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16:13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缺血性心脏病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头晕、心悸、多汗、心率失常、呼吸短促和脉搏细微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厥和休克现象,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笔者选择2011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应用
缺血性心脏病在心血管内科临床上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头晕、心悸、多汗、心率失常、呼吸短促和脉搏细微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厥和休克现象,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害。笔者选择2011年5月~2012年8月在我院应用中医药实施治疗的5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合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与有关规定的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将所有患者随机划分成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行中医药治疗,男31例,女19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35岁,中位年龄为57.5岁;实际病程为7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6年。而对照组患者则行西医常规治疗,男26例,女24例;最大年龄为85岁,最小年龄为39岁,中位年龄为56.7岁;实际病程为6个月~10年,平均病程为5.9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基本资料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50例观察组患者行中医药治疗,益气通脉,强心利尿,药物:太子参、黄芪、丹参、木通、车前子,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另予以20ml黄芪注射液结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每日静注一次,7d为一个疗程。50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如溶栓、吸氧、抗凝、抗休克、心电监护、抗心律失常和抗血小板聚集等,7d为一个疗程。待治疗完成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那么就要根据问题采取对症处理措施,注意患者治疗期间的活动和饮食如常。 1.3 统计学方法 100例缺血性心脏病的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采用χ2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症状减少80%以上,心电图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S-T段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变化T波变浅达25%以上或平直,心房颤动或室内阻滞有所改善,症状减轻大于50%;无效:症状减轻不到50%,心电图无变化。 2.2 疗效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8%,说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缺血性心脏病主要指的是因人体脂质代谢发生异常,使得原动脉内膜上依附着许多血液脂质,经过长时间堆积形成白色斑块,这一过程也可称之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缺血性心脏病包括猝死型、无症状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心绞痛型和心肌梗死型这五大类型,现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疾病之一。 黄芪注射液具有益气养元、健脾利湿、扶正祛邪和养心通脉之功效,适用于慢性肾炎、慢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肾病和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疗。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黄芪注射液实施治疗,可提高人体心肌收缩力,加大冠状血管血流量,对心脏可以起到改善、保护和正性肌力作用。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应用中医药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 总而言之,应用中医药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防止病情复发,良好改善预后,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总治愈率,这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建军,李小鹰.内质网应激与缺血性心脏病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3):363-364.。 [2]周慧智.麝香保心丸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2):96-97.。 [3]王彩利,段炜.丹参酮ⅡA磺酸钠辅助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72-80.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