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立足校本研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时间:2015-12-20 16:49:45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校近年来在校本研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校着眼未来,以教师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校本研训为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集教学研究和培训为一体,以分层培训为亮点,全力造就一

摘要:校本研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我校近年来在校本研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学校着眼未来,以教师为本,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校本研训为平台,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集教学研究和培训为一体,以分层培训为亮点,全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主动发展、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初步形成了教师校本研训的特色。

关键词:校本研训 教师专业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教师的爱护和有力鞭策,是所有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那么,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形势?怎样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呢?有位学者说过:“教师要向学生释放知识的能量,首先自己要有丰富的库藏;要散布阳光到人心里,自己心中必须先有一轮太阳。”

现今社会知识更新非常快,就教师个人而言,当有目标、有计划的学习,才能拥有“能量”与“太阳”!就学校管理者来说,应给教师提供必要的条件,予以必要的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引领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来,学校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我们以务实的精神,积极地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寻求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校本的培训方式,努力使学校从过去的仅被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转变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地方,使学校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校本”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基于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为学校。“校本”的教师培训从本质上讲应该属于行动研究范畴,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培训方式。基于学校自身的特点以及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我们实施了结合校本教学研究和校本教师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培训工作——“校本研训”,为教师提供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反思的平台和过程,使培训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紧密相连。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实现“为了学校发展”的目的。

一、营造研训氛围 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背景下,“学习”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广大中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学习”的素质,要以学习的精神感染学生,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己任,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本身,只有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才能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开展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动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以确保培训的成功和高效。

(一)转变观念,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的动机。

人们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必须想要学习。在参加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触动教师“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而不是“要我学”。即使在实际的过程中存在“要我学”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培训来改变这些思想。人们可能是因外在因素而产生学习行动,如争取工作表现更出色、晋升、加工资、学历文凭等,但促使学习更有效的则是人本身内在的动机──获得自尊、更多的认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强的自信和更大的成就感等。校本培训过程中,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活动很多,只有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这些自主学习活动就可能更容易进行和得到保证。校本培训过程应该更多地回避“强制性”的培训/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参与过程,调动教师主动学习的责任感。

“参与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负责,这一点尤其适合校本研训中教师的学习。教师是成人,成人的心理学定义是“一个达到了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自我概念的人”。所以,我们在校本研训过程中突出教师的参与性,以促进教师个体的主动学习。

(三)关注个性,满足教师主动学习差异性。

教师培训以教师为本,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这在校本研训的过程中同样适合。因此,我们制定的校本研训计划,充分考虑到学校中每个教师的需求,使每个教师都能参与到研训之中。我们每学期两次的教师分层座谈、讨论以及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了解每个教师的发展需求,与教师一道共同制订个体发展的目标,并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融合到整体的校本教师研训之中。校本研训在本质上就是学校中每个教师发展的学习计划的统合,教师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个人的内在努力,也就是主动的学习,由此,我们校本研训的框架体系中包括适合教师个人的发展计划。这样,现校本研训能更好地满足学校中每个教师个体需要的价值,教师个人的主动学习才能产生实质性的意义和最大化的效果。

二、精选研训内容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我校对教师的研训,在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更强调实践的过程。如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我们进行了教案精备辅导、“说课”辅导、“评课”辅导、教学基本功训练(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定期向教师下发“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材料”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我们依据理论联系的原则,要求教师将理论学习的成果运用于课堂实践,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同一教材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分析研究、共同执教,撰写教学反思。这一过程让教师群体成为一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共同体;这种校本研训模式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帮助,很多执教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使他们在教学知识面和教学能力上有很大提高,从这一点来说,研训一体的探索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性,是我们校本研训的另一个特点。例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我们采取分A、B班的办法。A层班主要是针对中老年教师,我们着重于基础知识,主要是会运用WORD、及EXCEL,进行普通的编辑、文字处理、网上信息的浏览、下载、收发邮件等;B层班主要针对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青年教师,对这些教师我们注重对他们进行FLASH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

三、灵活研训方式 关注教师岗位特点

(一)常规性教师培训,关注教师整体性。

我们的常规性教师培训是依据自己学校的特点,总结传承校本的优势经验,结合常规的教学管理,以及不同阶段段中教师的教学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老师明确实际操作的抓手。这一层面的培训主要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方式每双周五下午3点至5点为全体教师的集中业务学习时间,每单周二、三的下午第一、二节课分别是语文和数学教研大组的学习时间单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是技能大组的业务学习时间。

教研组是学科课题实施、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我们特别重视教研组的建设。教导处分管主任为教研组大组学习活动第一责任人,以确保教研活动的教研性和实效性。期初分管主任负责指导教研组长依据教导处制订的工作意见和教师的需求拟订内容具体,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教研组的学习组织性和纪律性都非常强,学习有严格的点名制度,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到教研资料有积累,活动过程有记载。每学年校长室和教导处将对教研组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出年度先进教研组。

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除了对教师进行共同的培训外,还根据各教研组特点,挖掘教研组的研训力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训。如数学教研组,根据教研组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小学数学的教学知识点整理出来,由高级教师分别担任不同知识点的讲师,培训青年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又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确认不同的实验项目和教学方法的研究。青年教师普遍反映,这样的培训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对教材教法的把握,更有助于形成他们的教学个性。

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导处每个学期都组织实施“人人一堂好课”活动。“人人一堂好课”活动中有骨干教师的“创新示范课”(如我们的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有课改一线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有课题组的“带课题上课”、有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青年教师挂牌课”、有我们各学科组组织的“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抽签上课”以及我们少总部组织的“班队活动课”。一堂“集体备课抽签上课”的课,各学科组的每一个成员将经历集体备课,个人承担,最后再回归集体进行“微格分析”这样一个历程,最终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每一种课型结束后,将由教导处或者学科组结合六个课型开展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人人一堂课”的分层实施让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与研讨中提高,也让我们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学得自主,学得轻松。

对教师的听课学习我们也分层次进行具体要求,教导处分管主任听课不少30节,教研组长听课不少于20节,新进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他教师不少于15节,其中确保跨学科听课节数不少于3节。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教研组长点名并做好记录。

每个学期结束时,都由教导处和教科室共同结合教学常规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学校行政依据考核的等第给予奖励。

(二)跟踪式培训,关注教师的发展性

跟踪式培训中跟踪的对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师。对这部分教师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锁定目标,强化训练”。例如,学校青年教师林婵娟,刚进来的时候,是学校年龄最小的教师。工作主动,基本功扎实,教导处第一次听她的上岗课时,明显地感觉到课堂教学缺少历练。针对她的特点我们首先在师徒结对活动中为她聘了师傅,然后由教导处和她的师傅一起专门针对课堂教学给她开出了一份“跟踪”菜单:每周商议一份精品教案、每月互听一节课、互评一节课、每学期合作一节汇报课,外加教导处的“推门课”。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的“跟踪策略”在小林老师身上产生了可喜的效果。

“重点跟踪,各个击破”的策略,我们还尝试着在这样一个群体中运用——对工作不冷不火,永远处于一种“温和”状态的一部分老师。我不回避我们学校存在这样一个小的群体,相信在其他的学校也同样存在。同样的策略在不同的教师身上运用的时候,我们在操作方法上相应做了调整。首先我们从生活上进行关心,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寻找“燃点”。例如:这个群体中有一位教师,今年已经38岁,已经在学校工作18年了,为人很不错,也有能力,曾经是县教坛新秀,但是结婚生孩子以后,注意力发生了转移,她在教学方面就不再有声音了。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们开始对她的注意力进行“蚕食”!她是思品学科的教坛新秀,所以我们首先从参加课题实验开始,敦促她学习;从“人人一堂课”开始压担子,从她拟订教学方案开始,我们的分管主任就开始了主动出击——“跟踪”培训,用我们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她;拉她进校“人人一堂课”思品学科的听课组成员,提供参与的机会;催她参加各种活动,给她展示的平台。比如基础教育科组织的“德育案例”评比活动,我们主动与她交流,帮她梳理、发现、整理典型的案例,她根据自己在孝敬教育方面的实践,撰写的德育案例《复苏感恩的心》获得了这次评比活动的一等奖。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时候,她说好多年没有“获奖”的体验了,她在学生身上“复苏感恩的心”,我们在她身上“复苏了一颗自信的心”。

我们觉得,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在原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也需要给予关注、给予赏识、给予机会!我们在教师中进行有目标的“跟踪式”培训,推动了教师个人的成长,激活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工作氛围,师资力量呈阶梯式可持续发展状。

(三)结对式培训,关注教师的互助性

“赢得青年教师就赢得未来。”这两年我校新进较大数量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校今后的发展。学校一贯重视新教师的成长,这既是对他们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良师益友”结对的形式来进行,并具体落实新进教师上岗要求,建立业务档案。要求师傅从基本功、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三个方面进行结对式培训,学年结束对新进青年进行综合评价。老教师的经验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老教师是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的一支生力军;青年教师有着鲜活的思想,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因此,学校采用老、中、青教师结对的形式,来促进各个层面的教师共同提高。如在新教材的实验中,每个学科成立由教研组组长、学校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各个层面教师组成的研究、实践队伍,形成定期的备课、研讨制度,老教师与实验教师结对帮带,确保了课改理念的实施。学校在实践中,形成了“名师带教”、“学科带头人带教”、“骨干教师带教”等多种形式的带教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学科教研组自研自训的落实。“教师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其实践性,教师实践知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的。要获行丰富的实践知识,只能躬行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感悟和反思,才能获行这种实践智慧。”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新教师在工作中向老教师学习的必要性。

(四)专题式教师培训,关注教师的需求性。

专题式教师培训可以理解为目标式培训,是根据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师培训。我们的做法是:明确主题,骨干先行,广泛互动,专家点评。力争做到一题一得。

以新课程的通识培训为例:学校在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全体教师参加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以抓好一年级新课程实验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为目标,将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贯穿于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全过程。为了迅速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首先做的是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头脑风暴”行动。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上,我们精选新课程改革的文章,向大家诵读;我们收集、筛选、翻印学习资料,为教师提供比较前沿的理论支撑;我们组织教师看光盘,听讲座,观课例,析个案,拓展多种渠道,让教师们接收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引导教师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思想准备。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以“走进新课程”为主题的教师月学习汇报活动,组织教师人人撰写教育教学格言,并在学校教师风采栏中进行宣传,督促教师走进新课程,以过好“更新观念”这一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道门槛。

(五)课题式教师培训,关注教师的拓展性。

课题式教师培训旨在通过对科研课题的研究,突破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关键性问题。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都有所突破。促进教师在教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成长为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研究课题产生于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

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我们本着“抓好一点,带动一片”培训指导思想。多次课题组教师外出学习,聆听了专家学者的专题报告,考察了上海、武汉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观摩了实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例。然后依托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在这一领域的的实践引领作用,推动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为了让教师迅速介入这一领域,我们从03年9月到12月这段时间里,我们的校本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聚焦”,具体由教导处、教科室联手集中精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题式培训工作。

首先,组织全员培训,解决三个问题:

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四个要点的解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初步达到能够把握自己指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是和像不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对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研讨课作简单的评价:是不是和像不像。

2、为什么要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介绍,让老师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体现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改核心目标的课程。其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从而激起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3、怎样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国内外案例、实施策略、实施途径等可操作的方法、手段介绍与分析,让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一些感性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就在自己身边,并不遥远;这样的课程似乎自己也有尝试过,只不过理念上有差距而以。树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信心,激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我们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培训时,坚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解决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出发,讲实效、共研讨、互促进、求发展,扎实开展适时推进课程的校本培训,学校在落实中做到了“三定”:定培训时间、定培训专题、定培训主讲人。培训时间相对固定,不求多,重质量;专题源于教师在开发与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培训重点放在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其中又以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技术为培训重点,包括活动专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过程的指导、活动成果的汇报与展示、学生评价、教学反思等。校本培训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背景下聚焦综合实践,帮助教师一点点揭开“综合实践活动”神秘的面纱,

引领教师一步步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其次,是自我实践培训

自我培训按“自学——开发——实施——汇报——反思”的模式进行,主要以个人自学、培训和反思为主。教师的个人成长除了团队互助、专业引领外,也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努力。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念新、内容新、活动方式新,在他训的基础上,缺少教师自身的实践、反思与修正,难以形成个性化的开发与实践课程的经验和能力。我们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注重引导教师按照上述的模式进行自培,其中“开发——实施——汇报”这三个环节强调教师的实践和从实践中获取体验、经验,最后的“反思”重在引导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回顾诊断、分析得失、自我控制,促进教师教学成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培训形式,主要有:教学观摩(带课题上课、家长开放日课、课改开放课等)、教师研讨会、课例分析与反思等等,为教师展示自培成果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教师专业的成长直接受益的是我们的学生,近几年,我们的学生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势态相当不错,以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组织的“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评比为例,我们的成绩始终处于领先水平。例如今年寒假,小学组全县共设8个一等奖,我们的学生拿了五个一等奖。两年多时间下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开始的摸索阶段,逐步走向成熟,计划性更强,整合程度更高。开始了我们开展以“欢欢喜喜过个绿色年”为大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成立合作小组(和你附近的小伙伴,和你志趣相同的同学组成一个特色小队)、确定研究内容、拟定活动方案、大胆实践(调查、采访、评论等)、成果汇总,完成调查小报告、提供参考选题的方式,引领学生走出家门,投入生活,参与实践。新学期刚刚开始,各班组织学生进行成果汇报,孩子们的小课题研究涉及绿色过大年、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春节谁最快乐、小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调查、春节吃得健康等20多项实践内容。

我们依托校本培训这一平台,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进行课题式培训。在教师个人实践、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引领教师与文本对话,提升教学智慧;与同事对话,促进交流沟通;与大师对话,加快专业成长;让学习成为教师成长的保鲜剂,并努力将这种成本低、成效高、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加以完善,发挥其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可喜的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领域的培训,其效果开始向课堂教学“辐射”!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可喜的变化,显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巨大魅力。

我们这种既关注整体提升,又注重个体突破,层次性、针对性都很强的教师培训活动,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实效,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水准有了提升。

四、评价方式多元确保研训发展动力

校本研训是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

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将为校本研训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学校评教师

学期初,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制订校本培训计划书,同时制订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学期末,学校依据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从教育理论学习情况、教育教学、自我反思及教育创新、培训成果等方面对教师参加校本研训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师自评

校本培训之所以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其原因在于它立足于教师自身的需要和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是校本培训评价的主体。

我们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变行政的“硬性”管理为人本管理,让教师有自我评价的主动权。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材料“堆积器”,也不是放在学校展室里的展览品,它是教师个人成长轨迹的有形载体。教师“专业成长记录袋”内容有:我的学习、我的班级、我的课堂、我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闪光点、教学启示、教学遗憾、点滴录、我的成绩等栏目。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从中积累成功的经验,找寻失败的教训。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在比较中找准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顺利实现教师的自我评价。

(三)教师互评

同伴交流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的互评同样是对校本培训效果的一种检验。为避免教师互评中产生的消极因素,我们设计发放了《教师教研活动情况问卷调查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本学期你们在互相听课中,谁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

2、在评课活动中,谁的评课运用所学理论较多?理念较新?哪位教师的评课比较准确,对你今后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更大一些?

3、在日常交流中,哪位教师经常给你启迪?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4、.你认为哪种教研活动对你的启发最大?

(四)学生评教师

校本研训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其目标和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从这一意义出发,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反映也是一种参照。

为此,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作为校本培训评价的一个维度,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校本培训效度的测量,使评价体系相对更加完善。我们主要通过座谈会直接提问的方式进行调查。

主要问题有:这一学期,老师有哪些变化?你喜欢老师如何为你们上课?等等。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教师有哪些变化时说道:“老师表扬我的次数多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教师的理念在发生变化。重视鼓励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也正是新课改所要求的。

五、两点思考

校本研训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一项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又是每个教师教育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实践工作来看,我们认为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

(一)校本研训必须重视“师德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的思想。我们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教育思想、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职业信仰、师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校本研训工作的开展应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特点来推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力地保证了校本研训工作在一个较高的思想认识平台上开展。

(二)学习无处不在,研训也无处不在。校本研训,基于学校、立足学校、为了学校,学校应该努力创设适合本校特点的研训文化,让研究在工作中、让研训在生活中、让学习在管理中。我校围绕课改抓学习,围绕学习抓培训,重视抓好校中心组学习和教师学习制度,以中心组骨干学习带动年级组、各组室的学习,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工学习制度,开设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论坛”,开展了“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网络与教育创新”、“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班主任工作创新”等主题交流活动,使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百万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校本研训作为一种以学校培训为主阵地、将教师教育活动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培训模式,有效的整合本校的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它在建设一支既有团队精神,又有实战能力的教师队伍的过程中的作用显的极为重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9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