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循环学》来稿请先经所在单位进行内容审核及保密审核,须附单位介绍信,并声明未一稿二投;各级、各类基金资助课题论文需注明课题号,并提交基金项目批文复印件。
2《微循环学》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真实性,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通顺。全文(包括中、外文摘要、参考文献、表和图等)一般不超过8000字,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简化字限用国务院1986年10月15日在人民日报公布的“简化字总表”,切勿自造异字。标点符号占1格。
3《微循环学》论文必须通过本刊编审平台进行网上投稿,即登录本刊网址。在首页中点击“作者投稿系统”,按系统提示完成投稿。单位介绍信、基金项目批文复印件等可通过邮局寄往编辑部,也可扫描后以图片格式(JPG)与文稿一并上传。
4文稿请用Word格式,1.5倍行距,并注意大小写与上下角。注意外文斜体字:几何数(如坐标x)、物理量(如速度v、质量m)、标量(如p、q)、无量纲参数(如相对分子质量M)、旋光性、构型或标明取代位的元素(如l、d、cis、N、O)、拉丁字(如invitro)、一些统计学符号(如样本量n,样本均数、t检验)等。
5文稿的第1页上方书写中文文题、作者。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6个汉字,避免用“的观察”等非特定词,并尽可能不用代号和缩写,不用副题。
作者限于主要参与论文的写作、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能对文稿内容负责、解答有关问题的责任者。署名一般不超过8人,对本文有贡献的其他人员,可放在文后致谢。作者的排列顺序由供稿者确定。
作者单位用脚注方式书写在正文第1页最下方,写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城市(或县)和邮政编码。
第一作者必须在文末提交个人简介。书写格式依次为: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学历、职称、研究方向等。
6论著类文稿必须提交中英文结构式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约300字,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药品须附化学名。
英文题目、作者、单位及英文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words)从中文关键词的下一行开始书写。英文摘要亦采用结构式,即Objective、Methd、Results、Conclusion,与中文摘要对照,约350个实词。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姓和名的第1个字母大写,复姓、双名连写,如马林林MaLinlin、欧阳静萍OuyangJingping。
中、英文关键词3~8个,中文关键词间空1个字距,不用任何标点符号,英文关键词用分号(;)隔开。关键词尽量使用MeSH词汇,或从文题、摘要、正文中选取与本文研究或讨论中的中心问题有关和必要的词。
作者姓名的下一行书写中图分类号和文献标识码。所有文稿的正文格式、层次与序号写法如下:
前言
1××××(正文另起行,下面有波纹线者表示用黑体字)
1.1×××××(正文另起行)
1.1.1×××××:(接写内容)
各级标准序号后空1格接写标题。
7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参阅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年版中华医学会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和1989年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法定计量单位换算辞典》。
计量的数值一般应在0.1~1000范围内,应正确使用词头。词头不得单独用以表示单位(如μ应改为μm);不得重复使用(如mμm应改为nm);相乘的组合单位符号,只允许第一个单位用词头(如kN·m不宜写成N·km);相除的组合单位符号,只允许分子有词头;词头不宜用于摄氏度和非十进制单位分、时、日等。
质的量及血液学检查一律以升(L)为分母,避免用μl、ml、dl、mm3作分母造成混乱,更不宜用非计量单位。单位符号应写在数值之后,并与数值间留半个字距。
8表和图,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不要重复其数据,只要摘述其主要发现。图题和表头以及结果说明中尽量不使用缩写。
表和图中尽量用实测数据,勿仅用相对比例(%)。
文稿中表和图力求精简,设计正确、合理、易懂。表式为三线表,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表内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标点符号;上下行数字对齐;表内“±”号上下对齐,左右各空1格;表注依次用右上标1)、2)、3)、4);图标依次用○、●、×、◎、◆、△、▲。对照组一般用○。
统计处理结果用P<0.05、P<0.01表示,于表(图)下注明。
若有手绘图,请用绘图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设计要美观,线条应光滑,尺寸为长14cm,宽10cm。
作者须按作图数据绘图。曲线一般经曲线拟合并尽可能“直线化”,如通过对数、倒数等转换,直线应根据回归方程绘图。作图数据必须附于图后。
图片必须反差鲜明,清晰易辨。显微照片内应画长度标尺,如1μm。图片像素应尽量较高,附于相应文字下方,并标明图号、图题和图注,注意图片的上下方位。
9讨论应重点阐述本文新的发现及得出的结论与观点,勿作文献综述,不要重复在结果一节中已叙述过的内容。讨论中联系本文目的与研究结果,并可与其它报告的结果相联系。理由充足时,可恰如其分地提出设想和建议。“本文结果与文献结果相符[4]”应写为“本文结果与文献结果[4]相符”。
10参考文献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主要文献,按文中首次出现的秩序编号,在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如[1,3~5]。务请引用公开发行的原著及新的文献,勿引内部资料(会议文献如果没有正式出版机构合法出版,亦视为内部资料)、译文、文摘、转载。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列入参考文献。尽量少引教科书。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刊名后加方括号注明[在印刷中]或[inpress]。
参考文献不得出错,作者须亲自核对原文作者、题目、刊名、年、卷、期、页。格式及标点符号均按本刊规定。若发现有错,则退作者重新核查修改,否则不能定稿。多作者须列出3人,后加“,等”(中文)、“,他”(日文)、“,etal”(西文)。中外作者均是姓在前,名在后;外文作者名缩写,不加缩写点。日本人除双姓双名外,姓与名间空1格,日文不可用中国简化字。作者间用逗号。
西文期刊名缩写按照ListofJournalsIndexedinIndexMedicus1990和《世界医学药学及化学期刊名称缩写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8)。在参考文献表中,下一条文献与上条相同时,应重复著录,不宜用“同上”、“Ibid”等。
参考文献4个字居左顶格,所列文献顶格写。序号不加括号,也不加黑点及其它标点符号。中文参考文献中的句号为黑点.所有来稿需提交附页,内容包括:文题、作者、通讯地址、电话号码、E-mail以及论文总字数、文内表格数、图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