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7:56:13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儿童时期外感发热是常见病,临床以发热、流涕、恶寒为主,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炎、抗病毒,中医在治疗方面优势很大,应用较多的是中药足
儿童时期外感发热是常见病,临床以发热、流涕、恶寒为主,西医治疗主要是抗炎、抗病毒,中医在治疗方面优势很大,应用较多的是中药足浴。中药足浴是用散寒解表的中药药液浸泡足部,促进足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将多余的热量疏散出去。此法简单有效,是配合治疗首选,现笔者将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3 年 1~5 月,外感发热患儿 80 例,符合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年龄 7 个月~8 岁、平均年龄 3.2 岁;性别男 53例、女 27 例;病程 4~48h、平均病程 11.5h;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40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和中医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体温在 37.5℃~41℃。
排除标准:体温在 41℃以上;因高热发生惊厥者;因中暑或其他部位发炎引起的高热;有原发的脏器和血液系统疾病;双足溃损;参加其他临床试验;对本组药物过敏。
1.2 方法:两组都采用抗炎、抗病毒治疗,抗炎用阿奇霉素,抗病毒用利巴韦林,服用剂量和方法参照说明书。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退热贴治疗,观察组加用中药足浴治疗,方药组成:桂枝、柴胡、荆芥、薄荷、艾叶各 10g,加水 4000mL,浸泡 30min 后,煎煮取汁,留药液 2000mL,置于保温足浴盆浸泡。药液温度 37℃~42℃,每次20min 左右,以微烫微出汗为度,注意保暖。2h 后原药液加热重复足浴。观察体温下降情况、患儿神色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每小时监测体温一次,记录治疗后 1、2、4、12、24、36h 的体温,在治疗36h 时比较治疗效果。
1.3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指导原则》,痊愈:治疗后 24h内,体温降至正常,发热、恶寒等临床症状消失,体温降至正常范围,无回升;显效:发热等临床症状减轻,体温接近正常范围,小幅度回升;无效:体温、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 12.0 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 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 36h 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 1。
2.2 体温变化比较:观察组治疗前体温无明显差异,在治疗后 1、2、4h,都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略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 12、24、36h,体温下降明显,观察组更有优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2。【表1-2】 3 讨 论
从结果看,观察组在抗生素与抗病毒药同时治疗下,配合中药足浴,体温下降更快,在治疗后 36h 时,总有效率达到 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对控制体温有优势。
中医认为,外感发热与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有关,足浴通过刺激足部穴位,尤其是热气熏蒸,使末梢血液循环加速,进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速,将多余的热量带到体表发散出来,起到降温的作用,同时,选用的药物都是解表散寒类,有效成分直接通过汗腺、毛囊吸收,无需传统的口服用药或静脉注射,不经肝脏分解,不受消化酶破坏,直接传到身体内部,随经络气血运行,所以退热作用更强,比退热贴单纯的物理降温治疗,退热时间持续更长,体温维持更稳定。
小儿外感发热时,家庭护理较难应付,因体温很少一次性下降到正常值,许多家长会过量使用退热药,短时间多次使用退热药,对肝脏、肾脏都有不良影响,会打乱内平衡,用中药足浴配合治疗,简单、安全,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晶,解玲芳,凌蓉蓉,等.中药熏洗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3,12(6):610-612. [2]解玲芳,王晶,张琼.中药退热煎剂足浴法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2,25(3):64-66. [3]张琼,解玲芳,戴新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11):8-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