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急诊科除颤仪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

时间:2020-12-28 09:48:12 所属分类:基础医学 浏览量:

除颤仪是利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80%的心脏骤停是由心脏室颤引起[1]。当心房或心室发生颤动时,目前公认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除颤仪释放较强的可控电流于胸腔上,从而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医院内电除颤应在3

  除颤仪是利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的一种仪器。80%的心脏骤停是由心脏室颤引起[1]。当心房或心室发生颤动时,目前公认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除颤仪释放较强的可控电流于胸腔上,从而使心脏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指出,医院内电除颤应在3min内完成[2],在为危重症患者建立的“生命链”通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国家医疗器械分类管理中,除颤仪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3],且在等级医院评审条款中,把“急救与生命支持类设备时刻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定为核心条款(具有一票否决权),要求完好备用率达到100%[4]。它的基本检测包括放电检测、电池检测、记录器检测、语音检测、报警声音五项检测。品管圈(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为了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5]。目前本院的除颤仪管理现状是只要求护士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操作,对检测未作要求,培训由高年资护士口头传授,无考核标准,检测流于形式,缺乏监管,检测出现问题不能识别和处理,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达不到完好备用率100%的要求。因此本院急诊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5月将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应用于“提高护士除颤仪基本检测通过率,以提高除颤仪的管理质量”的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急诊科除颤仪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有护士27人,日本光电除颤仪3台。收集活动前2016年1月—5月的除颤仪基本检测报告456份,结合自行设计的理论考核试卷和调查问卷,了解除颤仪的管理现状和调查急诊科护士对除颤仪的知识掌握和认识情况。理论考核知识包括除颤仪的工作原理、操作、维护保养知识。调查问卷包括对除颤仪重要性的认知、接受培训情况等。活动后收集2018年1月—5月除颤仪基本检测报告450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遵循品管圈“自愿参加、上下结合”的原则,科室共11名成员自愿加入。副主任护师1名,负责组织督促工作;主管护师1名,护师7名,护士2名,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确定圈名为“速速圈”。

  1.2.2选定主题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和评价法,积极寻找临床工作中待解决的困难和安全隐患,评价所发生的隐患的严重性及其概率,提出候选主题,汇总后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每次按5、3、1分进行评分,得出最高分为“提高除颤仪基本检测通过率”,将其作为本期活动的主题,将同期除颤仪基本检测通过率作为衡量指标。

  1.2.3制订计划根据本次活动的步骤、活动时间及圈员的工作分配等拟定活动计划表。

  1.2.4现状把握本科除颤仪共3台,均为日本光电品牌,每天进行1次检测。采用回顾性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5月进行的456次检测,除颤仪基本检测通过率仅为89.7%,未通过的总次数为47次,其中放电检测未通过为22次,电池检测未通过为16次,记录器检测未通过为8次,语音检测未通过1次,报警声音未通过为0次,绘制柏拉图。根据80/20原则,前两项累计百分比为80.8%接近80.0%,确定为本圈改善重点。

  1.2.5目标设定经QCC小组讨论和权重评价法算出圈能力为54%;依据目标设定原则,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1-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89.7%+(1-89.7%)×54%×80.8%=94.1%。

  1.2.6原因分析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和评价法、鱼骨图等品管手法,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层层剖析问题,结合理论和操作考核得出数据,制作查检表到实际工作中查检,得出相关资料和数据。见图1。根据要因评分表和80/20原则,确认本次主题活动的真因为:医院和科室缺乏除颤仪管理和完善的培训制度;除颤仪的使用缺乏规范的专用物品和(操作、检测、维护)流程图;护士缺乏对除颤仪检测和维护的同质化培训。

  1.2.7制定对策和实施1.2.7.1医院和科室制定对除颤仪的管理、培训、考核制度和计划医院结合除颤仪具有用时急、闲时多、风险大和分布广等特性[6],规范除颤仪的日常管理。邀请工程师对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设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每季度对科室除颤仪进行1次检测工作。平时加强与售后的联系,需每年邀请专业质量检测人员对全院所有的除颤仪进行质量检测工作。规定质量检测的内容,包括外观检查、电气安全检测、除颤放电性能检测和心电图性能检测(可选)[7]。更换耗材时要签字记录,例如每两年要更换一次电池,未更换时,要求重新评估,并及时提醒,科室与设备科、售后人员形成互评机制,相互督促。要求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科室(急诊科、ICU、心内科)每天进行除颤仪的基本检测,其他临床科室每周进行1次基本检测。检测的内容除了对除颤仪进行基本检测外,还需对除颤仪常用的易耗材料(如电极片、导电膏、打印纸等)进行清点,不足的需要及时补充。检测和维护后要登记签字,落实到人,有问题要及时登记和反馈,并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时候要及时报告和挂放故障标识。科室选定认真负责的人专门的管理生命支持类仪器,每周对生命支持类仪器进行工作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与绩效挂钩,同时科室负责人定期督查,双层监督机制。规范除颤仪的培训内容,纳入科室新入科和年度培训计划,新入科人员和全科人员定期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培训的内容包括操作、检测和维护,要求人人掌握。1.2.7.2配置除颤仪专用车和制作规范的流程图,并指导使用心肺复苏成功率仍很低,优化心肺复苏的程序和控制不良因素仍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8]。配置除颤仪专用车,将用物集中放置在除颤仪车上,避免来回走动,除颤用后及时用用物清理电极板上的导电糊,减小电极板放电的阻力。根据查阅相关的文献,除颤仪清理的用物为蘸有水或消毒酒精的纱布[9],实践中可用棉垫取代纱布减少摩擦,避免对电极板的损坏;同时清理时棉垫一半蘸水或酒精擦拭,另一半不蘸水,用蘸水的一半清理后再用另一半将水迹擦干,避免多余的水渗透到除颤仪的内部,引起故障。室颤导致的心脏骤停,除颤每推迟1min,存活率就会降低7%~10%[2]。光电除颤仪上无放置导电膏的位置,易导致导电膏缺失;同时市面上购买的导电膏多为拧盖式,导电膏不易取出,耽误除颤时间。故在除颤仪上设计放置位置和改良导电膏瓶口为按压式,可方便导电膏取出和缩短取出时间,以减少影响除颤的因素。规范护士粘贴检测记录纸的行为,检测纸粘贴有序,方便数据查询。通过阅读说明书和查找文献重新制定图文并茂的除颤仪操作检测和维护流程,并将流程拍成视频,生成微信二维码粘贴到除颤仪车上,方便随时查阅和指导使用。1.2.7.3实施同质化培训针对除颤仪的知识掌握的一些共性问题,如:操作前后评估不到位,不会判断心脏除颤仪充电是否完成,不会判断心脏除颤仪电极板是否与皮肤接触良好,心脏除颤仪使用中注意事项不明确,电极板及心电导线放置位置不明确[10],并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具体如下。①邀请除颤仪工程师进行除颤仪相关知识培训,并保持通讯联系。②制作PPT讲座,采用现场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等教学模式,培训内容包括除颤仪的理论、使用操作及注意事项、应急调配流程和联系方式、日常维护保养内容和各项记录本的填写等。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强化训练,临床实践跟进。培训后及时考核,不达标者予以补考,直至达标为止,评价培训效果。

  《急诊科除颤仪管理中品管圈的应用》来源:《当代护士(中旬刊)》,作者:傅芳荣 李娟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jcyx/4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