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论治原发性高血压的价值

时间:2015-12-20 17:20:57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一般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在历朝历代的中医药类著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一般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也可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在历朝历代的中医药类著作中并没有原发性高血压之名,不过根据其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眩晕、头痛、厥等范畴。

  纵观历代古籍文献,最早对其论述的莫过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者,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轻扬开泄,多有动摇,无孔不入之象也;“掉”者,筋脉拘急也;“眩”者,眩晕,眼花,或眼前发黑也。总之,全句意在表达凡具有肢体动摇、头目眩晕的疾患,大多属于肝的病变。由此可见,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位在于肝,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之法,便是治肝之法。肝,在《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有“体阴而用阳”之说,分言之,体者,肝主藏血也;用者,肝主疏泄也。一体一用,交互影响着人的生理病理情况。我们兹就“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指导意义分析如下。

  1、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精血同源,也叫做“乙癸同源”、“肝肾同源”,因此原发性高血压多表现为肝藏血不足、肝肾不足。肝藏血,血具有濡养的作用,肝血不足,血不能上奉清窍,故隋·巢元方认为“血气亏虚,风邪入脑”而产生眩晕。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正如《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明·张介宾也提出以“虚”立论,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和“上虚则眩”两个观点,并进一步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不过十中一二耳”(《景岳全书》)。

  《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亦云:“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不过,除外肝藏血不足、肝肾不足,临床中也有肝阳、肝气不足,不容忽视。清·王旭高在肝寒、肝虚等证治中,亦有温肝、补肝、补肝气、补肝阳之法。《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亦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刘志明教授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的启发下,也认为眩晕属肝阳虚馁者,应温阳暖肝、降逆和胃,方选吴茱萸汤加焦三仙、陈皮等,且对于胃寒较甚者生姜用量须大至20~30g。

  2、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因此,不论疏泄不及还是太过,都会引起气机不利,从而产生气滞、血瘀、水停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2.1气滞升降出入是气运行的基本形式,气机失调,便可引起气滞、气逆、气陷等。气滞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气逆者,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阳化火,故金·刘完素主张以“风火”立论,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此外,肝气主升,肝气不足,升而不得,便是气陷,即李东垣所谓的中气不足、张锡纯所谓的宗气不是也。肝升肺降,肝气过旺,升之太过,肺气不降,升降失调,气血失和,都可引起眩晕、头痛等症。

  2.2血瘀宋·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首倡:“瘀滞不行,皆能眩晕。”明·汪机亦云:“瘀血停蓄,冲上逆,亦作眩晕。”清·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中也有:“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不省人事。”不过对瘀血论述最多、最精辟的是清·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花大量篇幅来论述对血瘀证的辨治,立论重视气血,强调气虚血瘀,详审无形血瘀证,拓宽辨证思路,并结合临床实践创立了数个逐瘀之方,其中通窍活血汤便是治疗血瘀眩晕的要方,至今在临床治疗中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2.3水停水液运行不利,便可以产生水湿痰饮。早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就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元·朱丹溪也主张“无痰不作眩”及“治痰为先”,认为眩晕“属痰者居多,盖无痰不能作眩也。

  虽有内风者,亦必有痰”。还有元·张从正在《儒门事亲·头风眩》中曰:“夫妇人头风眩运,登车乘船,亦眩运眼涩皆胸中有宿痰之使然也,可用瓜蒂散吐之。”现代名医孔伯华先生也认为眩晕多由恣食肥甘厚味,或郁怒过劳,饮食不节,致伤脾胃,中气反虚,脾为湿困,聚湿成痰,蒙蔽清窍而发。

  3、交互影响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面对的患者往往复杂多变,不可能是单一的病因,只不过是有所偏重而已。宋·李东垣从虚痰论治眩晕,认为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而见眩晕。其在《兰室秘藏·头痛》中说“恶心呕吐,不食,痰唾稠粘,眼黑头旋,目不能开,如在风云中”,即为脾胃气虚、浊痰上逆之眩晕,在治疗方药上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路志正教授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水谷精微无以化纳,升降之机紊乱,清阳之气不能上升,致气血生成不足而致眩晕,且致病因素中无论是“外感六淫”或“内生五邪”,兼挟湿邪伤人的最多。宋·孙允贤认为,体虚,尤以肝肾虚损,加之内、外、不内外三因所伤,是眩晕发病的综合病因。其在《医方大成》中云:“虽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上攻而致眩晕,然体虚之人,或外为风寒暑湿之气所干,内为七情之气所结,郁而生涎,皆能令人一时眩晕,上盛下虚,金疮吐衄,便利去血过多,及妇人崩伤,皆能眩晕。”田俊等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础是肝肾失调,病机关键是痰瘀阻络,治疗的基本法则是调整肝肾、活血化痰。汪正明等不圉于原发性高血压的肝阳上亢型、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痰浊中阻型等辨证分型,并在此基础上又分为血虚精亏、虚阳浮越,上下分治;失血脾虚、脑窍失荣,健脾升清;湿浊中阻、清窍被蒙,芳化湿浊;肝阴不足、虚阳亢扰,滋阴疏肝。陈宝贵教授认为,治肝、补虚与治痰是眩晕的治疗大法,痰湿中阻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阳上亢者治宜平肝潜阳,湿阻中焦者治宜淡渗利湿,脾肾两虚者治宜益肾健脾,风寒客络者治宜祛风散寒通络。

  4、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由此带来的生活、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违背了肝“喜调达而恶抑郁”之性,且人类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起居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如嗜食肥甘厚味、起居无常、肆意妄为、多坐少动等,无不影响着气血的运行,这些又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肝主疏泄、主藏血的功能,所以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中医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过就目前的形势,仍存在着很多问题:①忽视辨证。“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精髓之一,但是在临证中往往容易忽视。②忽视虚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临证时先分虚实,要务也。③忽视痰瘀。虽然“无痰不作眩”提得比较多,但是也不要忽视血瘀的重要性,痰瘀互结,缠绵难愈,临床要注意祛痰化浊、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④注意鉴别。临床中的有些病证虽然能见到眩晕、头痛等表现,但不一定是原发性高血压,要时时留心,注意鉴别。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1-255.  [2]刘如秀,周小明,展慧慧,等.刘志明从肝肾论治眩晕八法[J].江苏中医药,2009,41(2):18-19.  [3]赵波.加味通窍活血汤治疗反复发作性眩晕62例[J].陕西中医,2007,28(6):674.  [4]杨利侠,朱西杰.北京名医孔伯华先生运用桑寄生特色探析[J].四川中医,2004,22(8):1-2.  [5]王秋风,路洁,边永君.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眩晕经验[J].中医药学刊,2005,23(12):2142-2143.  [6]田俊,邬渊敏,谈宏强,等.从肝肾失调、痰瘀阻络辨治高血压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7):105.  [7]汪正明,王业龙.不惑方书治眩晕[J].光明中医,2009,24(8):1567-1568.  [8]陈慧娲.陈宝贵治疗眩晕的经验[J].河北中医,2010,32(10):145-144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