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中医药治疗的疗效

时间:2015-12-20 17:12:47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多是由于脑出血、脑栓塞等一系列脑血管意外事件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经临床急性救治后,往往容易遗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以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对中风后遗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多是由于脑出血、脑栓塞等一系列脑血管意外事件导致。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经临床急性救治后,往往容易遗留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以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医中风后遗症患者138例,均经CT检查及MRI检查确诊。其中,男65例,女73例;年龄49~70岁,平均为(56.2±3.4)岁;病程3~26月,平均为(7.9±2.5)月。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69例,两组一般资料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中医辨证 分型气虚血瘀型:起病缓慢,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气短乏力,面色苍白,感觉减退或者消失,自出汗,舌苔薄白腻或者有齿痕,舌质有瘀斑或者暗淡,脉象细弦,细缓或沉细。    肝肾阴虚型:素有头晕头痛,少寐多梦,健忘,耳鸣目眩,咽干口燥,腰酸腿软,突发单侧手足沉重,舌强言謇或者不语,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舌苔少或无,舌质偏红,脉象弦滑或者弦细而数。    风痰瘀血型:偏身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肌肤不仁,头晕目眩,口角流涎,语言不利,重则半身不遂,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象弦浮或者弦细。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并予以扩张脑血管药物、脑细胞营养药物以及其他的对症治疗措施,连续治疗30d。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中风后遗症的三个证型予以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中药方以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针灸每日1次,连续治疗30d。具体方法如下。    1.3.1 。气虚血瘀型 治以扶正祛邪、益气活血,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药用黄芪30g,丹参、太子参各15g,归尾12g,赤芍10g,红花、川芎、桃仁各8g,地龙、甘草各6g。下肢瘫软无力加用桑寄生、地黄、牛膝、杜仲、山茱萸;严重半身不遂者加用水蛭、穿山甲等;对于肢体麻木者,加用伸筋草、木瓜以及防己;语言不利者,加用郁金、石菖蒲等。同时予以针灸治疗,采用透穴接力刺法对手三里、足三里、合谷、太冲诸穴结合头针顶前斜线实施针灸疗法。    1.3.2 肝肾阴虚型 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予以大补元煎加减进行治疗,药用丹参30g,阿胶、鹿角胶、龟板胶、鸡血藤、山药各15g,山萸肉、熟地黄、枸杞子、杜仲、天冬、玄参、白芍以及当归各10g,红花5g。对于大便干结者,加用火麻仁、肉苁蓉;对于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眩晕头痛者加用石决明、钩藤、龙骨;对于失眠者,加用合欢皮、夜交藤、酸枣仁;对于肢体强痉拘急者,加用天麻、全蝎、僵蚕;同时联合针灸治疗,进针选择体针或者头针交替,主要针对太溪、足三里、阳陵泉、肾俞、合谷、复溜、内关诸穴行针刺疗法。    1.3.3 风痰瘀血型 治以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法,予以化痰通络汤加减进行治疗,药用丹参15g,天竺黄、胆南星、茯苓、白术、半夏、天麻及香附各10g,大黄5g。    对于半身不遂严重者,加用伸筋草、天仙藤、鸡血藤等;对于舌质有瘀斑或者紫暗者,加用赤芍、红花、桃仁;对于烦躁不安、舌苔黄腻等有热象者,加用山栀、黄芩等;对于头晕头痛者,可加用夏枯草和菊花。同时配合针灸治疗,以泻法对阳陵泉、太冲、内关、曲池及丰隆诸穴实施针刺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 以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临床治愈:患者的各项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患侧肢体有力,且可徒步行走,日常生活完全自理;显效:各项症状及体征大部分消失,患侧肢体的功能显著改善,并且能够扶杖行走,日常生活基本能够自理;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有所恢复。无效:各项症状、体征、患肢功能等均无明显变化。    2.2 疗效观察组69例患者中,36例临床痊愈,17例显效,10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3%(63/69);对照组22例痊愈,15例好转,12例好转,2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2%(45/69)。两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常见脑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影响其生存质量。祖国医学认为,饮食不节、积损正衰、情志所伤、气血瘀滞乃其主要病因。治疗应采用中药方剂结合针灸进行治疗,方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治疗思想,根据其中医病证表现分为气虚血瘀、肝肾阴虚以及风痰瘀血三个类型,在方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于气虚血瘀型,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治疗;对于肝肾阴虚型,应用大补元煎加减,配合头针及体针交替治疗,可疏通筋脉、活血化瘀。对于风痰瘀血型,采用化痰通络汤加减,配合针灸泻法,可化痰、理气通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痊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提示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疗效显著,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俊锋.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4):174.  [2]杨赶梅,张莉,吕春波,等.中医“三同步”法治疗中风后遗症74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12):19-20.  [3]包金.中医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4):19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