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自拟中药方湿热敷治疗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患者

时间:2015-12-20 17:34:47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中医药疗法对于改善痔术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疗效,其中外治法应用更多,尤其是外治法中的熏洗坐浴更是应用广泛,疗效较好。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熏洗药物因温度较高而易损伤伤口、熏洗坐浴难以坚持较长时间、年老体弱者使用不便等。对此,柏连松教授主张采

中医药疗法对于改善痔术后的并发症有一定疗效,其中外治法应用更多,尤其是外治法中的熏洗坐浴更是应用广泛,疗效较好。但临床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熏洗药物因温度较高而易损伤伤口、熏洗坐浴难以坚持较长时间、年老体弱者使用不便等。对此,柏连松教授主张采用湿热敷疗法。本观察选择湿热下注型混合痔( 内痔Ⅲ期) 术后患者,采用柏教授的自拟中药方湿热敷治疗,并以痔疾洗液湿热敷为对照,观察其消肿止痛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纳入标准 ①混合痔( 内痔Ⅲ期) 诊断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 2006 版) 》中的有关标准,中医辨证为湿热下注型( 参照《肛裂、直肠脱垂、肛瘘、痔的诊断标准( 试行草案) 》中的有关内容) ; ②年龄 18 ~65 岁,性别不限; ③常规混合痔内扎外剥术后; ④既往无痔手术史,肛门形态和功能无异常; 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肛瘘、肛裂、肛周脓肿、肛周湿疹、直肠息肉、肛乳头瘤等其他肛门疾病者; ②合并有慢性腹泻等胃肠道感染者; 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造血系统、消化道等严重原发疾病以及糖尿病患者; ④经期或妊娠期妇女,以及过敏体质、精神病患者;⑤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评价者。    1.2 一般资料 88 例观察对象均为 2012 年 8 月至2013 年 3 月本院柏氏肛肠科收治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44 例。治疗组中男性 20 例,女性 24 例; 年龄 21 ~ 72 岁,平均( 47.07±2.06) 岁。对照组中男性 26 例,女性 18 例; 年龄 24 ~63 岁,平均( 44.91 ± 1.91) 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自术后第 1 天开始,予自拟中药方( 黄柏 20 g、虎杖 30 g、生大黄 30 g、五倍子 20 g 等,由上海虹桥药业有限公司代煎; 规格: 150 ml/袋) 湿热敷。    患者取侧卧位,将药液浸湿毛巾,直接敷于肛门或患处,然后外用热水袋保持温度( 热敷时间随病情而定,一般维持15 min); 每日2 次,每次1 袋。疗程为14 天。    1.3.2 对照组 自术后第 1 天开始,予痔疾洗液( 忍冬藤、苦参、黄柏、五倍子、蛇床子、地瓜藤; 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Z20025696; 规格: 125 ml/瓶) 湿热敷( 方法同治疗组) ; 每日 2 次,每次 1 瓶。疗程为 14 天。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1.4.1 症状体征 分别于术后第 2 天、第 7 天、第 14天,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采用分级计分法观察术后出血、疼痛、渗液、充血情况。按无、轻、中、重度分别计为0 分、2 分、4 分、6 分。同期测量外痔水肿面积。    1.4.2 临床疗效 疗程结束后,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有关文献[4]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评价临床疗效。①痊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出血、疼痛、渗液、充血积分值减少≥95%,外痔水肿消退率100% ; ②显效: 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出血、疼痛、渗液、充血积分值减少≥70%、< 95%,外痔水肿消退率≥70% ; ③有效: 症状、体征有好转,出血、疼痛、渗液、充血积分值减少≥30%、< 70%,外痔水肿消退率 ≥30% 、< 70% ; ④ 无效: 症状、体征未见好转,出血、疼痛、渗液、充血积分值减少 < 30%,外痔水肿消退率 <30% 。外痔水肿消退率计算公式: ( 第 0 天外痔水肿面积 - 第 n 天外痔水肿面积) /第 0 天外痔水肿面积× 100% 。    1.5 统计学方法 观察数据采用 SPSS 17.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秩和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 Ridit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 ; 组 间 临 床 疗 效 比 较,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0.05)。见表 1。    2.2 出血、疼痛、渗液、充血变化情况 治疗组术后第7 天与第 2 天比较,渗液、充血分级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第 14 天与第 7 天比较,出血、疼痛、渗液、充血分级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对照组术后第 7 天与第 2 天比较,充血分级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 第 14 天与第 7 天比较,出血、疼痛、渗液、充血分级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组间比较,第 7 天、第 14 天疼痛、渗液、充血分级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2。    2.3 外痔水肿消退情况 治疗组、对照组术后第 7 天与第2 天、第14 天与第7 天、第14 天与第2 天比较,水肿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同期比较,水肿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肛门部手术后患者,金刃致经伤络损,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或因创口局部湿热未尽,热毒内蕴,经络受阻,血行瘀滞,瘀则不通,不通则痛,从而导致肛门疼痛。混合痔术后水肿由湿热下注、气血瘀阻、经络壅塞所引起,故治疗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本研究治疗组所用的自拟中药方为柏连松教授的经验方。方中君药黄柏清热燥湿,清下焦湿热,泻火解毒、退虚热; 虎杖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为臣药,助君药以加强清热利湿之效; 生大黄泻下力较强,善于荡涤肠胃积滞,有较好的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又善活血祛瘀,亦为臣药; 五倍子为佐药,酸收既防生大黄泻下太过,又能助诸药加强清热之功。上药相合,共奏清热利湿、散瘀消肿止痛之效。中医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本研究采用局部湿热敷的给药方法,可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患部,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相较于局部熏洗坐浴,湿热敷对于患者而言更为简便和舒适。而且,熏洗法有可能加重肛门局部水肿,而湿热敷则无此弊端。    本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其临床疗效及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渗液、充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本观察结果提示,自拟中药方可明显减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内痔Ⅲ期) 术后患者的肛门出血、疼痛、渗液、充血、水肿等术后症状,临床疗效优于痔疾洗液。    参考文献:  [1]柏连松.痔瘘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与经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2.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学会结直肠肛肠病专业委员会. 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 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  [3]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肛裂、直肠脱垂、肛疹、痔的诊断标准(试行草案)[J].中医杂志,2003,44(增刊) : 313-314.  [4]李艳艳,张小元. 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治疗 34 例混合痔术后水肿的疗效观察[J]. 甘肃中医,2012,29( 2) : 26-27.  [5]丰培学.肿痛消洗剂治疗混合痔术后患者 102 例[J].甘肃中医,2007,20(4):20-23.  [6]彭军良,姚向阳,沈冬晓.中药外用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15-716.  [7]柏连松.实用中医肛肠病杂志[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9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