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52:37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发热作为儿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症状, 即可表现为某种疾病的临床反应,又可继发其他急性病证。小儿由于自身生理的特殊性, 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体温突变,如不及时处理,常常诱发惊厥抽搐,损伤神经系统。现代
发热作为儿科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症状, 即可表现为某种疾病的临床反应,又可继发其他急性病证。小儿由于自身生理的特殊性, 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体温突变,如不及时处理,常常诱发惊厥抽搐,损伤神经系统。现代医学用于退热的治疗主要是使用各种解热镇痛剂、抗生素及激素。由于小儿脏腑柔弱,对于疾病侵袭、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都比较低[1],大量或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容易刺激患儿胃肠道, 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导致抵抗力下降。 小儿外治主要采用手法、药品或器械施用于体表皮肤、 黏膜孔窍或经络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对于无法配合服药的婴幼儿来说,这是一种操作简便又疗效显着的方法。外治法易于掌握,疗效显着,副作用小,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为更有效地应用外治法,本文简述如下,以供临床借鉴。
1 药 浴
《内经》有云“体若燔碳者,汗而发之”,以药液之温热蒸气开其汗孔, 药液中清宣解毒之药引领邪热毒气迅速由皮毛而出[3]. 药浴选用适当的中草药煎成药汤,滤渣倒入盆内,然后以浸泡或沐浴方式浸洗全身、半身或局部(坐浴、足浴、手臂浴、面浴、目浴等)的一种外治法。此法借药液的温热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局部及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4]. 药物经皮渗透进入血管作用于靶向器官而发挥药效,可以有效避过肝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5].
秦凤华等选方麻黄 9 g,桂枝 9 g,柴胡 20 g,青蒿20 g,薄荷 20 g,连翘 20 g,荆芥 20 g,炒牛蒡子 10 g,川芎 10 g,煎液药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优于对照组之 72.09%[6]. 刘映玲等选方桂枝、艾叶、紫苏叶、荆芥、防风、鸡血藤,治疗小儿风寒外感发热,西药配合药浴治疗组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7]. 侯江红等选方柴胡、连翘、荆芥、青蒿、薄荷、川芎等,治疗小儿风热外感发热,单纯药物组起效时间为(1.91±0.25)h,解热时间为(49.69±1.34) h,药物配合药浴组起效时间为(1.81±0.28) h,解热时间为(39.72±1.28) h,均优于单纯药物组[8].
2 穴位敷贴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气散布的所在。 腧穴是经气流注之处,故腧穴敷药可刺激十二皮部经穴, 通过药粒的压力与渗透作用,激发经气,引起传导和调控作用,使中药发挥治疗相关脏腑疾病的作用[9]. 中药贴膏剂属于经皮给药,可以提供可预定的、较长的作用时间,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进而提高疗效,减少给药次数,降低了药物毒性和副反应。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问题可及时停药,有利于提高小儿用药的安全性[10].
丛方方等用吴茱萸 10 g, 栀子 10 g, 生石膏 20 g研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两侧涌泉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60 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布洛芬组[11]. 刘吉昌等用生麻黄、薄荷、细辛、冰片研粉,用温姜汁调成块状,外涂少量蜂蜜,贴敷于大椎穴及双侧风门穴,治疗感冒发热,治疗组开始出汗时间为(28.16±10.24) min,起效时间为 (37.25±8.45) min, 痊愈时间为 (3.45±1.36) d. 退热药组开始出汗时间为(35.48±11.12) min,起效时间为 (48.56±9.64) min, 痊愈时间为 (3.75±1.28) d[12]. 韩选明等将吴茱萸穴位贴敷至患儿涌泉、大椎穴位处,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13].麻向伟采用中药敷贴涌泉穴,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40 例,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14].
3 脐 疗
脐是神厥穴的所在部位,为任脉的要穴。通过脐外敷给药是儿科最常用的外治疗法,医学研究显示,脐部皮肤薄嫩,血管丰富,局部用药易透皮吸收,易充分发挥疗效。
杜粉兰取乌梅、干姜、黄连、丁香、肉桂、苍术、五倍子等分研极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敷脐部,脱敏胶布贴紧固定,每天换药 1 次,并配合推拿治疗小儿肠炎伴低热。治疗组总有效率 90.9%,益生菌组总有效率 75.8%[15].
董建华予吴茱萸、五倍子、苦参、黄连、炮姜、焦山楂等研成细末,以香醋调和敷贴于脐部,每次贴敷 8 h,每天换药 2 次,3 d 为 1 个疗程,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伴发热,药物配合脐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药物组[16]. 许倩等以柴胡与凡士林调和为糊状, 然后将糊剂直接敷于患儿脐部,固定贴固定,每天 1 次,每次 4~6 h,3~5 d 为 1疗程,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退热药组共 30 例,退热时间为(3.27±1.02) d,总住院时间为(7.14±1.69) d,退热药配合脐疗组退热时间为(2.36±0.98) d,总住院时间为(4.58±1.54) d, 后者的退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前者比较明显缩短[17].
4 针刺放血
《儒门事亲》提出放血除热是攻邪祛病最快捷的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放血,可有效改善针刺局部的血液微循环,加快外周血液流速[18].同时因局部针刺疼痛,患儿哭闹挣扎后汗出,也有利于体温的下降。陈丽芸等以耳尖放血辅助口服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小儿风热型外感发热。 药物组有效率为 78%,辅助治疗组有效率为 94.0%[19]. 海瑞奇等采用大椎穴、十宣穴或少商穴放血,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及腮腺炎等传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热。 治疗组有效率为94.2%,对照组有效率为 76.5 %[20]. 万璐采用耳尖放血配合退热药治疗小儿发热,即时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 86.7%,单纯退热药组总有效率 76.7%[21].
5 推 拿
小儿推拿是推拿学的一个分支, 它通过作用小儿特有的穴位,达到解肌散热、祛风解表、调整阴阳的目的。 推拿操作手法可增加血流量,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机体散热,导致体温下降。 也有研究表明,其退热作用可能与脑组织中 cAMP 等物质的变化有关[22].
娄冉等以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天河水、清肺经等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治疗后 5 min 体温下降≥1 ℃占 23.1%, 治疗后 4 h 体温下降≥1 ℃占61.5%, 说明推拿手法降温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均较显着[23]. 张鹤采用捏脊、按揉大椎穴、推脊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退热药组为(50.81±1.26) h,实验组为(32.35±2.32) h[24]. 郭佐等以捏脊配合药物治疗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 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单纯药物组为(50.91±1.26) h,治疗组为(32.36±2.39) h[25]. 姚开彬采用补大肠、补脾土、清小肠、顺运内八卦、按揉中脘、摩腹、分推腹阴明、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揉龟尾等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发热腹泻 90 例,总有效率为 97.7%[26].
6 中药灌肠
中药灌肠是选用适当中药材煎汤,从肛门灌入直肠的方法。 现代医学已证实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27].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首关效应,也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李进选方桂枝 10 g,柴胡 15 g,黄芩 10 g,杏仁 6 g,甘草 3 g 等煎液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灌肠组共 30例,显效率 90%,总有效率 96.7%;布洛芬组共 30 例,显效率 55.7%,总有效率 86.7%[28]. 孙亚锋等选方金银花 20 g,石膏 15 g,青蒿、板蓝根、柴胡、淡竹叶各 10 g,煎液灌肠,每日 2 次,每次 50 mL,3 d 为 1 个疗程,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治疗组总有效率 97.5%,对照组总有效率 80.0%[29]. 杨芝贵选方生石膏 12 g,柴胡 10 g,桑叶 8 g,冬瓜 8 g,金银花 6 g,菊花 6 g,连翘 6 g,杏仁 6 g,大青叶 20 g,桔梗 3 g,甘草 3 g,煎液灌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195 例, 结果痊愈率 57.44%,总有效率 95.90%[30].
7 讨论与展望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现代医学在治疗小儿发热时已摒弃各种有损身体,或容易耐受的治疗方法。中医外治法因操作简单,见效快速,副作用小,并能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和痛苦降到最低, 逐渐获得重视。 目前业内各种研究多从临床治疗效果上肯定了外治法用于退热的切实可行, 并证实不同外治法在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时存在一定的定向选择性。但由于缺乏针对其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临床没有统一的标准化操作, 外治法的退热效果存在较大差异。
辨证选方正确,治疗操作正规的医者,疗效常常较为显着,反之则疗效不佳,甚至加重病情。 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可用于小儿退热的外治法进行了分类和细化, 可见外治法退热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详尽的治疗体系。中医外治法作为一类确有疗效的绿色疗法,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各项基础实验研究,明确各种外治法的作用机理,统一标准化的临床操作,才能在医学领域获得认可,大范围地得到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汪受权。 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2.
[2] 龚志荣。 外治法治疗小儿发热举隅[J]. 中国针灸,2008,28(3):197-19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2193.html
下一篇:中医对绝经综合征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