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8:01:53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儿童的精神负担日渐增多,小儿遗尿症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中医疗法对小儿遗尿症具有较好疗效和优势。为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疗法对下元虚寒型小儿
小儿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儿童的精神负担日渐增多,小儿遗尿症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中医疗法对小儿遗尿症具有较好疗效和优势。为探寻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疗法对下元虚寒型小儿遗尿症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0例患儿均为本院2008年2月-2012年8月儿科门诊患者,将其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 中药治疗组112例,男58例,女54例;年龄5~14岁,其中5~7岁61例,>7~10岁37例,>10~14岁14例;有家族史者73例。针灸治疗组108例,男55例,女53例;年龄5~14岁,其中5~7岁58例,>7~10岁36例,>10~14岁14例;有家族史者71例。针药结合组110例,男56例,女54例;年龄5~14岁,其中5~7岁61例,>7~10岁36例,>10~14岁13例;有家族史者72例。3组患儿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关于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5岁以上小儿每周至少2次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排尿行为,且症状至少持续3个月;3~5岁的小儿若出现夜间无意识排尿行为,每周至少5次,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中医儿科学》下元虚寒证辨证标准,以夜间遗尿为主,伴有尿量多、小便清长、腰酸、膝软、面色少华、神疲倦怠、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无力。 1.2.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小儿遗尿症诊断标准;符合下元虚寒证辨证标准;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4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接受同类针灸或相关药物治疗者;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异常者;有泌尿系统器质性病变者。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组 予中药自拟方治疗。处方:益智仁6g,补骨脂6g,桑螵蛸10g,分心木10g,鹿角霜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覆盆子10g,金樱子10g,肉苁蓉10g,炙麻黄5g,白果6g。每日1剂,水煎服。2个月为1个疗程。 2.2 针灸治疗组 予针灸治疗。方法:患儿首取仰卧位,取百会、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海、关元、中极、水道(双),浅刺,留针10min;运用TDP(重庆新峰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型号CQ-27)照射关元,以穴位周围皮肤发红而不引起灼痛为度。次取俯卧位,针刺肾俞(双侧)、膀胱俞(双侧)、三焦俞(双侧)、命门,TDP照射命门,方法同上。隔日治疗1次,2个月为1个疗程。 2.3 针药结合组 予中药和针灸治疗,方法同中药治疗组和针灸治疗组。2个月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下元虚寒证相关症状及体征的量化评分标准 目前关于遗尿症状及证候尚无统一的量化评分标准。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采用四等级法制订下元虚寒证遗尿症状(遗尿、频次、尿质量)及中医证候(面色、精神、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量化评分标准(见表1);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无力采用二分制法量化评分,无计0分,有计1分。 3.2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经治疗后未再遗尿为治愈;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为好转;遗尿无变化为未愈。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H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3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半月复诊1次,至治疗结束3组无脱落病例,治疗2个月后随访半年。结果见表2~表4。 5 讨论 小儿遗尿症病变涉及多个脏腑,其中尤以肾气、肾阳不足,膀胱虚寒多见。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曰:“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诸病源候论·遗尿候》进一步指出:“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据此,笔者以温补肾气肾阳为基本治法,采用自拟方进行治疗。方中益智仁涩精固气、温中缩小便;补骨脂温补肾阳、固精暖脾;桑螵蛸、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枸杞子既温补肾气肾阳,又涩精止遗,其药性平和,补涩兼施,补而不滞;分心木为经验用药,该药性味平和,具有固肾涩精作用,临证多用于遗尿、遗精等症,疗效显著;鹿角霜益肾助阳,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尤适用于小儿。 此外,遗尿虽为下焦之病,然肺为水之上源,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故治疗中要重视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可加入炙麻黄和白果。麻黄入肺和膀胱经,具有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之功,且对于伴有寐深沉睡不醒者,可加用炙麻黄以宣肺醒神;白果有收敛肺气之功,但有小毒,不可过量。据临床经验,白果用量与患儿年龄相当,即5岁患儿用5g,8岁患儿则用8g,但总量不超过10g。 针灸治疗遗尿,《灵枢·本输》最早指出其治疗原则为“遗溺则补之”。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取肾俞以补肾气;膀胱俞与中极为俞募相配,可振奋膀胱气机;关元乃小肠募穴,是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刺之可调脾肾经气;百会有醒脑开窍之功;针刺气海可激发一身之宗气;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神门,心脉也。”对于嗜睡难醒之小儿遗尿,针心经之原穴,可交通心肾,约束膀胱。诸穴相配,加TDP照射,共达温补肾气、固摄下元之功。肺、脾、肾三气足,则膀胱约束有权,遗尿自止。 总之,针灸可使阳气顺达、气行其所,从而固摄小便,改善遗尿症状。中药以温、补、涩、通纠正机体的阴阳失衡,疗效持久,改善证候优势较大。针药结合,非简单的功效叠加,乃取针灸速通经络,使中药的补益、固涩之气畅行无阻,提高中药的疗效;中药温通补涩,驱除寒邪,辅助疏通经络,提高针灸疗效。中药与针灸相辅相成,温、通、补、涩各得其法,故取得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雒焕文.培元益气散治疗小儿遗尿症55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74.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2.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7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5.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