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高校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时间:2015-12-20 14:18:39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现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应加强基本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学改革为重点。 关键词:高校 教学制度 改革措施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高校为经济发展和
摘要: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提出现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应加强基本建设、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学改革为重点。
关键词:高校 教学制度 改革措施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需要高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对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快速度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努力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主旋律。
1 高校教学改革形势紧迫
经济活动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将允许国外高校到中国来办学或合作办学,国内的大学将面临和国外大学展开竞争的局面。人才竞争的国际化,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即便是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可能面向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主,但仍然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因为他们将要就业的企业正在走向国际化,所有商务活动都正在走向国际化,他们面临的将是国际化的经营环境和国际化的商务活动,必须具有熟练处理和应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科技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包括专业设置、教材、教学内容,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还给高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技术支撑。
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国家就要落后。要占领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重视教育。
高等教育自身在面临深刻的变革。高等教育正朝着与经济活动更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信息技术正在引导高等教育的革命。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日益得到强化,科研结合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网络教育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它实际上是一种教育模式的变化。这些都改变了和正在影响着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本科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改革既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和趋势是:①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紧密。由于办学体制的多样化,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学校经费来源增多,高校将更加重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科技成果为经济发展服务,高校将和区域经济结为更加紧密的联盟;②技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化。这种趋势突出地表现为理工教育强化人文,人文教育强化科学和技术。将文化融入科技,向社会传播先进文化,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科学与文化的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然,因为创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人文过程;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个性化。高校都越来越注重扩大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培养学生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以强调选读课程为中心的学籍管理,转变为更加重视检查学生学习的最后成效;④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专业需要改造,教师资源也将国际化。
2 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特点,为提高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质量,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2.1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本科院校,要以发展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还应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
(2)加强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应以增加、补充教师队伍数量为基础,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这是确保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严格地讲,所有专业的主干课程都要建立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教授、副教授都要承担本科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权制。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教材建设,教育部鼓励各高校使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近3年出版的新教材,重要目的是为了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结合专业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要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基础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实验教学与科研课程相结合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多开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大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同时,要重视和鼓励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极各类竞赛等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学生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灵活机制,积极完善多种教学管理制度,以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动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活动,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推广和应用优秀教学成果,使之在教学和教学改革中产生效益。
2.3 加强学风建设
校风是高等学校形象和精神的体现,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优化教学工作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教风建设是建设良好校风的基础。高校的教师应当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学生树立典范。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学习习惯。考风考纪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考风建设,采取得力措施,严格考试纪律,杜绝考试舞弊现象。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是高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学生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就业、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学生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语水平。学生运用外语的阅读能力、听说交流能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等等,都是衡量一所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准。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学校是否开设了计算机公共课,学生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主要看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科技论文很有帮助,也为大学生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四是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国家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当然,评价学生质量的标准要素还要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体育成绩等综合素质。
要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领导真正重视,把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强化质量意识,围绕中心工作,实现根本任务。要增加教学投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学校学费收入的20%以上要投入到日常教学经费中来的标准。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法制、诚信、社会素质感等方面的素质教育、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