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人格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

时间:2015-12-20 14:38:00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文章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很少从人格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的现实,比较深入与系统地阐述了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从而论述了人格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这一主题。 【关键词】新时期;人格教育

【摘要】文章针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很少从人格和人的心理的角度来深化的现实,比较深入与系统地阐述了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从而论述了人格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义这一主题。
【关键词】新时期;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既十分重要,又相当难做,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态,很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工作不力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人格的教育及培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把力气花在了正面的、显性的教育上,花在外部灌输上,而很少从人格的和人的心理角度来深化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日常和潜移默化的效应。
  一、人格与人格教育
  所谓“人格”,是指做人的资格,与我们通常讲的“素质”相近,人格是人们社会的结果,是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心理特质。人格与人的先天秉赋密切相关,但更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也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相关。因此,人格的养成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标志。一般来说,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一般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锁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消除对抗习性,对抗只能作为一种权益性人际关系或工作手段,而不应当成为一种人格习性。否则,社会的人际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对抗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人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人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
  二、人格培养是中国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没有人格这一概念,但对人格的追求在这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度里占重要的地位。“人”是孔子哲学所关注的大课题,他把那些人格高尚的人称为“志士仁人”。孟子则倡导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断锤炼,塑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人格。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的理想人格是“经纬天地,建功立业”的豪杰。黄宗羲认为,如果“豪杰”得到正常的表现自身精神的渠道,就会在政治 哲学 科学 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创造出伟大的成果;如果“豪杰”遭受到困扼囚缚其创造精神不能得到正常的实现,那么必然转为强烈的反抗与斗争。到了近代,龚自珍石破天惊般的高呼“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他像黄宗羲一样认为豪杰才是真正的理想人格,但他比黄宗羲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的思想人格开始有了平民气息。而后,面对中国的国民性,严复提出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毛泽东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新中国的历史,尽管不同时代,人格价值标准不尽相同,但注重人格培养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是完全可以继承的。
  三、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基础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犹如无根的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原因在于:第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当然,人格的这些基础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相对的,同时它还与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意识发生相互的影响和转化作用。因而,人格既有统一性和稳定性,也有分化性和可变性,这些特性也决定了良好人格的不易养成。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忽然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状态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四、人格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人的思想政治观点、人格价值标准等,就需要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人的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引导、启发、塑造人,以达到转变人的思想,调节人的行为,使人走向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格的培育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针对性、现实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离开了人格塑造,就失去意义。
  其次是由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决定的。培养健康是时代之必需。中国正向现代化迈进,社会现代化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活跃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现代化实际是人的现代化。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适合现代化事业的人。适合现代化事业的人是具有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格,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能力等创造性精神品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仁爱精神,遵守规则的品质,公正、公平、善良等道德品质;具有独立自主、敢于负责、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这些精神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教育启发人们向这个方向发展,同时,要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做出应有的反映。


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健康人格
  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角度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过程,人的自觉性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 ,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的作法。例如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
  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排”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顿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人生道理铭记于心,莫齿难忘。
  必须运用无形的教育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绝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起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比如,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可见,无形的教育的效果往往大于有形教育,正如春雨的滋润往往比暴雨的冲刷更有益于万物的生长一样。要做到这一点,有赖于教育者高度的素质修养。说到底,教育者也有一个不断接受教育、自我教育和不断提高的问题。这也说明人格教育是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化的,全社会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的形成,要靠每一个人在人格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以及彼此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都必须深入领会人格与人格教育的科学内涵,都必须认识到人格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都必须不断创新人格教育的方法与方式,以使以人格教育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既具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才能提升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大力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进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唐先文.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大学生和谐人格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8).
[2]朱惠丽.注重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与优化[J].教育艺术,2006,(2).
[3]马会梅,李锐.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杨建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构建与途径[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5]崔桂英.浅析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6]牛晓银.浅谈学生的“人格教育”[J].青海教育,2005,(5).
[7]刘京海.要重视人格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5,(7)
[8]周克平,陈红英.试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4).
[9]郑雪.试论人格教育的意义、目标和原则[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10]王亚南.人格教育浅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2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