且,作为医学生的有机化学,应该落脚到生物分子的有机化学。这样,总体上面面俱到,各部分则突出重点。具体如表 1 所示。

  2 课堂教学的组织

  即便是只学基本有机化合物化学,若按照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去组织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仍然不足。学习全部内容,就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就成为学时大幅减少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2. 1 要求预习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是鼓励预习,但不作为硬性要求。学时大幅减少后,我们要求学生必须预习。在开课之初就明确提出这个要求,并且希望学生予以特别注意。通过预习,熟悉教材文本内容,至少要做到不陌生。这是从学生方面做的课堂教学准备。我们选用的教材是张生勇、何炜主编的《有机化学》( 第四版) [2]。此教材在每章的正文与习题之间有“小结”,内容包括“关键词( 中英文对照) ”、“主要反应”和“基本内容简要总结”。学生既可以在学习本章之后利用它作回顾总结,清理所有知识点,进而把它们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又可以把它当作“提要”,在阅读正文之前先读它,了解本章基本内容,抓住要领,集中精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初步印象。这些,在第一次上课时即向学生介绍,以便学生利用好教材。以上预习要求和教材特点,如能在开课之前让学生明白更好。一则引起学生的重视,再则第一次上课师生双方即可快速进入状态。

  2. 2 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师讲授,常被讥为“满堂灌”,似乎没有特别提出的必要。这里要说明的一个情况是,我们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组织了一个以我校首任校长姓名命名的“兆泰班”( 初期叫“卓越班”) ,以培养卓越医师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试验。改革试验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增强人文素养,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校方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鼓励教师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尤其是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我们尝试过让学生上讲台,学生们很积极,颇有收获感。实际上对训练他们的思维和表达都极有好处。但是着眼于整个教学来考虑,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课堂教学时间往往不好把握,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讲授法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自有它的优势,并不像一般人所描述的那么不堪[3]。系统设计,按部就班,一板一眼,步步为营,都是它的好处。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可谓一枝独秀。对于班级教学,讲授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掌握得一定更加准确,更加深刻,更加细致,更加全面。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并不是讲授法必然会带来的结果。相反,讲授法做得好,一定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看得见的教师的动,不断地刺激学生,带动着看不见的学生心理上的动; 一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思维活跃,积极深入到教学情境中,甚至在忘我的状态下完成学习。正如一个演员的演出能够吸引成百上千的观众,一个教师完全能够抓住几十个、几百个学生的心,让他们在设定的情境中非常有效地学习。如果做得像演员和观众共聚一堂、此呼彼应一样,教师讲得摇曳生姿,学生听得浮想联翩,这不正是非常理想的学习状态么? 讲授法有什么不好?

  2. 3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2. 3. 1 集中学习命名法 命名法是有机化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必须掌握。在教学中,我们效仿 Solomons 和 Bruice 等人的做法,在学习了各种官能团的结构并简要认识了各类化合物之后,集中学习命名法。这样做的优点是比较经济,而且便于比较异同,寻找关联。其缺点是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内容多,容易混淆。这个缺点可以通过及时的适当的练习予以避免,在不断的重复使用中纠正错误,巩固基础。我们在学习单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法之后,紧接着就学习双官能团、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学了原则和方法,遇到化合物即使用系统命名法进行命名,在使用中进一步掌握。

  2. 3. 2 充分利用反应机理的统领作用 反应机理揭示一类反应的规律,学习好,运用好,可以收到执一驭万的效果。饱和碳上的亲核取代,我们把卤代烷和醇、醚的反应一起学。学习亲核取代规律的统一性之后,再从离去基团和亲核试剂的性能说明卤代烷在碱性条件下反应,而醇和醚在酸性条件下反应。酰基上的亲核取代( 亲核加成 - 消除) ,我们把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一起学。同时,把它们与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作对照,加以比较。这样做,从道理上讲,我们认为通;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远不理想。这可能与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准备不充分有着关系。

  2. 3. 3 有关联的生物分子和小分子一起学习 以下几部分,可以各自为单位组织起来学习: 一是烯烃和共轭二烯烃学完,接着认识萜类的结构。二是二取代环烷烃学完,接着认识十氢萘,进一步再认识甾族化合物的结构。三是醇的无机含氧酸酯学完,接着认识磷脂、核酸中的磷酸二酯键。四是学过酯,接着认识油脂的基本结构。

  2. 3. 4 适当重复重要内容 必要的重复,在学习中不可缺少。在学习单糖的结构性质之前,我们适当地在唤起同学回忆的情形下重复构造、构型、构象、手性碳原子、Fischer 投影式、对映异构体、非对映异构体等概念和构型标记方法,以及醇、醛、酮的性质和反应等内容。不因为学时少而省略必要的重复。 2. 4 明确指示相同或相似内容 课程后期的一些内容,与前期学过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这些,引导学生予以全面的认识,形成明晰的概念,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4]。

  3 课堂之外的功夫

  减少学时,我们并不特别反对。我们坚决反对的是把教学改革当成仅仅是减少学时的低级认识,是学时一减便万事大吉的简单做法。我们认为,还应当特别重视课外的功夫。这既有学生要用的功夫,也有教师要用的功夫。学生要 做 的 功 夫,除了一般的预习、复 习 之外,还应当花相当的时间做一定量的习题,通过做习题理解概念和原理,并且逐步学会应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时间少,主要用于解决原理和方法,真正弄清概念和原理需要学生在做题中观察、思考、体悟。此外,学生还需要不断地做总结,每一章的总结,全书的总结,按照物质类别的总结,按照反应类型的总结。总之,弄清每一个基本概念,把概念贯穿起来,形成网络。即课程的框架和知识点都了然于心。课堂讲授之外,教师要用的功夫,就是对学生具体的切实的学习指导。与每一次课相对应,学生必须预习哪些内容、它们在教材中的位置、预习要达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习题等,如果在课前就告知学生,学生的学习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各部分内容作具体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果学生明白了哪一部分内容应该怎样学,学起来就顺畅,最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我们计划把这一部分工作做扎实,形成文本,并不断修订,将来在每次开课之前发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姚杰,卫建琮,乔华,等. 通识教育背景下医学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8,20( 2) : 96 - 98.

  [2] 张生勇,何炜. 有机化学[M]. 4 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5: i - iii.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 育[M]. 北 京: 中 国 大 百 科 全 书 出 版 社,1985: 142 - 143.

  医学生 36 学时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有机化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jcyx/4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