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8 10:13:13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21世纪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如海底世界的揭秘、基因工程的应用、生态食品的问世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创新人才。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对于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就需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
摘 要:21世纪生物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如海底世界的揭秘、基因工程的应用、生态食品的问世等,这就需要大量的各层次的创新人才。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对于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就需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军生物产业、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课程 高中生群体 创新能力
21世纪是大力发展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生物制药等技术的发展,都会带动生物产业的迅速发展,并最终会成为促进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发展引擎。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知识学起,对于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就需要认真学习生物课程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自己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进军生物产业、成为生物研究领域的科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生物课程对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帮助
1.1 生物课程的实践性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动手能力我国中学阶段的课程中,生物是为数不多的几门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明白细胞、叶绿素、基因、细菌、病毒等这些基本生物单位的大致形状,有助于学生对这些单位与单元的认知。光植物学的内容,就需要进行18个分组实验,这些实验操作就可以让我国高中生群体的动手能力得以锻炼,让他们近距离观察相应的生物单位或单元,加深对一些概念的认知,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1.2 生物课程的应用性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探知欲我国中学阶段的生物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我们吃的水稻小麦水果蔬菜、我们穿的衣服鞋子、我们用的生活资料等,都离不开生物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大家都知道室内养一些花花草草,有助于净化空气,只有通过对生物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才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才会知道植物利用光合色素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将植物光合作用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净化室内的空气。还有一个例子,阿迪达斯的鞋子,很多都居然是用鱼类的骨骼制成的,这就会激发出高中生群体的好奇心,这样的生物制作思路就会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头与动力。
1.3 生物课程的关联性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意识生物课程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些关联性就孕育着可以激发出创新想法的知识点,有助于激发高中生群体的创新意识。简单的案例,植物的嫁接技术,看起来很普通,但实际上蕴含着植物的基因互补会遗传定律,有的学生根据嫁接知识,就会进行新的植物物种的嫁接实验,没准就会培养出新的植物物种。袁隆平先生所进行的杂交稻实验,更是激发了高中生群体对学习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热情,也许就会产生更多的志愿献身于生物产业研究的科学家。
2 我国高中生生物课程学习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2.1 要有持之以恒的求知精神创新精神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我国高中生群体不能依靠一时的兴趣与热情,需要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专于钻研,只有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求索、不断地求知,才会有相应的收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半途而废,自欺欺人。李时珍花了近30年的观察与积累,写成了中药著作《本草纲目》,孟德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与试验,发现了植物遗传规律,这些人都应是高中生的榜样。
2.2 与教师进行互动,敢于提问对我国高中生群体而言,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要想培养创新意识,上课时光凭耳朵听讲、眼睛看着老师的板书与课件,只能是搬运教材的内容与教师讲授的知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还应敢于开口、敢于提问,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多问一些为什么,教师能回答就可以现场得到答案,教师不能回答的,自己就可以课后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就是在问问题与寻找答案中产生的,比如吃西瓜,细心、好奇的同学就会询问“无籽西瓜是怎么培育出来的?” 找到答案后,他也会进一步思考,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培育出无籽苹果、无籽西红柿、无籽猕猴桃、无籽火龙果,等等,这样没准就能培育出新的水果品种。
2.3 勤于实验实验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也是激发起创新源泉的前提,中国创新作品的产生,都是对无数次实验经验的总结,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开展大量的实验。生物学科的学习、生物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大量的实验,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观察实验、解剖实验、培育实验等活动,通过实验来加深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对高中生而言,也许一两次实验挺有新鲜感、挺好奇的,但是实验的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或者是多次重复一种实验,就会觉得厌烦、觉得无聊,慢慢就会失去对实验的兴趣,或者是一些学生出于同情心,做动物解剖实验或小白鼠活体实验不敢下手,这也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就是尝试了无数次的青蛙解剖实验,而获得了成功,不断总结经验,创建了中国的实验胚胎学,他的精神就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素芹.生物教学中兴趣化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0(4):35.
[2] 高丽.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16):67.
[3] 骆东泉.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2(13):81.
生物课程对创新能力提升的探索与研究相关阅读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5548.html
上一篇:数据支持下的初中物理精准教研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圆的周长”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