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和胃祛瘀汤加减治疗胃下垂效果研究

时间:2015-12-20 17:15:26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胃下垂是消化系统的常见

胃下垂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西医治疗往往效果欠佳。2008 年 5 月至 2012 年 6 月,我院采用和胃祛瘀汤加减治疗胃下垂,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胃肠钡餐造影: 立位时胃的位置下降,以胃小弯为标准,将胃下垂分三度,胃小弯切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 1 -5cm 为轻度,6 - lOcm 为中度,llcm 以上为重度[1]。主症为腹胀,伴恶心、上腹痛、便秘或腹泻、乏力等,将上述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评为 1、2、3 分,其中积分 1 - 5 分为轻症患者,5 - 10 分为中症,>1O 分为重症。排除合并患有慢性肠炎、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胆囊炎的患者。治疗组男 12 例、女 l8 例; 年龄 20 - 70岁,平均44. 6 岁,平均病程5. 8 年,胃肠钡餐造影胃下垂轻度患者 7 例,中度 18 例,重度 5 例,症状积分轻者 7 例,中者 16 例,重者 7 例; 对照组男 13 例、女 17 例; 年龄 19 -70 岁,平均 44. 5岁,平均病程 5. 6 年,胃肠钡餐造影胃下垂轻度患者 8 例,中度19 例,重度 3 例,症状积分轻者 8 例,中者 17 例,重者 5 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症状的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和胃祛瘀汤,方药组成: 生黄芪30g,苍术 10g,白术 10g,茯苓 15g,枳壳 20g,半夏 10g,九香虫10g,刺猬皮 10g,莪术 10g,莱菔子 10g,内金 10g,焦榔 15g;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6 ~10g,以通便为度。对照组服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药用: 黄芪 40g,当归、白术、陈皮、甘草、炒枳实各 10g,升麻、柴胡各 6g,党参 10g。2 组均用水煎服,每剂药加水约 500mL,浸泡 2 h,头煎煎煮 20 min,取药汁约 150mL;二煎加水约300mL,煎煮20 min,取药汁约100 mL。2 次药汁混匀,分 2 次早晚服。一日一剂,10d 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3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患者宜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食物,避免饮食生冷,或过饱及餐后运动。  1. 3 疗效观察: 痊愈: 腹胀、腹痛恶心等主要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回到正常位置; 显效: 主要症状明显改善,钡餐透视检查,胃下极较治疗之前上提 1cm 或以上; 有效: 主症有所好转,胃下极较治疗之前位置上提 3mm; 无效: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P < O.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 1)    连续 3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组痊愈 15 例,显效 10 例,有效 3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3. 30%; 对照组痊愈 9 例,显效8 例,有效 6 例,无效 7 例,总有效率 76. 67% 。2 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 P <0. 05) 。  3 讨论  胃下垂属祖国传统医学“胃脘痛”“胃缓”“痞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发生,多因长期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致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降失常所致。临床上多用健脾补中、升提益气法治之,补中益气汤往往就是治疗胃下垂的首选方药。  笔者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该病病机不仅为中气下陷,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气滞血瘀,饮食停滞等诸多因素均参与其中。由于中气不足而至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不同食饮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不等。然而不论何种食饮,均应在一定时间内从胃中排空,若长时间饱而不饿,当饥不饥,则说明胃中食饮没有及时排空,胃体呆滞,久之则会导致胃体下垂。胃下垂日久,其气进一步衰减,化物益加无力,更易使食饮停蓄其中,胃虚累及大肠,传导排泄失司,而气虚便秘,长此以往,则胃肠同病,进一步促使胃体呆滞、下垂加重,形成一种僵持的恶性循环。气虚气滞而气机运化不畅,营养吸收不良。脾气虚,久则影响肝气的疏泄,致内脏中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和流动,由于不能正常运化和流动,营养的代谢就不能正常,脏器得不到正常的营养,就会无力而下垂; 下垂的脏器又会进一步加重气血运行的不畅,两者相互影响,最终形成胃下垂。由此,必须调气通腑,导滞醒胃,居中调停斡旋气机,方能复其传化之功,如此则呆滞可醒,下垂可愈,倘一味升举,反而促其僵持之势更加壅滞难解,则下垂益甚。  我们遵循“胃以降为顺”、“胃以通为补”的原则,自拟和胃祛瘀汤以调节升降失常为主,兼顾气滞、血瘀、食积等多种因素,给予降气和胃、导滞醒胃之品。首先选用生芪、苍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同时配伍枳壳行气宽中,使其补而不滞,通补并行。其次根据脾胃特性,调节升降失常。脾主运宜升,胃主纳宜降,胃为水谷之海,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疗上升用黄芪,降用半夏、莱菔子,大黄少许,使上下通畅,升降并举。其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瘀化方可推陈致新,治疗上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刺猬皮: 味苦、性平,入胃与大肠经,降气定痛; 九香虫: 味咸、性温,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莪术,味苦辛、性温,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三药合用化瘀消胀、温中止痛。其四,食积不化,法当消积,治疗上遵循“胃以通为补”的原则,选用内金、焦榔,使胃气通降,食进胃强,不补自补。  综上所述,和胃祛瘀汤以调节升降失常为主,兼顾气滞、血瘀、食积等多种因素,可提高疗效,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玉富. 胃下垂 Χ 线钡餐诊断标准[J]. 中国影像学杂志,2009,36( 19) : 233—237.  [2]刘敏. 金匮肾气丸对胃下垂的影响[J]. 河南中医杂志,2010,34( 18) : 112—11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