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浅论诵读法在讲授文言文中的具体步骤

时间:2015-12-20 16:51:06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阅读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关键词:范读;初读;研读;背诵 阅读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

摘要:阅读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关键词:范读;初读;研读;背诵
  
  阅读它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所以它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法宝,是提高学生语文与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的训练。
  一、范读
  文言文风格古朴,语言典雅。从美学角度讲,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对审美主体而言,在范读阶段不仅要注意一些僻字、通假字和形同义异异读字。更重要的是从视觉、触觉、心觉乃至幻觉等多种感觉的立体交错中去完整地把握理想的审美知觉。如讲授《爱莲说》首先营造一个古声古韵的氛围,可利用音乐的感染效应,在古筝曲《爱莲说》的乐曲中朗读课文、范读;同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朵莲花冰清玉洁、风姿绰约,使学生先得到一种美感享受。学生对莲花的美感不断升华,才会产生情感启动。
  二、初读
  在范读感知的基础上,学生要模仿范读的语气、语调及朗读的节奏进行初步练习。诵读时要注意音准而流畅,句读合理、节奏舒缓。如《出师表》,就要读得沉郁舒缓,节奏过快是无法体会作者知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心情的。又如《说虎》首段末句“无怪矣”和末段末句“何足怪哉”意思相同而表达的感情不同,因而诵读的语气、语调也不相同。“无怪矣”是陈述语气,肯定“人之食于虎”不值得奇怪。“何足怪哉?”是反问兼感叹语气,表明“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这一结果是必然的,对“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的人,既叹其结果之惨,又讥其不智。不仅节奏舒缓、语气语调的琢磨重要,句读是否合理也不容忽视。如《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应在“所闻”后断句,“所闻”是名词性短语,作“言”的宾语。如断在“言”后,“所闻”成了“叹惋”的主语,有悖原意。又如《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就非理解不能正确停顿、正确朗读。
  三、研读
  在初读的基础上,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进行研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重点实词和句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如《爱莲说》中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既反衬了作者爱莲之深,又暗喻长期以来世风日下,积习难返。作者正是用这种双关手法表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捕蛇者说》最后一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在反问句中运用对比手法,更突出了作者对苛捐杂税的愤激之情。《马说》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以排比的句式,连下三个“不”字,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平庸浅薄辛辣嘲讽。学生在研读阶段对课文理解已比较深刻,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出不同作者的不同感情。


四、背诵
  通过范读,学生感知课文;初读阶段,学生掌握常识和字词,读通课文;研读阶段,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学生入情入境地自由朗读和背诵课文,进入诵读教学的最后阶段——领悟阶段,也是学习的升华阶段。目标是通过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表现艺术,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技巧。如《岳阳楼记》中景物的描写,心理的刻画,意境的渲染,都是为了表达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学生从中受到感染,我就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培养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学了《扁鹊见蔡桓公》,学生明白了“讳疾忌医”的道理,我就引导学生写篇读后感,成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警钟。《爱莲说》中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赞美了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思想感情。我就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这种手法,仿写一篇赞美松树、菊花等的文章,锻炼学生的能力。当然,领悟阶段是一个升华阶段,教师的引导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诗人贺贻孙在《诗筏》中云:“李杜诗,韩苏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方觉其妙。诵至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从审美欣赏的规律来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文言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曲径通幽,渐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通过这样四个步骤,学生对课文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使学生达到读古文如读白话文一样明白如话。从中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1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