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07:42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自 1981 年发现第 1 例艾滋病以来至 2013 年,全球已经有 7 000 万人感染 HIV,约 3 000 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1]。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公共卫生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医学发展的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自 1981 年发现第 1 例艾滋病以来至 2013 年,全球已经有 7 000 万人感染 HIV,约 3 000 万人因艾滋病而死亡[1]。艾滋病的防控工作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公共卫生任务,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医学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共同抗击艾滋病是人类在对抗艾滋病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人类在与疾病不断斗争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传统医学 ( 以 “中医学” 为典型代表) 与现代医学( 西医学) 两种医学理论体系。为了能够战胜艾滋病,两种医学体系均在努力地从事关于艾滋病的病因、治疗、预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 -4]。
本文描述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了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政策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政策的具体建议,以推动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1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截至 2013 - 09 - 30,全国共报告现存活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3. 4 万例,2013 年1—9 月新发 HIV 感染者约 7. 0 万例[5]。自 1985 年中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先后经历了散发期 ( 1985—1988 年) 和局部流行期 ( 1989—1994 年) ,从 1995 年开始进入了广泛流行期。我国每年报告的 HIV 感染数和艾滋病患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 见图 1) 。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波及范围广、疫情波及范围大[1]; 自 2001 年以来,我国艾滋病进入了发病与死亡的高峰期; 艾滋病疫情具有从高危人群到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以上特点决定了今后艾滋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
2 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进展,艾滋病疫情快速传播的势头有所减缓,病死率有所下降,社会歧视有所减少,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 2006—2010 年) 》的总体目标。我国在艾滋病防控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 ( 1)建立健全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2) 建立健全了防治艾滋病的法规政策体系。( 3)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综合治理的预防控制体系。( 4)建立健全了艾滋病患者救治和生活保障体系。 ( 5) 建立了防治艾滋病的科研体系。
在艾滋病治疗方面,美沙酮维持治疗 ( 西药抗病毒治疗) 是目前艾滋病的主流疗法,截至 2013 年 10 月,全国共开设了 761 个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治疗海洛因成瘾者已达 40. 7 万人,参加治疗的人员中新感染艾滋病的比例较 2006 年下降了 89. 5%。目前,全国共设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构3 413个,已覆盖 31 个省 2 286 个县 ( 区市) 。截至 2013 年 9 月底,累计接受抗病毒治疗人数约 26. 0 万例,正在治疗者约 20. 9万例[5]。经费投入方面,各级财政艾滋病防治经费逐年增加,中央财政防治专项经费由 2002 年的 1. 2 亿元增加到 2012 年的 23. 9 亿元,10 年累计投入 120 多亿元[1]。
图 2 显示了从 1995—2007 年我国艾滋病防治经费总体投入情况,可以看出,2002 年之前的经费投入总体较少,2002—2004 年经费投入增加明显,2004 年之后经费的投入保持平衡[6]。
3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情况
3. 1 中医药在治疗艾滋病中的疗效 中医药是最受欢迎的补充医学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缓解HIV 感染者 / 艾滋病患者潜在的症状,能降低病毒载量,增加 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 CD+4细胞载量,且有可能在提高 HIV 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有独特的优势[7 -8]。
3. 2 防治体系与防治队伍[9]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咨询组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共同构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防治艾滋病工作组织领导与技术指导方面的组织框架。在省级层面,部分省份先后成立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最终形成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中心、省 ( 市、自治区)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导小组和专家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医疗点的三级管理体系( 见图 3) 。
自 2004 年中医药治疗试点项目启动至今,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的项目省份由 5 个扩展到 19 个,从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机构包括科研院所、传染病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大学在内的 132 家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的医疗机构,直接参与人员达 944 人,其中高级职称 264 人,中级职称 241 人,初级职称 439 人。
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组织体系与队伍结构来看,存在 3 方面问题: ( 1) 组织管理体系较为独立,缺乏中、西医 ( 综合) 之间的协调框架与机制; ( 2) 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主要在中医系统内进行,较少在综合医院内开展,同时缺乏试点机构与防艾滋病主阵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机制; ( 3) 虽然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的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总体力量薄弱,历时 10 年之久,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仍处于试点水平上。
目前,中西医行业主管部门、学术界、临床实践之间完善、健全的合作机制缺失,将导致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面中、西医 “各自为战”,主要表现为中西医部门资源共享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科学研究的合作、沟通不足以及对疗效的认可存在分歧,在临床治疗方面甚至存在中西医疗法相互排斥、对立的现象,或导致资源的浪费等。
3. 3 服务提供与防治经费情况 2004—2010 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在试点项目的经费达到 2. 20 亿[9],平均每年的财政投入为 0. 31 亿元。2004—2008 年中央财政在艾滋病防治专项的投入经费为 8. 15 亿元 〔计算方法: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专项经费 = ( 2004 年经费 + 2005年经费 + 2006 年经费 + 2007 年经费) /4 = ( 8. 10 +8. 00 + 8. 00 + 8. 45) /4 = 8. 15 亿元〕。据此计算,中医试点治疗艾滋病项目经费占中央补助地方艾滋病专项经费的 3. 8%。
在服务提供方面,“试点项目”累计治疗人数达到14 244 例,目前正接受治疗的人数为 9 561 例。粗略计算,中医药 “试点项目”治疗人数为抗病毒治疗人数的 5. 4% ( 14 244/26 万) 。可以认为,中央财政对中医药试点治疗艾滋病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但目前经费投入水平仍然偏低。
4 现有法律、法规与政策情况
通过分析、解读 《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艾滋病防治条例》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及政策,可以看出国家从宏观政策上支持、鼓励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指出: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 ( 1998—2010年) 》提出了 1998—2010 年艾滋病防治工作应达到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及工作措施等。其中,在具体措施中指出,科学研究应结合落实规划,坚持防治工作服务的方向,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重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科研中的咨询、指导作用,抓住重点和关键性技术问题,集中各学科、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组织科技协作攻关。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 2006—2010年) 国办发 [2006] 13 号》中提出了 2007、2010 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总目标、具体目标、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在行动措施中指出,国家支持开展中医治疗艾滋病的临床服务; 同时指出,要开展艾滋病临床救治研究,总结中医诊治规律,完善艾滋病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其中,在 2007 年防治目标中提出,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患者 50% 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药治疗;在 2010 年工作目标中指出,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患者 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药治疗。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 “十二五”行动计划》中提出了 “十二五”期间我国艾滋病防治的工作目标、防控措施、保障措施、督导及评估措施等。其中,在工作目标中指出,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较 2010 年增加 70%,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目标更为具体、清晰。
此计划在防控措施中指出,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探索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扩大中医药治疗的规模,提高治疗质量。在保障措施中指出,卫生、中医药部门要加强防治队伍建设和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培训,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重视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 “十二五”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队伍建设问题,这对于促进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力量的增长意义重大。
2005 - 01 - 21,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 《关于推荐 < 艾滋病诊疗指南 > 、 <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 临床技术 方 案 ( 试 行) > 的 通 知 ( 卫 医 发[2005] 19 号) 》,该通知推出了艾滋病治疗的 “中医”与 “西医”两种方案。应当说,该方案提出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具体可行的办法。
但是,现有法律、法规或政策仍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 1) 直接相关的高层面的政策法规较少,且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具体目标不清晰。国务院层面颁布的与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直接相关的政策法规较少,如《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虽然提及了中医药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具体目标界定欠清晰,缺乏较高层面的关于中医药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可操作的实施策略; 另外,作为国家艾滋病防治的主要政策,“四免一关怀”政策未对艾滋病患者中医药使用方面进行阐释。 ( 2) 从艾滋病诊疗方案来看,中医与西医方案割裂,未形成有机的整合体。从字面意思来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 试行) 》远未上升到 “指南”的高度; 事实上,《艾滋病诊疗指南》与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技术方案 ( 试行) 》在疗法上是平行、割裂的,不能做到相互融合。( 3) 缺乏促进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具体配套政策,如艾滋病治疗中药审批政策、医保政策、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等。如果说目前医学界正集全世界之力研究、改进西药抗病毒的治疗方法,那么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则是集中华民族之力研究、改进,如果使中医药疗法的进步速度能够跟得上世界的步伐,则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然而,目前仍缺乏促进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具体配套政策,如艾滋病治疗中药审批政策、医保政策、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等。
5 建议
自 2004 年开始至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 19 个省 ( 市、自治区) 开展了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累计治疗患者 14 244 例,正接受治疗者9 561 例。“中医药艾滋病试点项目” 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在体系建设、组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
虽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 19 个省 ( 市、自治区) 开展了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但是由于政策缺陷,导致中医药艾滋病防治工作缺乏完整而独立的工作体系,缺乏中医与西医抗病毒治疗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大部分中医艾滋病治疗仅局限在 “试点层面”上,并且 19 个省 ( 市、自治区) 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成果尚未在全国推广。
在艾滋病防治方面,中医与西医尚未建立完善、健全的合作机制。理论上,中医与西医在防治艾滋病方面应当 “紧密合作、协同作战”。但是,由于政策缺陷,防治框架不完善,中西医行业主管部门、学术界、临床实践之间完善、健全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临床治疗方面甚至存在中西医疗法相互排斥、对立的现象。
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使中医药在艾滋病防治中大有作为,从政策层面上讲,应做的工作包括: ( 1) 完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组织体系与架构,建立中医、西医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机制,促进中、西医合作对抗艾滋病,尽快摘掉中医药“试点”的帽子; 同时应增加经费投入。( 2) 出台更高层面 ( 国务院层面) 的与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清晰地界定中医药在艾滋病治疗中的目标,特别注意的是,“四免一关怀”政策中应增加对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相关解释。 ( 3) 在国务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的组织与领导下,加快研究,讨论形成一个包括中医药、西药在内的整合的 《艾滋病诊疗指南》并推广。 ( 4) 应完善促进中医药参与艾滋病治疗的具体配套政策,如艾滋病治疗中药审批政策、医保政策、人员培训的长效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卢洪洲,潘启超,宁镇,等. 我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应对策略[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3,8 ( 6) : 445 -448.
[2] Wang J,Liang BY,Yan SY,et al.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8946AIDS cases treat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52( 5) : 395 - 398. ( in Chinese)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128.html
上一篇:阴虚内热型痿症的中医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