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医疗法在胃肠功能紊乱中应用进展综述

时间:2015-12-20 17:29:48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指由外科手术引发的一组以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胃肠功能紊乱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率为15%~40%,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为 20%~50%,食管(贲门

  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指由外科手术引发的一组以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临床资料统计显示,胃肠功能紊乱在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率为15%~40%,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为 20%~50%,食管(贲门)癌术后为 50%[1-3].临床表现与术式的选择、患者身体状况有关,轻者可仅有嗳气,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情况。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加重患者负担,不利于预后,现代医家从中医理论出发,辨证论治,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进行初步的整理,现对中医疗法在胃肠功能紊乱中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1 基本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有关腹部手术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名医俞附对人体进行割腹治疾“: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搦脑髓,揲荒抓幕,濳浣肠胃,漱涤五脏,练精温形”.《后汉书·华佗传》中有华佗剖腹去胃肠疾秽的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但在古文献中尚未发现针对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在“痞证”“纳呆”“呕吐”“痞满”“反胃”“呃逆”“腹痛”“腹胀”“肠结”“肠痹”等疾病的记载中找到相类似的描述。其病位在胃肠,与肝、胆、脾等脏腑有关,故胃肠功能紊乱对应于传统医学的“脾胃运化失常”.中医学认为,脏腑之中,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肠腑气机宜降而不宜升,宜动而不宜静。脾胃是供养全身营养的根本,也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凛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厥论》云“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同时,对脾胃升降运动失司的表现亦有描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月真 胀。”

  祖国医学认为,手术克伐正气,导致气机失调,脾胃功能紊乱,加之患者禁食,气血生化乏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精髓在于“通”和“健”.胃得和降,脾运化得健,才能生化气血,敷布营养于全身;脾胃运化失司,脾不升胃不降,胃肠气机呆滞,运化失常则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影响患者的康复[4].这也说明强健脾胃是术后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正所谓“: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扶正必先补脾土”.笔者认为,对此类患者,在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之上,要更加注重益气扶正。

  2 治 疗

  消化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在器质性改变基础上形成的功能性疾病。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较为局限且效果不显。中医临床医师根据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药理研究,借助理疗仪器,围绕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开展了诸多临床观察及研究,个体化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优势显著。

  2.1 中药口服 中药口服(包括鼻饲)是改善术后胃肠蠕动的基本治疗方法。梁凯雯[5]采用运脾饮(苍术、枳实、厚朴、藿香各 12 g,丹参、黄芪各 15 g,陈皮 6 g)治疗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结果表明运脾饮能明显缩短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减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升高血清中胃动素含量以促进胃、十二指肠等空腔脏器的收缩,同时降低胰高血糖素水平,解除该激素对胃肠道蠕动的抑制作用,增加胃酸的分泌,促进胃、小肠运动及胆囊收缩。叶蓓[6]研究表明肠胃通(炒枳壳 10 g、赤芍 12 g、莱菔子 10 g、厚朴6 g、白术 10 g、制大黄 6 g)有行气活血通腑之效,能够有效缩短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减少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王凯波等[7]认为加味黄芪人参汤(黄芪 20 g、苍术 10 g、神曲 10 g、五味子 5 g、升麻 6 g、陈皮 10 g、白术 10 g、当归 10 g、麦冬 15 g、黄柏 8 g、炙甘草 10 g、郁金 10 g、田七 15 g、丹参 15 g)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清热养阴、调理脾胃之功,切中创伤术后脾胃运化失司的病机,对促进术后组织修复和胃肠消化、吸收起到良好效果。

  2.2 中药灌肠 直肠给药法源自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其后《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世医得效方》都有类似的记载,经后世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近代对胃肠动力学的不断完善,使得直肠给药更具高效、安全、方便、生物利用率高等特点。现代研究表明,灌肠给药的药物能直接刺激局部神经,通过局部反射环路,调节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胃肠激素的分泌,间接促进肠蠕动。同时,减少胃肠道水分的吸收,促进胃肠道内代谢废物、细菌和毒素的排出[8].还能改善胃肠道血液灌注,提高局部肠管的血浆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组织渗出,双向调节肠功能[9].历代医家多选用大承气汤类方剂灌肠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现代药理研究及实验观察表明,大承气汤类方剂通过干预消化道平滑肌电生理变化,显著促进胃肠道平滑肌蠕动,调节肠壁血液灌注,缓解肠壁渗出,并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10].血瘀症状较明显者可加用活血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等。据《别录》记载丹参“去心腹痼疾结气”,赤芍治“脏腑拥气”“邪气腹痛”.桃仁“止心腹痛”,通润大便,可行瘀消肿。丹参与大承气汤合用除上述作用外,亦能显著保护小肠粘膜,促进肠壁粘膜修复,防止菌群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11].王滨等[12]用自拟通腑冲剂直肠给药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观察发现该法能明显改善腹部手术后胃肠运动功能,排气时间明显提前,并且灌肠组疗效优于口服组。王民等[13-14]分别用番泻叶、大黄灌肠治疗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结果表明以上诸药均能促进肠蠕动、缩短排气时间。动物实验亦表明对大鼠在体、离体肠管蠕动有明显增强作用。王振文等[15]用莱菔承气汤灌肠治疗消化道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研究发现,该方具有通里攻下、活血化瘀之功效,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减少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保护胃肠粘膜并促进胃肠道蠕动,疗效确切、应用方便、安全。

  2.3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中医经典治法之一。外敷部位常选取肚脐(神阙)。解剖上,该部位有脐静脉丛,血液灌注丰富,能充分吸收药物。经络循行上,神阙穴位于任脉上,联络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统领一身之阴经,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药物经脐持续吸收,既保证了血药浓度稳定,又避免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及消化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破坏。马朝群等[16]研究表明加味暖脐散外敷肚脐具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之效,且本方中药物含有大量挥发油,易于透皮吸收而发挥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够刺激胃泌素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沈志斌[17]以吴茱萸、小茴香、葱白等研末外敷神阙,发现本方可有效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肠粘连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焦文芹等[18]以行气通便贴于术后 6 h 贴敷于患者神阙穴或脐周,结果表明行气通便贴能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康复、减少术后腹胀的发生极为有益,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2.4 针灸 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能抑制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释放,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的释放,改善手术部位周围的微循环,减轻炎性反应,提高组织修复能力。赵武等[19]研究表明针刺内关、合谷、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三阴交等穴可有效缓解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确切。邓晶晶[20]采用靳三针组穴中的“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结果表明针刺能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促进患者提前恢复流质饮食。同时,实验研究表明该法的效应机制为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排空,其效果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胃动素的含量,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改善胃肠 Cajal 间质细胞的数量、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小 结

  综上所述,由于手术本身或术后需要留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等因素,几乎所有中等以上手术患者都要经历胃肠功能恢复的过程。目前,现代医学对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尚无特异手段,多为对症处理。中医中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中医药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运用中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已逐渐得到人们重视,一些中医药疗法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目前缺少针对各促胃肠动力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对于针对性干预措施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展,关于主动干预的促胃肠动力中药有待进一步研发,下一步研究中应将其干预机制量化、具体化,指标监测及统计分析科学化、客观化,突出中医治疗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孙备,许军,周尊强,等。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36 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8):465-467.

  [2] Bar-Natan M,Larson GM,Stephens G,et al.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aftergastric surgery[J].Am J Surg,1996,172(1):24-28.

  [3] 周易冬,肖毅,赵玉沛。Whipple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诊治问题的探讨[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11):671-672.

  [4] 蔡凌旸。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 梁凯雯。运脾饮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6] 叶蓓“.肠胃通”促进胆道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7] 王凯波,卢永兵。加味黄芪人参汤治疗创伤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6,24(3):530.

  [8] 马文贵。不同灌肠法应用于胃肠术后腹胀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5):62-63.

  [9] 林鸿国,陈志强,黄学阳,等。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11):59.

  [10] 金万亮。大承气汤对腹部术后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0,6(5):326.

  [11] 郭娟,寇壬花,闫谨,等。复方丹参合剂与大承气汤合用对小肠梗阻肠黏膜屏障的协同保护作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2):180-183.

  [12] 王滨,梁小宁,周春宇,等。通腑冲剂直肠高位滴注的临床应用与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781-782.

  [13] 王民,阎世明。番泻叶浸剂灌肠在腹部手术后应用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9):540-54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