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回归主体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时间:2015-12-20 14:31:47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应当以唤起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为前提。以往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般采用群体策略,以师范教育、课程培训、在职进修为主要途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外在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由上而下”的被动提
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应当以唤起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为前提。以往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一般采用群体策略,以师范教育、课程培训、在职进修为主要途径,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着力于教师外在专业水平的提高。这种“由上而下”的被动提升发展模式,忽视了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忽视了教师对自身的激励,忽视了教师自主性和自身发展,这种主体性的缺失最终表现为我国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缓慢。由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全新意义上的“教师发展”观,从教师的整体发展出发,克服教师发展的“技术”与“工具”倾向,站在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实践主体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发展的内在意义。
教师主体性的表现
在对教育主体性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人们普遍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对教师的主体性研究较少。教师的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所构成的对象性关系中生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种意识。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将导致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失败,更会阻止教师专业化的进程,进而影响教育功能的发挥。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通过和作为另一主体的学生的交互作用,指导、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其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
教师知识和实践是任何专业发展努力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成果。他们也是影响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之间关系的首要因素。我们把自我发展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教师,引导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必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们的学习进步。
2.教师是教学内容创造和生成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使命就在于思考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作用。在教师完成使命的历程中,教师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观、社会经验、教学风格等,都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创生。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创生,主要表现在他所从事的课程开发活动。在教学内容的创生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影响教师的教学目的,决定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生成。好的教师总是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估计学生学习潜力,设计教学内容,促进有意义学习,而不仅仅根据教学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学习内容。
3.教师是建立民主、平等、开放、互动师生关系的主体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开放式的、互动式的师生关系。要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成为个性鲜明的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造性的教师。唯有主体性凸显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主体性凸显的学生。
教师主体性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动力
教师应以积极介入的心态和改革促进者、实践者的姿态投身到变革过程中。教师能否成为个人发展意义上的利益主体,能否将变革作为一种人生挑战,一次考验自己、提升自己的难得机遇,要以教师本身对变革的认识、态度与积极实践为条件。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同样适用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每一位教师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都是不相同的,教师通过反思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和途径,不断积累经验,反复调整自身专业化的目标和方式,进而加速自身专业化进程。
教师主体性基础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在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的实践情境中,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可供教师因循,这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人生旅程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师自我生命成长的组成部分。
1.认识自我、关注自我、唤醒自我、超越自我
很多一线的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失去了自我,沦为教育的一种“习惯化”的“工具”。只有教师主体意识觉醒,方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呈现积极主动、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反之,教师对自己和工作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主动地进行专业化发展。因此,引导教师对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思考,是教师主体性发挥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学者叶澜提出了对教师职业观的新的认识,指出仅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教师的职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的价值应回归到教师的职业生活,将教师的职业与教师的主体价值相连。基于新的职业观对唤起教师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讨论和引导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进一步内化为信念,变成教师发展的动力。
2.教师专业化必须扎根于教学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是融入每个教育工作者专业生活纹理当中的持续活动,它融入到教学活动和评价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专业化结果也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实践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教师专业化必须植根于教学实践。首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要求。其次,教学实践内容和形式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创新的主要方面。最后,教师专业化所带来的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改革的成功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显现。
3.创造良好的群体影响力,建立合理的评价管理体系
确立教师在专业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评价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教师在自己专业素质发展中同样需要不断鼓励和被欣赏。如果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如参加评价标准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结果的解释等,那么,教师必定能够更深入地认识自己与评价要求之间的差异,从而更自觉地去努力学习,以逐步达到评价要求。
教师主体性发展过程
教师发展是一种持续不断地追求进步的过程,是内含于实践中的各个环节(如尝试、反思、体悟、调适、再尝试等)之间相互啮合、滚动前行的一种不间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一般形成“五步曲”,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经验中完善自己;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己;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这个过程需要外在力量的支撑,但其最深层的动力一定是来自教师“内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倘若教师仅仅是靠习惯力量来从事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发展需要就很难产生,因而也就很难以充分地自觉意识参与到学校转型的变革实践中。由此,教师的内在发展之路又往往需要变革理论的介入。这种变革理论既不是高高在上的指令,也不是外在于教师日常实践的操作处方,而是一种结合了教师日常实践、与日常实践相互缠结的变革理论。它在学校变革的日常实践中产生,又需要回到变革实践中检验与提升。在这里,充分体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相互滋养、双向建构的紧密关系。教师在感受新理论与自己头脑中原有理论的差异和冲突的情况下,“产生改变自己头脑中观念和行为的需求、愿望和行动,逐渐使自己成为自觉的、有新理念作指导的、自主的变革实践者”。“当学习理论和在实践中琢磨理论成为一种自觉的需要,并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创造时,教师也就几近完成了从‘操作工’向‘思考-行动者’的独立专业人员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4]张群.论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教师主体性的作用.渤海大学学报,2006(1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