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51:48 所属分类:医学护理 浏览量:
终 末 期 肾 脏 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慢性肾脏病的最后一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有关,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显着增加[1-2]。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
终 末 期 肾 脏 病 (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慢性肾脏病的最后一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高、疾病负担重有关,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显着增加[1-2]。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是应用最广泛的替代疗法。
Jain Ak等[3]对全球130个国家透析患者数量分析显示,血液透析占患病的87.6%。虽然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MHD患者的生存期显着延长,但由于其是一种终生性、复杂的、昂贵的治疗方式,患者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双重折磨,加上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患者生存质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以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显着低于健康人群最为明显[4]。笔者就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研究现状做以下综述。
1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由于骨骼肌收缩导致能量消耗明显增加的各种身体活动[5],但运动或锻炼(exercise)不等同于体力活动,它是体力活动的一种,特指以促进或保持一项或多项身体功能或其他健康信念为目的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身体重复性活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中,体力活动缺乏位居第四[6]。MHD患者由于疾病的进展,心血管系统改变、贫血、骨骼肌肉无力等,明显导致患者体力活动水平下降[7]。
2 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研究现状
2.1国外对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研究Jo-hansen等[8]使用计数器和7d体力活动回顾量表,调查34例MHD患者7d的体力活动,结果显示,患者的活动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久坐人群,30岁和70岁的男性患者比健康久坐人群的体力活动水平分别低15%和57%,此后又对54例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随访,结果表明,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呈进行性下降[9]。在对1 554名患者两年半的随访中发现,57.3%患者属于低体力活动患者,体力活动能力与死亡率之间呈线性关系,较低的人类活动概况量表(HAP)得分与较高的死亡率有关,风险比为1.3,最低活动水平患者比中等以上患者死亡风险增加3.5倍[10]。Painter等[11]对接受肾脏替代疗法的1 323例患者进行了调查,问卷涉及患者运动的频率、时间和强度,57%的受访者称参与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然而,只有13.2%的人达到推荐水平的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2.2国内对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的研究 董钊扬等[12]使用HAP量表、正常步速测定对155例MHD患者进行历时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病人的体力活动能力总体水平较低,并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腿部使用强度维度包括的50项体力活动项目中,一年内失去了近5种能力,提示医务人员有必要对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有效的体力活动指导,维持和提高MHD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冷成香[13]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和简明健康状况量表,对122例MHD患者进行调查,43例(35.2%)体力活动不足;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5个维度评分及生理健康总分、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张海林等[14]采用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对77例中青年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及生活质量状况进行测评,结果显示,超过40%的患者的体力活动处于低水平,高水平体力活动患者不足20%。
MHD患者体力活动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并呈下降趋势,体力活动水平是MHD患者死亡率的预测因素之一,长久静坐者比经常活动者在透析1年后死亡危险增加62%[15],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低[16],增强体力活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率[17]。提示医护人员要采取措施增加MHD患者活动量,提高患者的体力活动水平。
3运动锻炼在MHD患者中的研究现状
研究[18-19]表明,规律的运动锻炼可提高活动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心肺适应能力、控制血压;调节糖、脂、钙磷代谢,降低胆固醇、炎症生物标志物,增强免疫力;增强肌肉力量和增加能量摄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疲倦,减轻抑郁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提高透析充分性、改善透析患者的工作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已被较多研究者引入到对MHD患者的治疗研究中。
3.1国外对MHD患者运动效果的研究现状
Tentori等[17]对12个国家的20 920例透析患者的体力活动频率与透析结局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每周至少参与1次体力活动的患者死亡风险较低。
Afshar等[19]对28例有睡眠障碍的男性MHD患者实施每周3次每次10~30min,一共8周的脚踏车运动,患者血清中瘦素和C-活性蛋白质水平显着下降,睡眠质量改善。
Cupisti S等[20]对透35例MHD患者10个月的透析过程中进行康复运动项目的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最大耗量增加、运动时间增加、抑郁指数下降、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指数显着改善。
Cupisti等[7]对透析患者进行了以太极为基础的家庭锻炼的研究,患者根据录像进行30min的低强度的运动,每周3~7次,3个月后患者的6min步行实验、肾脏疾病生活质量简明量表幸福感得分、疼痛、肾脏疾病负担等方面有显着改善。
3.2国内对MHD患者运动效果的研究现状
马璐璐等[21]对20例MHD患者在透析前进行规范脚踏机锻炼6个月,患者透析耐受性改善,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发生次数、需要临床处理次数、需提前结束透析次数较运动前明显减少,透析间歇期血压提高幅 度 不 再 明 显。黄 燕 林 等[18]对120例MHD患者进行每周3次持续12周的包括透析前的能力训练、透析开始后2h内的踏车运动、透析间期的30min运动训练,干预后患者尿素下降率、尿素清除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提示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可提高透析充分性和透析效果。向晶等[21]通过对68例MHD患者进行3个月,每周2~3次,每次30~40min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个体化的运动疗法之后,夜间觉醒次数、晨起疲乏感均减少优于对照组。
因此,美国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KDOQI指南推荐患者就诊时进行物理治疗及心脏康复训练,要求肾脏科医生及透析医务人员要对MHD患者的生理机能及体能活动每6个月评定1次并给出评定结果[22]。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肾脏病生存质量指导工作组在临床实践指南中也指出:“透析医护人员应指导和鼓励透析患者进行体力活动”。学者也建议应根据患者的特点、需求制定最优的计划方案,将运动锻炼包含在透析患者的护理常规计划中[23]。
4小结
MHD患者由于疾病的进展体力活动处于较低水平,通过运动锻炼增加患者的体力活动可以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降低死亡风险。因此,有必要将运动锻炼应用于MHD患者的日常体力活动训练中。
目前体力活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未成为常规的护理计划,患者所进行的体力活动大多在研究者短暂的研究期间,针对目前医疗资源条件的限制,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要采取措施增强MHD患者体力活动的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Griva K,Jayasena D,Davenport A,et al.Illness and treat-ment cognitions a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end stagerenal disease[J].British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4(1):17-34.
[2]Griva K,Stygall J,Hankins M,et al.Cognitive impairmentand 7-year mortality in dialysis 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of Kidney Diseases,2010,56(4):693-703.
[3]Jain AK,Blake P,Cordy P,et al.Global trends in rates ofperitoneal dialy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Nephrology,2012,23(3):533-544.
[4]Avesani CM,Trolonge S,Deléaval P,et al.Physical activityand energy expenditure in haemodialysis patients:an interna-tional survey[J].Nephrology Dialysis Transplantation,2012,27(6):2430-2434.
[5]Painter P.Physical functioning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update 2005[J].Hemodial Int,2005,9:218-235.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0:9-10.
[7]Cupisti A,D'alessandro C,Bottai A,et al.Physical activityand exercise training:a relevant aspect of the dialysis patient'scare[J].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2013,8(1):31-3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yxhl/2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