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例谈语文课堂学习形态的重构

时间:2019-12-28 11:30:26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随意、学习效率的低下、学习活动的无趣等问题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构课堂学习形态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学情视角,并将学情信息与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化为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随意、学习效率的低下、学习活动的无趣等问题严重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学面临重重困境。如何突破困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重构课堂学习形态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学情视角,并将学情信息与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化为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的相应步骤。

例谈语文课堂学习形态的重构

  一、数学内容:兼顾各层次学生需要

  改善课堂学习形态的首要方法是从学生学习起点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如陈隆升所说:“要改善课堂学习状态,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去观察与了解哪些内容是属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有疑难的,哪些内容是会,使学生感到意外,引起他们好奇心'的。"1)为此,教学《台阶》前,笔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做了问卷调查,主要任务为:结合具体词句,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提两三个不懂的问题。

  授课班级共44人,学生概括父亲形象如下:勤劳、吃苦耐劳21人,老实厚道21人,有志气、目标远大13人,倔强12人,好强、不甘人后16人,坚持不懈、坚韧不拔14人,谦卑8人,充满活力5人,不服老4人,拼命硬干1人。由此可见,学生对父亲吃苦耐劳、老实厚道的性格特点非常熟悉,但对父亲整体形象的理解是平面化的。因此,读出立体、丰满的父亲形象是学生学习此文的难点所在。综上所述,笔者将教学内容确定为:1.品读对父亲的脚、草鞋等的细节描写,深入理解父亲形象;2.品析父亲的变化,体会父亲为台阶付出的沉重代价:;3.探究"我”和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并以“读懂父亲一读懂,我,一读懂作者”三个环节展开核心教学内容,呈现一个逐步深人的课堂结构。

  “学习需要”的满足,最为关键的是要提供合宜的“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问题”转到“教学内容”层面来认识才有可能比较合理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上面从学情视角确定的课堂教学内容,既立足学生的“兴趣问题",也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大程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教学《台阶》时,课堂学习状态却不尽如人意。这不得不让笔者深思:有了合宜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才能激发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课堂实施:关注多种学习需要

  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因素有许多,如文本特质、教学技巧、教学方式等。只有让这些因素满足、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堂学习形态才能得以改善。

  《台阶》篇幅较长,人物陌生,故事情节淡化,文章意蕴丰厚,学生读不懂也不喜欢读,难以引起情感共鸣。为此,挖掘文本兴趣点,改变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多种需要,使其产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就显得特别重要。下面以笔者的三堂《台阶》的核心教学设计为例来作对比分析(见下页表)。

  1,课堂实施不应只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第一堂课,笔者过高估计学生“学的状态”,落实教学内容操之过急。“整体感知"环节,学生齐读从文中摘录的关于旧台阶特点并嵌人生字的语句,被动地认识“曾经的台阶”。“读懂父亲”环节,围绕父亲的两句话来设计问题,思维含量较高,而且三个问题带领学生从结果到原因进行推理式品读,旨在读出立体、丰满的父亲形象。内涵丰厚的两句话、难度较大的问题、缺乏情感体验的对话构成了课堂元素。这些不协调的课堂元素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不是仅仅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2,课堂实施要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需要

  鉴于第一堂课的缺点,第二堂课时,笔者降低了主问题的思维含量,试图从尊重学生思维习惯与发展规律角度来改变课堂学习状态,即从原因到结果进行分析,力求做到层层剥笋。第一、二问引导学生读出父亲为了尊严、梦想、责任而造高台阶新屋;第三问引导学生重点品析“挑水”段落,读出台阶是父亲的价值-为了价值,父亲失去了健康!最后一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聚拢性的引导:为了父亲失去了——。按教学设想,四个步骤下来,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会较高,加上“整体感知”和“读懂父亲”环节的小结融入了学生活动,应该会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但事与愿违,到后半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才稍稍升温。可见,教师过多的“步步为营”牵引学生思维,表面上看是满足思维需要,其实学生的思维还是没被激活,课堂学习状态也就无法得到彻底改善。

  一篇《台阶》三次波折,兼顾三种学习需要方能让学生读出立体的“父亲",从而走上“台阶”。改善学生学习状态需要教师关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合宜的教学内容,这是关键的问题。但有了合宜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实施中如何促学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立足学生的认知需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或设置情境,或组织辩论,或抢答,或朗读,兼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等多种需要的确能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及时重构课堂学习形态。

  参考文献:

  [1][2][3]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例谈语文课堂学习形态的重构》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作者:潘素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5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