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24:45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疮疡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1]. 四畔是描述痈疽疮疡四周的中医学名词,早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记载,书中描述:下焦发为
疮疡是一切体表外科疾病的总称,是中医外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大类病证, 包括了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有关皮肤病的内容[1]. “四畔”是描述痈疽疮疡四周的中医学名词,早在《刘涓子鬼遗方》中即有记载,书中描述:“下焦发为流注虚损之候……四畔浮肿,相并伏硬,色青黑”;“宜收毒散外贴四畔”;“治发背疮口内满难合,宜用胜金散……敷周围四畔”.“四畔理论”最早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刘明教授提出,是指通过病灶四畔的特征,来辨识不同证候、不同疾病及其善恶顺逆转归,并着眼于纠正四畔的病理变化进行治疗和施药、施术于四畔的诊疗理论[fzl.刘明教授认为四畔辨证论治在中医外科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中具有独特性,尤其在疮疡辨治中的应用,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基于文献整理疮疡四畔的外用药物规律, 简要述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的收集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数字化期刊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 2000 年 1 月~2014年12 月期间关于疮疡四畔外治用药的文献, 检索词为“疮”、“疡”、“肿疡”、“四畔”、“根盘”、“护场”、“箍围”、“贴熁 ”、“围药 ”、“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 ”、“外治”,通过模糊检索,得到相关论文文献 237 条。
1.2 研究方法
1.2.1 原始资料的记录 把符合要求的原始资料保存到计算机资料库中,逐项记录文献的题目、作者、文献来源、中医证型、方剂名、药物组成、药物名。
1.2.2 数据预处理 即进行数据再加工,包括检查数据的完整性及数据的一致性、去噪声,填补丢失的域,删除无效数据等,使之规范、准确和有序,实现数据的正确表达和合理组织,这是数据挖掘的基本条件。 原始文献对方剂、药物名称的表述有差异,同样的药物可能有不同名称,对确保数据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和全国统编第 9 版教材《中药学》[4]内容予以规范。
1.2.3 建 立数据库和录入数据 对数据进行增加 、 删除、修改,并对文献进行基础数据的统计归类,在本研究中选择 Excel 数据软件,建立数据库关系模型。 将目标文献中出现的所有药物设为二值变量,每个方剂中出现的药物赋值为 1,未出现的则赋值为 0,建立数据库基本结构。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7.0 统计软件,对方剂、药物、药类、对应疾病种类进行频数分析、R 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频数统计
2.1.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 对搜集到的 237 条文献中199 味中药进行频数分析,得出总频数为 1611 次,其中使用频数均在 5 次以上的中药,共 66 味,累计频率达 77.26%,占总药物频次的 2/3 以上,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 10 味药物,按频率递减顺序排列分别为大黄、黄柏、冰片、白芷、血竭、当归、乳香、轻粉、黄连,麻油,可见文献中的药物使用比较集中。 见表 1.
2.1.2 药类频数统计 对频数在 5 次以上的 66 味中药,总频数为 1281 次,参照全国统编第 9 版教材《中药学》内容,按照功效对其进行归类。 僵蚕、蜈蚣、壁虎虽然属于息风止痉药, 但在治疗中主要取其活血通络作用,归于活血化瘀药类。 频数在 5 次以上的药物中清热药物频数为 305 次,占总用药的 23.8%,在治疗中占主导地位。 活血化瘀药频数为 156 次, 占总用药的12.2%;攻毒杀虫止痒药为 102 次,占用药的 8.0%,是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用药物。赋形剂无具体的治疗作用。 见表 2.
2.2 从文献中得到的四畔外治药物的聚类分析
对频数在 5 次以上,祛除赋形药物,共 61 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 本研究采用 R 型系统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和相关系数测量技术(Pearson correlation)计算出变量聚类的相关系数矩阵。 然后根据相关系数的由大到小逐层聚类,每次均将相关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成一个新类,直到全部对象聚为一类为止。 通过聚类过程可以看出聚4~7 类的结果。 见表 3.
结合专业知识,分为 5 类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具体内容如下:第 1 类:白矾、黄连、生地黄;第 2 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第 3 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第 4 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第 5 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
3 讨论
3.1 外用药物频数统计分析
治疗疮疡四畔的主要外治药物,使用频数最多的前 3 味药物是大黄、黄柏、冰片。其中大黄外用可治疗痈疡肿毒,疔疮,烫火伤[5]. 《日华子本草》中记载:“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作用[6]. 外治可用于疮疡肿毒、湿疹瘙痒[7],可配大黄、滑石等研末撒敷。
冰片外治用于疮疡肿痛、溃后不敛等[8],《医林纂要》中记载:“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
3.2 外用药物药类频数统计分析
在疮疡四畔药物治疗中, 清热药的使用频率最多,占 23.8%. 与疮疡热毒、火毒的病机相符合。 清热药,是指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9]. 性味寒凉,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清热药一般具有抗菌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镇静、降血压等作用[10].
在治疗疮疡四畔的常用外用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 12,2%,仅次于清热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也与疮疡辨证中瘀血阻络的基本病机相契合。活血化瘀药,是指以消散瘀血、通利血脉、促进血行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证的药物[11]. 性味多辛、苦、温,部分动物类药味咸,主入心、肝二经。味辛能散、能行,味苦则通泄,且均入血分,故能行血活血,使血脉畅通[12].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血实者宜决之”之法。活血化瘀药可分为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疗伤、破血消症等不同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促进病理变化恢复的作用[13];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减轻炎性反应,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14];能 改善结缔组织的代谢,促进增生病变的转化吸收,使萎缩的结缔组织恢复[15];调整机体免疫,有抗菌消炎作用[16]. 现代医学研究和药理实验证明,虫类药与其他活血、利湿解毒等中药合用,具有降低血黏度、抗凝、抗炎、消肿、促进静脉回流等功效[17].
3.3 对外用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第 1 类:白矾、黄连、生地黄。 其中白矾外用能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外用主治疥癣湿疮、痈疽肿毒、水火烫伤等,有抗菌作用、收敛作用[18]. 黄连配伍生地黄可清热解毒,兼护阴液,体现了清热养阴的外用药物配伍原则。
第 2 类: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白及、天花粉、陈皮。 其中胆南星、黄柏、大黄、姜黄、天花粉、陈皮是金黄散的主要组成。 金黄散来源于明朝的 《外科正宗》,有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等病症[19],并配伍白及加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与疮疡四畔的热毒蕴结证的辨证相吻合,体现了清热、活血、散结的外用药物原则。
第 3 类:冰片、铅丹、琥珀、麝香、血竭、轻粉、樟脑、珍珠、龙骨、儿茶、栀子、红粉。 其中冰片、麝香、血竭、珍珠、龙骨、儿茶为《外科大成》中护心散的主要组成,外敷疮面可迅速止痛。 冰片、麝香、樟脑为开窍药物,走窜力强,能够增加皮肤局部对药物的吸收[20];铅丹、 轻粉、 红粉均为中医外科常用外用祛腐药物;琥珀、珍珠、龙骨外用可生肌长肉;少佐血竭、儿茶活血化瘀,栀子清热利湿。
第 4 类:乳香、当归、甘草、川芎、青黛、鳖甲、炉甘石、鸡内金、紫草。 乳香、当归、甘草、川芎为活血化瘀药物;青黛、紫草外用可清热利湿;鸡内金散结;炉甘石外用可燥湿止痒;鳖甲可固护阴液。诸药配合,活血中又清热利湿、散结。
第 5 类: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红花、苦参、肉桂、赤芍、土鳖虫、桃仁。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是五味消毒饮的主要组成,药理研究显示,其药物的浸出液和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且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21];连翘可清热解毒 、消痈散结, 是治疗疮疡的圣药; 苦参可清热燥湿止痒;桃仁、红花、赤芍、土鳖虫活血化瘀通络,少佐肉桂温补阳气。 与疮疡四畔辨证中热、瘀、湿的病因相符合。
3.4 不足
目前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疮疡的文献众多,所用剂型及药物极其丰富, 虽然有些文献中未明确提出“疮周”、“四畔”,但其所用方法、剂型及药物仍隶属于“四畔疗法”范畴,因此基于四畔疗法治疗疮疡的外用中药疗效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疮疡治疗文献报道中,四畔用药组方仍以自拟方及院内制剂较多,这使一些科研成果的继承性、推广性及市场化困难。
目前对疮周外治用药的文献综述多为小样本整理,缺乏对大样本文献的挖掘、研究,难以总结出较合理、普适的用药规律。
[参考文献]
[1] 赵 亚男 , 刘明 . 疮 疡四畔用药概述 [J]. 中 医外治杂志 ,2014,23(1):53-54.
[2] 刘明。“四畔理论”在静脉性溃疡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2-8.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 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 部。北 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24-543.
[4] 钟赣生。中药学[M].9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12-35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