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00:10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将小承气汤稍加变通,或去厚朴加甘草,或用枳实,或用枳壳,改煎煮为沸水浸泡。每获良效,从无攻伐太过或变生他病之虞。兹将用药立意,适应范围,用法用量,注意要点以及典型病例简述于下。 1、用药立意 小儿乳食不能自节,易饥易饱,最易
在治疗小儿疾病时,将小承气汤稍加变通,或去厚朴加甘草,或用枳实,或用枳壳,改煎煮为沸水浸泡。每获良效,从无攻伐太过或变生他病之虞。兹将用药立意,适应范围,用法用量,注意要点以及典型病例简述于下。
1、用药立意
小儿乳食不能自节,易饥易饱,最易食滞中焦,热结肠胃。火热熏蒸,诸病丛生,或高热、或喘咳,或腹痛呕吐,或惊风抽搐……它病日久或治疗不当,郁而化火,结于肠胃,以致腑气不通。凡见是证(热结肠胃,腑气不通)无论为标为本、为果为因皆宜大胆投以小承气汤,以通其腑气、熄其邪火、断其贼路、防其传变。
2、适应证候
大便2天以上不通,或通而不畅,腹部灼热胀满(或微胀),入夜则两颧发赤,额上冷汗如珠(此乃大热蒸内逼液外出,是最重要的临床指征),舌苔黄腻、中心黄厚,手足心发热,指纹紫滞或脉沉数者。不必拘泥原方所列症状,因小儿易虚易实,变化迅速,其症状没有成人持久和典型,其程度也较之成人为轻。
3、方法及用量
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稍加变通。如热盛去厚朴加甘草,喘甚用原方加甘草,腹不甚胀满去枳实、重用生大黄。用量以5~20g为宜,1岁以下5g,1~3岁5~15g,3~10岁15~20g。改传统的煎煮为沸水浸泡,将药置于陶制容器内,用沸水浸泡以将药全部淹没为度,用盖将容器罩紧(防止大黄所含挥发油跑掉),待微温一次顿服。
4、注意事项
小儿易虚易实,难当猛剂,难禁攻伐,小承气汤属峻猛之剂。若无是证而用是药,或虽有是证而用药太过,皆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临证时须准确掌握适应范围和用药剂量,只要达到预期效果(解下稀便)即应停药,一般用药一次即可。宜用浸泡而不用煎煮,沸水浸泡其味稍淡而其性稍缓,可防止攻伐太过,耗伤正气。承气先导,诸药后行,用小承气汤意在缓解症状,控制病势发展,极少重复使用。
5、病案举例
陈某,男,3岁。哮喘两月余,曾用宣肺散寒、清热平喘、涤痰降逆中药,以及青霉素、氨茶碱、异丙嗪、地塞米松而无好转。形体消瘦,呼吸气促,日间病势稍缓,入夜不得平卧,喉中痰鸣之声如锯,入寐两颧发赤,额流冷汗,小便短而量少,大便3天未解,舌苔黄腻而厚,指纹隐滞而紫,脉沉数。为火热日久下移肠胃,上刑肺金,腑气不通,肺失宣降。用小承气汤泻热通腑。药用大黄15g,厚朴10g,枳实10g,甘草3g。用沸水浸泡1次温服,服后2h左右大便通、喘咳顿减,当晚即能安静入睡,未闻喉中拽锯之声,后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之药4剂而愈。
叶某,男,6岁。反复高热5天,用西药及清热解毒、消食化滞中药高热仍持续不退,或稍有减退停药即发。全身灼热,入夜更甚,腹部微胀而痛,热可炙手,不思饮食,时欲呕吐,大便4日未下,入睡则额间冷汗淋漓,毛发皆湿,神志尚清,舌苔厚腻而不甚黄,脉沉数有力。询问其母,称发病前一天曾吃花生米煮稀饭两碗,第2天即发高热,兼见腹痛。证属中焦阻塞,食积生热。治以釜底抽薪。用小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20g,枳实10g,甘草5g。沸水浸泡,1次温服。傍晚服药,于午夜12时左右腹中如雷鸣,排下稀便,腐臭难闻,次日清晨高热消失。
严某,1岁。两天前低热,乳食稍减,渐至二便不通,哭闹不安,胸腹胀满,似欲大便,舌苔黄燥而厚,指纹青紫粗大直透命关。证属食积生热,热极生风,上扰神明。治以通腑泻热,凉血熄风。用小承气汤加甘草。药用大黄10g,厚朴5g,枳实5g,甘草3g。沸水侵泡1次顿服,服药后1h左右大便解、小便通,继而高热渐退,诸症悉减,后服和中清热、镇惊安神中药2剂而愈。
6、体会
小儿病情相对单纯,只要把握准确,用之得当,则能收到满意效果。《景岳全书·小儿则》说:“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病而撮之,则一药可愈。”小儿食滞中焦、热结肠胃而致疾病较多,若投之得当,用之得法,均能取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2569.html
下一篇:对小儿高热给予五根汤加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