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03:46 所属分类:预防与卫生学 浏览量: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因其传播快、发病率高,对人类危害很大,是全球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
登革热是一种病毒性蚊媒传染病,因其传播快、发病率高,对人类危害很大,是全球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全世界人口40%以上人群面临罹患登革热的危险,世卫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全球登革热疫情日益严峻,近年来我国国境口岸时有检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要求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制措施,加强登革热检疫防控,防止疫情传入传播。但由于我国南部自然地理条件适合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的孳生,加之与周边疫情国家有商贸交通人员往来,潜伏期的登革热病例输入后引起流行的风险无法排除。为此,笔者对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的风险作了相关调查分析。
1 登革热传入的可能性
1. 1 国内外分布情况
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台湾) 、西太平洋( 关岛、库克群岛、斐济、新喀里多尼亚、基里巴斯) 和拉丁美洲( 阿根廷、智利、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 等地异常活跃。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员流动频繁,疾病不断向新的地方蔓延,病例数量随之上升。2010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出现了登革热地方流行。2012年葡萄牙马德拉岛发生的登革热疫情造成2000多人患病。2013年美国佛罗里达也出现了病例。登革热在我省的流行以输入性散发为主,伴有局部暴发流行的特点。我省自1999年福州市暴发登革热流行以来,每年均有输入性病例发生。
1. 2 病例及媒介输入及病原体检测情况
2007 年8 - 10月份和2008 年9 - 11月莆田市涵江区发生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3例。此后,莆田市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分别为2009年7例、2010年5例,2012年2例,2013年1 -11月15例。莆田口岸作为海运口岸,既往出入境船舶检疫查验中未截获来自登革热疫区的伊蚊,无输入性媒介病原体检测记录。但已有很多学者做过报道蚊虫能通过卵及其子代传递登革热病毒,伊蚊习性喜在积水小容器产卵,而在莆田口岸入境的来自或途径东南亚的船舶上发现过积水容器,因此存在输入性的伊蚊幼虫经锐化传播登革热的可能性。2009年2月2日,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曾在途径巴布内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国家的入境船舶实施锚地检疫时,在一积水铁桶内发现约60只蚊幼虫,采样送检经锐化鉴定为埃及伊蚊。
1. 3 入境交通工具来源地及沿途港疫情发生情况
莆田口岸是1995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一类二级海港口岸,下辖秀屿港区、东吴港区和三江口港区,主要业务为秀屿港的 LNG、原木、转基因大豆、玉米、煤炭和少量的海运进境集装箱,其中 LNG 和煤炭的贸易国多来自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转基因大豆有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巴西等国家; 上述国家均为登革热流行区。
1. 4 口岸媒介本底情况
2012 - 2013 年在莆田市涵江区登革热监测结果: 2012年入户调查502户,1973人,发现积水容器897个,其中阳性容器148个; 采用人工小时法全年90人·小时使用电动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500只,成蚊总密度5. 56只/人工小时。2013年入户调查500户,1930人,发现积水容器963 个,其中阳性容器180 个;全年90人·小时使用电动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380只,成蚊总密度4. 22只/人工小时。伊蚊幼虫监测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表1】 2012 - 2013年在莆田口岸秀屿港区登革热监测结果: 2012年采用人诱法全年108人·小时使用电动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184只,成蚊总密度1. 76只/人工小时; 布设240个有效人工诱器,发现阳性容器49个,诱器指数0. 20。2013年采用人工小时法全年108人·小时使用电动捕蚊器捕获白纹伊蚊239只,成蚊总密度2. 21只/人工小时; 布设240个有效人工诱器,发现阳性容器54个,诱器指数0. 23。
根据 SN/T1415《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控制标准》判定标准: 1、登革热不安全区: 凡布雷图指数在5 - 50之间的地区,如果还有传播登革热亚蚊属和其他野生媒介,这种蚊密度足以引发登革热爆发。2、人工诱蚊法: 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国境口岸叮咬率小于2只。2012年、2013年莆田市涵江区布雷图指数均超过安全系数,是登革热不安全地区。2013年莆田口岸秀屿港区伊蚊成蚊密度超过口岸医学媒介控制标准,一旦登革热病例输入,存在爆发流行登革热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1. 5 自然疫源地
登革热自然疫源地类型: ①丛林型循环,主要是通过栖息于树冠的伊蚊与非人灵长类之间传播、保存病毒,此为登革病毒自然疫源性的原始循环,并可将病毒扩散到乡村和城市地区。云南省的白纹伊蚊具有野栖的特点,曾从该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并从野生动物中查到登革抗体,提示云南可能存在有丛林型疫源地。传播模式为: 猴一蚊一猴循环。② 乡村型和城市型循环,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苏省,该病的传播模式为人一蚊一人循环。对于输入性病例疫源地来源问题的确证工作目前只有广东省在开展,广东 DEVN 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进化分析显示,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的登革热来源于不同的传染源. 可追溯到国外进化来源。
1. 6 地理人文因素
莆田口岸地处福建省中部沿海,北纬24°59' ~25°46'、东经118°27' ~ 119°56',属典型的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季雨水充足,气候适宜伊蚊的生长繁殖,每年的5 -10月为伊蚊活动高峰期。莆田市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条件普遍较差,加上居民生活习惯( 种花养花等) ,更有利于蚊虫孳生; 其涵江区是福建省着名的侨乡之一,小商品贸易发达,常年有数百商人往返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经营小商品批发,境外感染携带病毒入境的可能性极大。有学者相关研究报道广州、福州和宁波疫情与天气因素的交叉相关分析显示,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间都与登革热的暴发呈正相关,其影响一般延迟3 ~10周。
1. 7 传播途径
媒介伊蚊是登革热传播的必备条件,缺少伊蚊的地方,即使有传染源的传入,也不会造成登革热的传播。能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伊蚊有13种,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在东南亚和我国海南省以埃及伊蚊为主; 在太平洋岛屿和我国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则以白纹伊蚊为主。传播方式为经媒介伊蚊叮咬吸血时将登革热病毒传染给人或动物。雌性伊蚊习惯于白天叮咬吸血。
伊蚊吸入带登革病毒的血液后病毒在其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吸血后10天伊蚊即有传播能力传染期可长达174天。目前登革热尚无直接人传人的报道。
1. 8 易感人群
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初次感染都较敏感。
初次暴发时可使大量人群发病,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只能维持2个月至1年。莆田口岸当地群众对登革热缺乏预防常识和免疫力,健康人群的抗体阳性率偏低,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易感人群血清抗体监测结果显示: 2012年共检测202份血清,其中1例阳性,阳性率0. 05%. 经调查,该名抗体阳性者为女性,40岁,现在东南亚经商,其丈夫亦在外经商。2013年共检测203份血清,未检出阳性血清,阳性率0%。
1. 9 预防措施
登革病毒疫苗的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2012年9月11日,法国疫苗生产商赛诺菲—巴斯德公司研发的“CYD - TDV”活性减毒登革热疫苗通过二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对3种登革热病毒株都有预防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登革热疫苗。报告还说,该公司正在对10个亚洲和拉美国家的3. 1万名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大规模的三期临床试验。新加坡和中国科学家也在合作开发对抗登革热的新疫苗。上述登革病毒新型疫苗尚处在不同研究阶段,至今无安全有效的疫苗被批准使用。
2 登革热危害严重程度
2. 1 疾病的传染性及危害性
登革热传播途径已相当明确,通过发动群众开展以灭蚊为主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垃圾积水、翻盆倒罐、铲除杂草等消除蚊媒孳生地控制媒介;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防病能力,可有效控制防止登革热流行。登革热病死率0. 016% ~ 0. 13%,严重且致命的登革出血热( DHF) 或登革休克综合症,其病死率可达12% 至44%,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对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没有特异治疗办法,但及早发现和适宜的医护可将死亡率降到1%以下。
2. 2 国际关注情况
登革热是国际特别关注的疾病之一。2010年10月25日,世卫组织通报巴基斯坦发现了1500多例经实验室确认的登革热病例,包括15例死亡。世卫组织通过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动员重症登革热临床管理和卫生保健设施中感染控制方面的专家,协助该国筹集资源,加强疾病监测,开展实验室诊断及培训卫生保健提供者。
2. 3 社会经济影响
登革热病例散发,人们往往不重视,当爆发流行尤其是出现登革热死亡病例时,就会造成人群的恐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商贸活动。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一旦发生登革热的疫情,将难免引起民众关注,其他无疫情国家或地区就会针对来自疫区的人员及货物加强监测,势必造成货物流转时间的拖延,人员商贸出行计划改变或推迟。因此登革热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存在一定影响。
3 流行风险评估
依据《口岸及出入境交通工具医学媒介生物监测风险评估技术方案》对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风险进行评估,具体评估情况如下表二、三、四。
根据媒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水平分级表,影响因素总加权评分占最大分值的百分比40% ~ 60%,可能性水平为 C 级,即可能。
根据媒传疾病的危害水平分级表,影响因素总评分占总分的百分比40% ~60%,危害水平为2级,即较小。将已知的媒传疾病( 登革热) 发生的可能性 C级,危害性2级代入上表,综合评估可得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风险等级结果为 M,即中等危险度风险。
4 防控措施
针对莆田口岸登革热流行存在中等危险度的情况,莆田检验检疫局目前已采取五项措施强化口岸防控工作,防止登革热疫情的输入与流行。①加强对来自登革热流行国家和地区交通工具与人员的医学巡查及传染病监测,对现场发现有发热、头痛以及面、颈、胸部潮红( “三红征”) 等症状或体征的可疑病例,现场及时采集样本实施登革热快速检测及实验室病原学检测。②加强来自登革热流行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行李、邮包的入境卫生检疫查验,对发现有蚊虫或幼虫的,及时采样送实验室进行蚊媒携带病原体检测,并进行严格的灭蚊处理。③加强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疫情联络,及时相互通报登革热疫情,强化口岸卫生监督与蚊媒控制力度。全面开展口岸伊蚊监测,对相关指数超过预警值的,联合口岸单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蚊蚴孳生场所,防止蚊媒在口岸孳生和传播。④落实好口岸各项联防联控措施,在与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建立疫情通报机制的基础上,与当地医院建立病人通报、移送和诊治机制,确保口岸登革热疑似病人的移送与疫情信息通报工作畅通。⑤密切关注境外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疫情信息,组织开展口岸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病知识宣传与健康咨询,重点强化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出入境人员的防病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建欢,周婷. 登革热传人防城港口岸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检疫对策,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8,31( 5) : 305 -307. [2]康素萍,黄素兰,林新武,等,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分析与口岸防控对策初探,旅行医学科学,2009,15( 3) : 23 -25. [3]毛祥华. 中国登革热的流行现状[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 5) : 385 -388. [4]何剑峰. 登革热流行趋势及防控策略,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27( 19) : 3462 - 3463. [5]翁育伟,洪荣涛,张山鹰,等. 福建省莆田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25( 4) : 330 - 33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yfywsx/2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