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将伤寒论融入八纲辨证课堂的尝试

时间:2015-12-20 16:56:20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基础课程,也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中医诊断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临证水平的高低。以八纲辨证为例,这一章节是中医辨证的总纲,也是学生初学中医辨证的起点,学好八纲辨证,对学生中医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中医基础课程,也是衔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中医诊断课程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临证水平的高低。以八纲辨证为例,这一章节是中医辨证的总纲,也是学生初学中医辨证的起点,学好八纲辨证,对学生中医辨证思维的树立,对后续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乃至对其之后走向临床的医疗实践,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八纲辨证教学特点    传统的中医诊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系统讲授,课程设计以讲授理论为主,侧重于理论分析和学术观点的介绍,缺乏与临床的关联,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比如八纲辨证这一章节,理论高度抽象,不易理解,尤其是八纲间的证候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相兼、错杂、真假、转化等问题。如果仅仅进行纯理论的探讨,对于初次接触辨证的学生来说,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中医辨证思维的培养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对后续章节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也会形成不利影响。

  为了加强学生的辨证思维的培养,学以致用,笔者在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将《伤寒论》的部分内容引入教学环节,收到良好效果。

  2 八纲辨证与伤寒论的渊源    《伤寒论》中虽没有直接出现“八纲”之名,但八纲辨证的具体运用却处处体现于其中。《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虽是以六经来概括病证,但从具体内容来分析,则处处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分辨疾病的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为原则。因此六经辨证的内容,实际上可以看作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具体运用。

  同时,通过对历代各家的研究可以发现,八纲辨证的形成与《伤寒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宋代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把伤寒论中的各个证型归纳为表证歌、里证歌、表里虚实歌等; 明代陶节庵在《伤寒全生集》中强调: “夫伤寒三百九十七法,无出于表里虚实阴阳冷热八者而已。”[1]

  直到近代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式提出了“八纲”的名称: “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由此可以看出,八纲辨证是在历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逐步被提出而得以确立的。

  笔者全面统计了《伤寒论》文中明确提到虚、实、寒、热、表、里、内、外、阴、阳、有余、不足等八纲具体名称的条文达 116 条之多,几占全文的三分之一。《金匮要略》亦有 105 条[2].《伤寒论》蕴涵有丰富的八纲辨证的思维方法,是张仲景临床辨证思维的体现,也是《伤寒论》的精华之所在,让学生初学辨证时就接触《伤寒论》的这部分内容,势必有助于其对八纲辨证的理解,有助于其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养成。

  3 将伤寒论融入八纲辨证课堂    以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同病为例,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又与寒热、虚实互见,可表现为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往单纯从理论上给学生分析这些关系往往失之抽象,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而《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有极为精彩的阐述。《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是言患者既有太阳表证,又有它经或本经之内脏病变者,属两感、并病范畴,概述有表寒里热、表里俱热、表寒里饮、表病里实、表实里虚、表虚里实之证,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双解等治疗原则,至今对临床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如教材中讲到表里俱实证,可以与《伤寒论》第 40 条相结合: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3]

  本条讲述患者因外感寒邪,体表被寒气束缚,出现了表证的特征,同时内有水饮之邪停于心下,故而又出现了饮邪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等一系列里证的表现。此处在外之寒邪,在内之水饮,俱属实邪,是典型的表里俱实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 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张仲景采用了解表与化饮配合,表里双解的治疗原则。又比如表实里虚证,可以与《伤寒论》第 93 条相结合: “伤寒,医下之,续得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3]

  本条讲述了患者最初是表证,但是误用了下法,致脾胃受损,因之下利清谷不止,但表证依然存在,是典型的表实里虚证。对于这种表里虚实错杂的证候,虽然有表证,但里虚寒证更为急切,张仲景提出应先治里证,正气恢复,方可解表: “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若后来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是里和而表未解,这时应: “急当救表,救表宜桂枝汤。”通过这一条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表里同病是如何形成的,还学习到了相关的治则治法,张仲景这种根据患者表里虚实、轻重缓急的而灵活论治的思路无疑对学生会有很好的启发,恰恰可以弥补课本之不足。

  通过《伤寒论》的引入,让学生们将抽象的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促进其对中医辨证思维的理解,而且对其相应的治则治法,也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式和临床经验融入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的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八纲辨证的深入理解,对中医辨证思维在临床上如何运用有了较为形象而具体的认知,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融,必将为以后《伤寒论》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陶节庵。 伤寒全生集[M]. 郑州: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2  [2] 胡欣。 八纲辨证源流论[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7( 11) : 485.  [3] 张仲景。 伤寒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19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