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42:25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西医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在内的生殖器炎症及周围结缔组织与盆腔黏膜炎症;根据《中医妇科学》[1]诊断标准 ,归属在中医学的带下少腹痛、痛经、癥瘕等范畴的盆腔炎。表现为下腹疼痛、多伴腰痛、身热、带下量多、色黄脓臭秽、肛门坠胀感明显。小便黄 , 大
西医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在内的生殖器炎症及周围结缔组织与盆腔黏膜炎症;根据《中医妇科学》[1]诊断标准 ,归属在中医学的“带下”少腹痛、“痛经”、“癥瘕”等范畴的盆腔炎。表现为下腹疼痛、多伴腰痛、身热、带下量多、色黄脓臭秽、肛门坠胀感明显。小便黄 , 大便不爽 , 舌红苔腻脉滑数。一般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病灶 , 临床治疗手法多样 ,内服外治不一而足 , 为妇科顽疾 , 值得探讨与辨析。本文 38例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患者给予公英败酱汤 , 临床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2006~2014 年入院的 74 例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患者 , 随机分为治疗组 (38 例 ) 与对照组 (36 例 )。治疗组平均年龄 (32.5±5.5) 岁 , 对照组平均年龄 (31.5±5.6) 岁 , 患者病程 1 个月 ~5 年 , 治疗组平均病程 (1.7±0.6) 年 , 对照组平均病程 (1.8±0.5) 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 , 见表 1.
1. 3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盆腔炎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经临床诊断、B 超检查、血常规、血沉、分泌物涂片和培养、CT 等辅助检查和妇检 , 符合中医辨证属湿热蕴结型盆腔炎。排除宫外孕、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1. 4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青霉素 800 万 U、替硝唑 0.4 g,静脉滴注。治疗组采用公英、败酱各30 g, 薏苡仁、茯苓各20 g,丝瓜络、丹皮、赤芍、红藤、黄柏、柴胡、当归、川楝子、元胡各 9 g, 车前子 6 g, 加甘草。水煎 2 次 /d 顿服 , 亦可随症加减。均以14 d为 1 个治疗周期, 进行B 超、CT、妇检等复查 ,评定疗效。
1. 5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 盆腔检查正常 , 辅助检查正常 ;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 积液及包块明显消失 , 压痛明显减轻 , 阴道脓性分泌物明显消失 , 辅助检查指标明显降低 ;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 积液、包块减少 , 体征改善但总体疗效不甚理想 ;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 B 超无变化。总有效率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总例数 ×100%.
1. 6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 表示 ,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 采用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痊愈 35 例 , 显效 3 例;对照组痊愈 23 例 , 显效 11 例 , 有效 2 例。治疗组痊愈率92.10%(35/38) 高于对照组 63.89%(23/3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 (100%) 与对照组 (100%) 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2. 2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辅助检查改善比较 对于腰腹酸痛肛门坠胀、下腹压痛、带下量多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低热的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 3治疗后 3 个月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率为 5.3(2/38)%, 而对照组复发率为 16.7(6/3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 4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和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测定均未现异常、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讨论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病 , 病检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充血、水肿。常因身弱、七情失调、冲任受损、寒、湿、热邪聚于胞宫与气血相搏 , 营卫不和 , 累及肝、肾、脾三脏。“诸带不离乎湿”, 湿热郁结型盆腔炎 , 湿邪内停 , 伤于任带 , 使带脉不固 , 任脉失约 , 发展为湿热瘀结。以理气行滞 , 清热利湿 ,活血解毒之法 , 方用公英、败酱清热利湿解毒 , 初起瘀滞期亦或脓肿期均适 , 荡涤下焦邪热 , 量大效显。红藤、黄柏以清下焦湿热见长。薏苡仁、茯苓利湿排脓 , 健脾补中 , 标本兼治 , 为利水渗水要药。丝瓜络可使络中津液不化聚为痰 ,丹皮、赤芍凉血不留瘀 , 化瘀不妄行 , 解热镇痛凉血以散结。
当归补中有动 , 与柴胡、川楝子、元胡共理血中之瘀滞 , 调冲带之和顺理气行滞。车前子共凑利水除湿之功。临床瘀血明显者加乳香、没药 , 体弱者加黄芪、党参以养血调经 , 使冲任通盛。热病伤津者加葛根退表里热邪 , 腰膝酸痛神疲乏力者加寄生、菟丝子除湿益肾化瘀 , 内外兼修。
综上所述 ,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盆腔炎克服了抗菌素易产生耐药性、不易达到病灶的不足 , 对盆腔炎则效显[3], 有效改善病灶组织微循环 ,促离经之血及炎症的吸收 ,减轻临床症状。
参 考 文 献
[1] 马宝璋 . 中医妇科学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149,217-219.
[2] 郑筱萸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2:243-253.
[3] 戴德英 .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 . 上海 :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1995:250-25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1774.html
上一篇:现代医学对黄体功能不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