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0 14:37:00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任务着手,提出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五项原则,即整体性与目标性原则、衔接性与渗透性原则、适应性与吸收性原则、独立性与非服务性原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高职教育的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任务着手,提出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的五项原则,即整体性与目标性原则、衔接性与渗透性原则、适应性与吸收性原则、独立性与非服务性原则、指导性与发展性原则。
关键词:基础课 专业课 衔接性 渗透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培养同现代产业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的人力资源优势,是高等职业院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但也使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职教育向质量提高型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不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就如何处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比例上的研究、课程结构方向的研究已不是一个新课题。在课程模式的改革中,纵观国外CBE(加拿大能力本位模式)、MES(国际劳工组织推出的就业技能合成模式)、DYS(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职业教育的模式课程,发现他们只强调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性,打破学科体系分散在不同学习单元之中,为专业技能学习服务,是以技能培训为中心的,这种课程模式对职业培训、提高技能水平是有利的,但这种课程模式随着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产业智能工的出现,基础理论成份不足已越来越明显,主要反映在知识不够系统、理论基础薄弱、过于实用化、适应性和发展性受到影响等方面。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近十年来,教学计划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界线分明,内容自成体系,缺少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学生知识面窄,知识之间不易迁移,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达不到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沿袭普通高等教育课程的设计或者直接搬用,学生不知学以所用,普教色彩较浓,基本是单一的学科性课程,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教学辅助手段缺乏,高职学生的生源决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现有基础课程设置与教育方法产生排斥和惧怕心理,不会主动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中明显产生轻基础课,重专业课的学习倾向,不利于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任务分析
(一)文化基础课的任务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文化基础课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2)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打好基础。
(3)(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专业课的任务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地方就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专业范围、发展趋势及其在生产和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2)使学生通晓本专业的一般原理、工艺流程和生产规范,掌握有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技巧,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3)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重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创新能力的启迪与开发,推进科技发展,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
三、正确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根据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的任务,说明基础课与专业课都是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我们需要处理好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关键是对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计要合理,笔者认为,对文化基础课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方面要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整体性与目标性原则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根据培养目标,要确立现代化的育人目标和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课程观,在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基础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与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衔接性与渗透性原则
文化基础课构建应重视处理好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序衔接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在完成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教育方法与教材选编必须突出培养目标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主动配合专业技术教学,在内容上和教学衔接上满足专业技术教学的需要,渗透专业气氛。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范文、示例、练习等尽都可能与专业有关,让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受到专业熏陶,开阔专业视野,增进专业感性认识,热爱专业,学好专业,以至开拓专业,创新专业,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适应性与吸引性原则
从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现状调查中发现,各届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甚至有惧怕心理,应付学习、应付考试成为学生的通病。转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应促使学生向“要学、会学”转化,从适应性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知识基础,降低知识理论难度,强化技能培养。为提高文化基础课学习兴趣,要突出知识应用的教学,并融入专业案例,创造文化基础课的吸引性。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学,激励创新,发展智力,提高素质。
(四)独立性与非服务性原则
职业技术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配合必须要有科学性,在一个教育体系中,各科教学各得其所,互为所用,才能在培养目标的总体上体现出二者的有机结合。文化基础课并非是专业课的附属物,完全按照专业课的需要来确定基础课的做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这样会导致基础课过窄过偏──削足适履,破坏了基础课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给学生心理上造成时轻时重的消极影响。应强调每门课都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都是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宽广、扎实的文化基础是掌握专业学科的“基石”,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五)指导性与发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组织形式的急剧变革,使得原有的学科与行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复合型、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智能岗位。现代生产需要宽专多能的复合型高职人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纯体力工作将更多地被智力工作所代替,以智力技能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初人才市场的主流,因而,高职文化基础课设置应考虑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需求,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为学生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作为学校必须有别于短期职业培训,学生必须掌握较强的未来发展本领。从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正在取代传统的教育思想,因此,文化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为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服务,为学生适应科技发展变化服务,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实用价值,这样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智能素质,特别是有助于获取知识与促进知识的更新,为学生的不断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同国内其他教育相比,基础薄弱,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落后,还远远不能跟上我国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肩负着更大责任,在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上要有创新和自己的特色,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真正培养出既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明伦.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定位研究[J].北京成人教育,2001(8).
[2] 张晓明.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839.html
上一篇:教师角色与权威的合法性探析
下一篇:探讨德育和育德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