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花类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5-12-20 17:22:20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 《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 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626。脾胃属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病患者常有气机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正如 《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 “故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 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626。脾胃属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病患者常有气机升降失常、脾胃升清降浊不利的问题,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1]47。因此,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使脾胃升降有权,是脾胃病治疗的关键一法; 而花类药在调理脾胃气机方面不仅疗效显着,而且药性平和,是为治疗此证的良药,兹述如下。

  1 花类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的理论依据

  脾主升,以运为健,喜燥恶湿; 胃主降,以通为补,喜湿恶燥,二者一喜甘温刚燥,一喜甘凉濡润,用药调治,需注重升降、寒热、润燥兼顾平衡[2]。《灵枢·营卫生会》所概括的 “中焦如沤”和 《温病条辨》提出的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治疗原则,都是以脾胃是 “升降之枢”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治中焦如衡的关键之法就在于气的平衡,即使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维持平衡,如此气机才能畅达、升降才能有序,而寒热、润燥才能相应地发挥作用,达到平衡的状态。关于脾胃气机升降有序需要指出的是肝与肺的作用,首先是肝主疏泄,是调节脾胃升降功能的枢纽,肝气不疏是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其次是肺的作用,肺主肃降,《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1]798,故认为肃降肺气有利于胃气的通降,恢复脾胃升降有权。

  脾胃属娇脏,不耐苦寒、辛热,脾胃病患者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兼挟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改变,而对此类患者使用清热祛湿、理气解郁、活血化瘀等中药时可能产生苦寒败胃、燥湿伤阴、动血破血等副作用。而花类药药效平和,多为轻灵活泼、药性流通之品,对于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甚是恰当。如 《本草便读》认为, “凡花皆散”,为疏肝解郁的佳品; 《本草正义》则对玫瑰花做了详尽的描述,认为其 “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脾,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断推气分药之中最有捷效而最为驯良者,芳香诸品,殆无其匹”[3]。正是因为花类药气味芬芳、药性流通,故在治疗脾胃病尤其是调节气机升降方面成为佳品。

  2 花类药在调节脾胃气机升降中的具体应用

  花类药调节脾胃气机升降的作用可分为四法,即升清降浊、化湿和胃、疏肝行气、清解郁热。

  2. 1 升清降浊

  脾胃气机升降有序首先即是要脾的升清、胃的降浊平衡,具有此法的药物主要有葛花和旋覆花。

  葛花, 《滇南本草》曰: “治头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4]; 《本草纲目》曰: “治肠风下血”。李杲亦在葛花解酲汤中提到, “外解肌肉,内清阳明,令上下内外,分消其患,使胃中秽为芳变,浊为清化,泰然和矣”。故葛花不仅有解酒毒之功,更具醒脾和胃之效,升发脾之清阳,清化胃之秽浊。旋覆花, 《本经逢原》曰: “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5]; 《本草新编》曰: “去心满、噫气、痞坚,消胸结痰涎”[6]。正是旋覆花降气以除胸膈痞满,降逆止呕以消噫气呕吐,故历代医家用之颇多,如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之旋覆代赭汤,且旋覆花兼有降肺气的作用,而肺气的肃降亦有利于胃气的通降,正所谓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葛花、旋覆花可合用于脾胃病治疗方中,以其二者升清降浊之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恢复 “中焦如沤”之性。

  2. 2 化湿和胃

  由于湿邪易阻遏气机,且重浊黏滞,脾胃最易被湿所困,导致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在上表现为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在下表现为大便溏泻、下痢脓血。而花类药气味芳香,具有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等功效,其中的代表药物为白扁豆花和厚朴花。白扁豆花, 《本草便读》曰: “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7];《四川中药志》曰其 “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故对于夏月湿邪困脾,脾胃升降不利导致的暑湿吐泻,白扁豆花可以健脾化湿以和胃,且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厚朴花,性味苦温,善于理气宽中、芳香化湿,功似厚朴而力缓,治疗脾胃湿阻气滞、气机升降不利导致的胸腹胀满疼痛疗效显着。

  2. 3 疏肝行气

  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尤其是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的平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肝失疏泄,一则影响脾的升清,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 二则影响胃的降浊,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则为便秘。花类药中不乏有疏肝行气之品,如玫瑰花和绿萼梅,二者不仅芳香疏泄具疏肝行气之效,治疗肝胃气痛,而且有悦脾和胃之功,治疗呕恶食少。二者疏肝行气,调理脾胃气机,增强脾胃运化,且药性和而不猛,宣通滞涩而无辛温刚燥之弊,故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是脾胃虚弱者较为适合。

  2. 4 清解郁热

  中焦脾胃多气多血,不耐寒热,易为邪所侵,尤其是肝郁之后可化热化火,亦有肝郁同时兼挟火热之邪,犯脾之后导致脾胃郁热,运化失常,气机升降不利,表现为胃中灼热、口苦、虚烦不眠、抑郁不舒。此时用蒲公英、合欢花等花类药,可以达到清解郁热之效。蒲公英, 《本草衍义补遗》曰:“属土,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脾、胃二经,化热毒”[8]。故蒲公英泻胃热、清湿热,又不损脾土,兼有疏郁之效,肝郁而热者宜用也。合欢花解郁理气安神,不仅擅疗脾胃郁热蕴结导致的气机失常、升降不利所表现出的郁结胸闷之疾,而且亦治虚烦不眠、健忘多梦之症, 《四川中药志》言其 “能合心志,开胃理气,解郁,治心虚失眠”。故蒲公英、合欢花二者确系治疗脾胃郁热所致气机不能畅达、升降不能有权的良药。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48 岁,2011 年 5 月 10 日因 “上腹部不适2 年,加重1 个月”就诊。患者2 年来间断性出现上腹部不适,胀闷不舒,纳食欠香,食后自觉胀甚,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示: 慢性浅表性胃炎,予以口服莫沙必利、达喜等药物治疗。近 1 个月来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伴情绪抑郁,恶心呕吐时作,胃内嘈杂伴灼热感,大便稀溏,夜寐欠安,舌淡红,苔白腻、中间罩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为痞满; 系脾运不健,湿蕴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 治以运脾和胃,行气化湿,佐以解郁安神。处方: 法半夏 10g,陈皮 10g,茯苓 15g,厚朴花10 g,白扁豆花 10 g,绿萼梅 10 g,醋香附 6 g,蒲公英 15g,合欢花 10g,旋覆花 10g,赭石 15g,炒谷芽 20g,炒麦芽 20g。14 剂,水煎服,每日 1剂。5 月 23 日二诊: 上腹胀闷、胃内嘈杂灼热感均较前好转,无恶心呕吐,纳食增加。然仍有大便稀溏,夜寐欠安,舌淡红、苔白略腻,脉弦滑。原方去旋覆花、赭石、蒲公英、厚朴花,加炒薏苡仁15 g、山药 20 g、酸枣仁 10 g、茯神 15 g。服用 14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 本案为一痞满患者,初诊时脾失健运,湿蕴中焦,导致气机升降失常为其病机关键,予以二陈汤、白扁豆花、厚朴花健脾化湿,旋覆花、赭石降逆和胃,绿萼梅、香附、蒲公英、合欢花理气解郁安神,佐以炒谷芽、麦芽消食和胃。二诊时患者大便稀溏、夜寐欠安仍有,故加炒薏苡仁、山药补脾化湿以止泻; 加酸枣仁、茯神宁心安神以助眠,且香附与茯神合用乃治疗失眠的古方交感丹,用于此处甚为合拍。此案辨证准确,药证相符,自然效如桴鼓。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 .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范道长,刘坤 . 徐贵成运用花类药治疗脾胃病经验[J]. 中医杂志,2008,49( 5) : 405.  [3]张山雷 . 本草正义[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40.  [4]兰茂 . 滇南本草[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71.  [5]张璐 . 本经逢原[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70.  [6]陈士铎 . 本草新编[M]. 太原: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42.  [7]张秉成 . 本草便读[M]. 北京: 学苑出版社,2010: 184.  [8]李中梓 . 雷公炮制药性解[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 1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