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医内科调理偏头痛的成效分析

时间:2015-12-20 17:12:19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毒副作用小,较长时间的服用可有效控制复发,为患者所易接受。中医疗法中除服用中药方剂外,也有采用针灸疗法的报道,该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以来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15

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毒副作用小,较长时间的服用可有效控制复发,为患者所易接受。中医疗法中除服用中药方剂外,也有采用针灸疗法的报道,该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以来我院中医内科收治的156例偏头痛患,其中男36例,女120例;年龄在17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岁;所有患者病程4个月到25年不等,平均3年。所有患者均排除颅脑站位病变、感染性疾病、急性脑血管疾病等。所有患者均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颅内占位性病变、急性脑血管疾病等所致的头痛;诊断标准按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执行。    1.2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将本组156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气滞血瘀型:疼痛位置固定,痛如锥刺,经久不愈,舌紫质、苔薄而白,脉细数;(2)气血两虚型:头痛绵绵,过度劳累则诱发或加剧疼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3)痰浊中阻型:头痛、昏沉、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4)肾气亏虚型:头痛且空、眩晕、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耳鸣乏力,舌红,苔少,脉细弱;(5)肝阳上亢型:头痛且胀,眩晕耳鸣,心烦易怒,面红口干兼胁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以川芎天麻散为基础方,处方由川芎、天麻、僵蚕、柴胡、白芥子、蜈蚣等所组成。分型治疗:(1)气滞血瘀型:宜偏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量加重川芎的份量,另补加香附、当归各12g,甘草8g;(2)气血两虚型:宜注重补血益气、养血安神之功效,可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再补加炙黄芪、党参、何首乌、炒酸枣仁、红枣适量;(3)痰浊中阻型:方剂中应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痛的作用,可加白术、茯苓、半夏各10g,生姜3片;(4)肾气亏虚型:宜滋阴补肾、益气止痛,另加白芷、当归、枸杞、熟地、山药、山茱萸各适量,甘草8g;(5)肝阳上亢型:应平肝通络、熄风止痛,加蔓荆子、钩藤(后下)、生石决明(先煎)、地龙、细辛各适量,川芎用量应酌情减少将方剂水煎,饭后温服,每日一剂,20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型归类、病情轻重以及体质强弱,对方剂中的各组酌量适度加减。    1.4 疗效标准:痊愈:中医临床症状消失、体征基本消失甚至完全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0%;好转:中医临床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症候积分≥6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有所改善,症候积分≥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症候积分<30%。    2 结果    所有156例偏头痛患者中,痊愈112例,好转25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治愈率71.8%,总有效率98.7%。    3 讨论    现代医学对于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有研究认为可能与肌体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发病机制复杂,大多认为与早期的血管痉挛和后期的血管扩张所造成[2-3]。中医大多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感风邪、忧思劳累、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久病致瘀基础上造成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阳内动、风袭脑络、瘀血阻络、痰浊阻滞所致。    偏头痛总的病理为脑失所养,不通则痛,因此在治疗上总原则当以“通”为法,分型施治。寒者则实之使通,热者则清之使通,虚者则助之使通,实者则泄之使通,驱邪以通邪阻。头为清窍,病位在上,因此治疗过程中宜使用清轻之剂,临床上多用祛风药物,如防风、蔓荆子、防风、羌活等。    然而,祛风药长期服用容易伤体内正气,因此对于气虚者需慎用;此外,祛风药性偏燥,易伤津,阴虚者慎用之;祛风药性升,如川芎等,肝阳上亢患者则应尽量少用。当偏头痛时间久而未愈,必然会进入经络产生瘀滞,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络祛风药也必不可少,取“虫蚁搜风”之意,多为虫类药材,如蜈蚣、土鳖虫、全蝎、僵蚕、地龙等。如能善加利用,常能收到较好疗效,然而全蝎、蜈蚣等属温燥之品,内有痰热的患者长期使用易耗损阴血,此时用量不宜过大,因此应谨慎使用。川芎为中医治疗头痛的圣药,血中气药,不仅可以化瘀止痛,而且可引药上行,直达病灶,故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药理研究显示川芎可扩张周围血管,加快微循环血流速度,增加微血管开放数目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因此对于偏头痛的治疗,除肝阳上亢者外均应重用川芎,一般以20~30g为佳。此外,天麻、钩藤可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肝火上扰之头痛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为所有疾病的根本,因此在止痛之后,应当对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进行调理,以固根本,防止今后疾病的再次复发。大多数患者在长期服药后,体内正气耗损,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失调,虽然此时头痛症状消失,然而患者此时体质仍处于虚弱状态,应酌情加一定量的补气调血药物,如黄芪、党参、当归,甘草等,以助正气,调理阴阳。    综上所述,对于偏头痛的临床治疗,应辨证分型,在基础方之上针对不同的症状的患者适量适度增减药物及其剂量,止痛的同时不致损伤元气,使药物治疗效果最佳化。    参考文献  [1]刘慧云,杨千卿,樊国华.川芎天麻散治疗偏头痛100例[J].医研究,2011,14(4):51-523  [2]赖宏忠,林凌峰.针灸治疗头痛临床体会[J].中国针灸,2012,S1:10  [3]刘海英,张伦忠.偏头痛中医药研究近况[J].光明中医,2010,25(3):546-548  [4]罗组明.神经病诊断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0  [5]姚憬.偏头痛中医辨证治管见[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16(6):51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