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自拟羚羊汤加减治疗异常发汗1例

时间:2015-12-20 17:20:46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2岁。患者于3年前自觉腋窝、背部经常汗出且量多湿衣,每至冬天汗出更剧,天气越冷汗越多,并伴有头晕、耳鸣,头部及手足麻痹;遇事紧张,常心慌心悸,响声稍大则汗出,不能读书看报,睡眠极差,每晚最多只能睡3~4 h,醒来便觉疲乏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2岁。患者于3年前自觉腋窝、背部经常汗出且量多湿衣,每至冬天汗出更剧,天气越冷汗越多,并伴有头晕、耳鸣,头部及手足麻痹;遇事紧张,常心慌心悸,响声稍大则汗出,不能读书看报,睡眠极差,每晚最多只能睡3~4 h,醒来便觉疲乏不堪,腰酸腿软。经多家医院检查,确诊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曾服用多种中西药,均未奏效,故前来我院治疗。检查:形体消瘦,神情抑郁,面色不华,背部及腋窝汗出浸衣,舌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无力。

  2、 治疗方法

  2.1 初诊治疗 治疗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为主。处方:自拟羚羊汤加减,羚羊骨18 g(先煎)、熟枣仁18 g、熟地30 g、珍珠母30 g、山萸肉12 g、淮山18 g、五味子12 g、云苓18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7 d为一疗程。

  2.2 复诊 服药7剂后汗出减半,观其病势初减,再进原方7剂,兼服六味地黄丸(每天早晚各服10 g)。

  2.3 三诊 汗出再减,但仍心烦不安,入睡困难,晨起咽干舌燥。此症状为阴虚阳浮,水火不济。治宜滋阴潜阳,宁心安神。羚羊骨18 g(先煎)、丹皮15 g、熟枣仁18 g、珍珠母30 g(先煎)、云苓18 g、山萸肉12 g、龙骨30 g(先煎)、熟地18 g、麦冬15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300 mL,分2次温服。7 d为一疗程。继服六味地黄丸。

  2.4 四诊 服药7剂与六味地黄丸后汗出已愈,头及手足麻痹消失,其余各症亦解除,睡眠基本正常,饮食、二便俱调。仅觉微有头晕,心悸神疲。治疗改以滋阴养血为主,以巩固疗效。熟枣仁18 g、山萸肉12 g、五味子18 g、熟地18 g、云苓18 g、淮山18 g、女贞子18 g、首乌18 g。1剂/d,水煎2次,取汤液约150 mL,分2次温服。7 d为一疗程。服药7剂后,患者前来告知,各种症状均消,身体恢复健康。

  3、 讨论

  发汗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人体温度调节的一项重要机制。在现代医学中虽无以“汗”命名的病症,但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中均有伴随异常汗出,如疟疾、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机能亢进以及某些儿科、妇科、化学物质中毒、外伤等疾病。

  中医学对汗出的机制论述颇多,《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则是对“所以为汗”机制的高度概括。

  其认为汗为阴液,因阳气之宣发而为汗。异常汗出者,多为阳气不固、或阴虚不守、或为阳盛迫津。

  阳虚不固而汗出异常者,是指阳虚之人,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不但常自汗出,而且睡眠时卫气入于阴分,阳气更虚于表,亦可产生盗汗。无论自汗盗汗,阳虚者汗必冷,或身温如常而汗冷,或身冷汗亦冷,并见脉微、恶寒、腹痛便溏,或足冷、阳痿等症,治当补虚敛汗。

  阴虚不守而汗出异常者,是指阴不能营守于内,则孤阳不时扰动,阴虚阳扰,腠理不固,或昼为自汗,夜为盗汗,均属势所必然。故阴虚之自汗、盗汗或心火中聚而多汗,多有五心烦热、舌燥咽干、怔忡不寐、小便短黄等症。

  汗出时,多乍觉烦热,无身冷汗冷等症。以此为辨,治宜滋阴泻阳固表。

  阳津盛迫致汗出异常者,是因食滞、水湿痰饮、瘀血等有形实邪阻碍中焦某一脏腑经络,致上下或内外阴阳之升降失常,造成津液旁出或上蒸形成局部出汗。这种出汗要与自汗或盗汗等相鉴别。

  此外,还有内热熏蒸而汗出者,是由于湿热内郁,无汗、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则可上蒸于头而为头汗,治宜清热泄湿,切不可以无汗而妄用辛散之品。

  祖国医学认为,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毛窍达于体表而成。正常的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是生理性汗出。因此在临床上中医辨汗更需参合脉舌及病固综合分析。如《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自汗出,阳明病白虎汤证有大汗出,大承气汤证有日晡潮热、手足汗出,少阳病有头汗出,更有亡阴亡阳之汗出如珠如油,肝病黄汗等。又如温病之汗出有卫、气之分,内伤杂症之汗出有虚实之分等。这些不同汗出的特征及伴随症状都不同,其病性、病位、病机及疾病的预后亦各殊。如汉代华佗《中藏经》曰:“热病汗出而脉未静,往来转大者死。”“汗出不流者死。”在治疗上则要审因求治,不能盲目见汗治汗。本例患者是因阴虚不能内守而致病,阴不能守于内则孤阳不时扰动于外,阴虚阳扰,腠理不固,故汗出异常。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故肝阴不足者必见阳亢,出现头晕耳鸣之症;因阴亏无以养心,心虚而神不守舍,故惊悸怔忡、失眠;阴虚阳动则风生,故见头部、手足麻痹;紧张则汗甚,亦为肝阳易动的外候。故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合六味地黄丸滋肾养肝,虚则补其母,使水升火降则诸症息,不治而汗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