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03:19 所属分类:预防与卫生学 浏览量:
广州市自 1978 年 8 月首次报告了由佛山地区传入的登革热疫情之后,就不断出现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总体上 3 ~ 5 年有一次发病高峰。2013 年受全球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广州市发生较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疫情涉及全市 12 个区( 县市) ,黄埔区报告了 28 例登革
广州市自 1978 年 8 月首次报告了由佛山地区传入的登革热疫情之后,就不断出现登革热暴发或流行,总体上 3 ~ 5 年有一次发病高峰。2013 年受全球登革热疫情的影响,广州市发生较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疫情涉及全市 12 个区( 县市) ,黄埔区报告了 28 例登革热病例; 疫情发生后,该区采取了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对黄埔区 2013 年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评价综合防控措施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来源 收集黄埔区 2013 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疫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记录表、实验室检测报告、疫情调查报告资料、蚊媒监测资料及 2010 -2012 年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监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黄埔区情手册。
1. 2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黄埔区疾控中心及收治医院采集登革热病人的血标本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 ELISA) 检测登革热 IgM 和 IgG 抗体,用 PCR 方法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
1. 3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登革热诊断标准》( WS216 -2008) 对病例进行诊断。
1. 4 相关定义 根据广东省登革热防控工作指引,本地感染病例: 登革热患者发病前 15 d 内未离开过本地区( 以县区为单位) ,或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其感染地点属于本地;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 15 d) 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 例如一个社区、居委会、学校、村庄等) ,发生 3 例或以上登革热病例; 疫点: 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 100 m之内的空间范围。
1. 5 蚊媒密度调查 采取入户调查和周围环境布放诱蚊诱卵器的方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
1. 6 统计分析 采用 Excel2003 和 SPSS19.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病例的三间分布、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原学特征等,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 果
2. 1 流行概况 2013 年,黄埔区累计发生登革热病例 28 例,其中确诊病例 16 例、临床诊断病例 12 例,全区 77. 78% ( 7/9) 的街道及 28. 81% ( 17/59) 的社区居委发生病例,累计发病率 6. 11/10 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疫情持续了 76 d。
2. 2 流行特征
2. 2. 1 地区分布 28 例病例分布在 7 个街道 17 个社区委居,鱼珠街、黄埔街病例数最多,各 9 例,两个街道病例数合计占病例总数的 64. 29%,红山街、大沙街各 3 例,长洲街 2 例,文冲街、穗东街各 1 例。
2. 2. 2 时间分布 全年 9 - 11 月份发生病例,其余月份无病例。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 9 月 9 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 11 月 23 日; 病例发病时间分布为: 9月份上旬 1 例,中旬 3 例,下旬 10 例,为发病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 35. 71%; 10 月份上旬 2 例,中旬 3例,下旬 5 例; 11 月份 1 例,中旬 1 例,下旬 2 例。
2. 2. 3 人群分布 28 例病例中,男性 19 例,发病率7. 52 /10 万,女性 9 例,发病率 4. 38 /10 万,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1. 83113,P > 0.05) 。病例年龄最小 14 岁,最大 69 岁,青壮年病例数较多,占 67. 86%,0 ~ 岁及≥70 岁无报告病例; 60 ~岁组及 40 ~ 岁组发病率较高,20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低,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6.82,P < 0. 05) ,见图 1。职业以工人最多,10 例 ( 占35. 71% ) ,其次家务及待业 6 例( 占 21. 43% ) 、商业服务 5 例 ( 占 17. 86%) 、离退人员 4 例 ( 占 14.29% ) 、学生 2 例 ( 占 7. 14% ) 、教师 1 例 ( 占 3.57% ) 。【图1】 2. 2. 4 暴发疫情发生情况 在一个自然村,9 月 25- 30 日发生了 3 例登革热病例,为近邻居民,有流行病学关联。
2. 2. 5 二代病例发生情况 全区有 24 个疫点,有 4 个疫点发生了二代病例,共5 例,二代发病率0.006%。
2. 2. 6 感染来源 22 例病人可明确为本地感染病例,6 例发病前 15 d 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本地感染或区外感染的可能性均有。
2. 3 临床特点 2. 3. 1 临床表现 28 例病例中,有 75. 00% 的病例呈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病例临床特征为: 发热 28 例( 占 100%) 、乏力 25 例( 占89. 29% ) 、头痛 25 例( 占89. 29% ) 、关节痛 15 例( 占 51. 72% ) 、肌肉痛 12 例( 占 42. 86%) 、皮疹 17 例( 占 60. 71%) 、皮肤出血点9 例( 占 32. 14% ) 、出血症状 5 例( 占 17. 88% ) 、白细胞减少 25 例( 占 89. 29%) 、血小板减少 20 例( 占71. 43% ) 、肝功能异常 11 例( 占 39. 29% ) 、尿常规异常 3 例( 占 10. 71%) 。
2. 3. 2 住院情况 28 例病例中,23 例病人入院隔离治疗,占病例总数的 82. 14%,住院时间最短 5 d,最长 13 d,中位数为 9 d。
2. 4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对 28 例病例均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检测登革热病毒抗体或核酸( PCR) ,结果 11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5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 经病毒分离鉴定,1 例为登革热Ⅱ型病毒,其余为Ⅰ型病毒) ,12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在发生 3 例病例的疫点中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 家属、邻居、同学) 和疫点居民血标本共150 份,其中 IgG 抗体阳性 23 例,阳性率为 15. 33% 。
2. 5 蚊媒监测
2. 5. 1 日常监测 黄埔区常年开展蚊媒监测,2013年共调查 5 906 户,发现积水 4 382 宗,阳性积水 312宗,平均布雷图指数 5. 28,4 -9 月份布雷图指数在 5以上; 布放诱蚊诱卵器 670 个,回收 648 个,阳性 38个,平均诱蚊诱卵器指数 5. 86%,4 -10 月份诱蚊诱卵器指数在 5 以上。
2. 5. 2 疫点蚊媒调查 全区 24 个疫点,在疫情处理初期,居民平均布雷图指数 9. 02,平均容器指数11. 98% ; 外环境平均标准间指数 1. 31,平均容器指数23. 26%。各疫点经采取杀灭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等措施后,18 个疫点( 占 75. 00%) 一周内布雷图指数控制在 5 以下,标准间指数控制在 1 以下; 各疫点平均布雷图指数 4. 25,平均容器指数 8. 17%; 外环境平均标准间指数 0. 71,平均容器指数 17. 04%。各疫点处理前后,平均布雷图指数和平均标准间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 25. 14、7. 41,P < 0. 01) 。
2. 6 预防控制措施
2. 6. 1 区政府统一部置,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疫情发生后,黄埔区登革热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分析疫情形势,总结防控工作情况,研讨薄弱环节,组长( 分管卫生副区长)对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区卫生部门积极联合区城管、有关街道、社区居委开展现场调查处理工作,联合区爱卫办制订各起疫情的防控工作方案,明确区卫生局、区爱卫办、街道、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责和分工,根据专业部门意见,确定疫点及警戒区,提出具体技术措施,及防控工作具体安排。
2. 6. 2 快速反应,各司其责,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对每起登革热疫情,区疾控中心均迅速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点蚊媒密度监测、主动搜索可疑病例及登革热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前期每 3 d 1 次,连续 3 次,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 以下后,每周1 次) ,指导街道做好灭蚊工作。区爱卫办组织有关街道城管、消杀站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对疫点、警戒区进行喷洒灭蚊( 前期每天 1 次,连续 3 d,以后每周 1 次,直至疫情结束) ,发动群众整治环境卫生,翻盆倒罐清积水,力求一周内布雷图指数降低到 5 以下,标准间指数降低到1 以下; 9 月下旬,区爱卫办还组织 4 个街道消杀站联合行动,对发生病例较多的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消杀灭蚊。疫情期间,区卫生部门共入户调查 5 745 户,发现积水 2 750 宗、阳性积水 303 宗,共调查外环境标准间 14 076 间、发现积水 840 宗、阳性积水 220 宗,共调查 6 780 名居民,派发宣传资料约 2. 5 万份; 街道消杀灭蚊面积共约 475 万 m2。
2. 6. 3 及时做好疫情及防控效果评估工作 区疾控中心定期对全区登革热疫情及街道清理孳生地和灭蚊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防控建议,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2. 6. 4 加强宣教、培训及疫情监测 辖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各街道在全区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登革热防治知识,提高群众防蚊灭蚊意识。各医院加强对医务人员登革热防治知识培训; 加强对发热、皮疹或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病人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隔离登革热疑似病例,并做好院内防蚊灭蚊工作。
2. 6. 5 开展灭蚊防控登革热活动 区爱卫部门组织全区开展灭蚊防控登革热活动,要求各街道逐家逐户上门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积水,整治环境卫生,全面消杀灭蚊,降低成蚊密度。 3 讨 论
3. 1 流行因素 2013 年,全球登革热疫情高发,全国和广东省疫情也剧增,受全球和全国疫情影响,广州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登革热疫情,报告病例数( 1265 例) 为近 10 年来最高,波及全市所有区( 县市) 。
黄埔区发生登革热疫情与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 该区气候适宜白纹伊蚊发育、繁殖和活动; 该区又是城乡结合部,人口密集,环境复杂,闲置工地、房屋及出租屋较多,居民有在室内外种花、养水生植物及储水淋花的习惯,环境积水较多,白纹伊蚊孳生较严重,有利于登革热传播。黄埔区与其他城市、城区及南美洲、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物质、旅游、人员交往较频繁,登革热输入的机会较大。居民对登革热防治认识不足,尤其是流动人口防蚊灭蚊意识较差,容易感染登革热病毒。另外,该区自 1987 年以来,除个别年份发生少数散发病例外,大多数年份无病例发生,近三年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登革热 IgG 抗体阳性率在0% ~10% 之间,人群免疫水平较低,对登革热病毒易感。
3. 2 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2013 年,黄埔区登革热发病率6. 11/10 万,疫情涉及全区多个街道及多个社区居委,呈多点散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病例主要集中在黄埔街、鱼珠街,可能与这两个街道为黄埔区中心区域,人口较密集及交通较便利有关。病例发病主要在 9 -10 月,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以中壮年及 60 岁组老年人群较高,低年龄组发病率相对较低,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为轻型,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这与广东省、广州市及广东省其他城市的登革热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一致,其流行病学分布、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水平等,均不符合地方性流行的特征,疫情发生是由隐性感染者传播引起本地感染。部分病例登革热症状不明显,无皮疹、出血点等,容易误诊、漏诊,提示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此类病例监测,避免造成登革热疫情传播; 个别病人因为临床症状较轻,拒绝入院隔离或医院诊断不及时错过入院隔离治疗的时机,说明传染源的及时发现及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和群众健康教育,减少登革热病的危害。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显示,该区流行登革热病毒型别主要为Ⅰ型病毒,个别病例检出Ⅱ型病毒,与本年度广州市流行的病毒型别一致,自2001 年以来广州市流行的主要为Ⅰ型登革热病毒,近年流行Ⅲ型和Ⅳ型病毒,2013 年在黄埔区等 4个区检出Ⅱ型病毒,证明该地区存在多种型别的登革热病毒感染,对登革热防控提出更严峻的挑战。疫点居民血清学调查,隐性感染率为 15. 33%,提示隐性感染者可能是重要的传染源。
3. 3 防控措施效果 疫情发生后,区政府统一部置,有关部门联合联动,采取了隔离病人、迅速杀成蚊、整治环境卫生、清积水灭蚊幼、定期疫点蚊媒监测、评估防控工作效果及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75. 00% 的疫点一周内布雷图指数控制在 5 以下,标准间指数控制在 1 以下,全区疫情发展缓慢,发病率6. 11 /10 万,二代发病率 0. 006% ,登革热呈多点散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防控措施效果较显着。
3. 4 防控经验 政府主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是登革热综合防控措施落实的关键; 区卫生及区爱卫部门联合制定各起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划定疫点、警戒区,提出具体技术措施和工作安排,是登革热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 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开展现场调查处理工作,专业部门定期调查各疫点蚊媒密度及防控工作进展情况,评估风险和效果,提出建议,是促进防控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黄埔区登革热防控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罗雷,杨智聪,王玉林,等. 广州市 1978 -2006 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8,26( 8) : 490 -493. [2]宋韶芳,罗雷,景钦隆,等. 广州市 2001 -2010 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 2) : 214 -216. [3]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等. 广东省 2005 -2010 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 19) : 3477 -3480. [4]梁蔚萍. 珠海市香洲区 2007 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2009,16( 4) : 1119 -1120. [5]何剑峰.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 19) : 3462 -3464. [6]罗雷,郑学礼,王玉林,等. 广州市 2009 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分析[J]. 热带医学杂志,2010. 10( 11) : 1322 -132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yfywsx/2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