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4 10:25:44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人类长达250万年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在大约一万年前,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农业革命拉开帷幕,使人类的生活从采集向农业进行转变[1]。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
人类长达250万年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在大约一万年前,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农业革命拉开帷幕,使人类的生活从采集向农业进行转变[1]。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人类经过漫长的劳动过程创造现代文明。只有正确的劳动方向、劳动方法和劳动理念,才能提升个人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关键环节。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差异和分化。
我国传统教育中,劳动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和弱化的地位。1949年以后,劳动教育才逐渐被重视和强化,并且与时俱进。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更是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加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地位。
但与我国劳动教育从“轻”到“重”的历史变迁相比,美国的劳动教育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基于劳动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内涵及比较意义将中美两国的劳动教育加以比较,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给出了建议。
一、中美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劳动教育发展是漫长、起伏、渐进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劳动教育因为国家治理理念以及社会阶层细分或被忽视弱化,或被提高强化。同时,劳动教育紧紧围绕并服从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展开。每一次劳动教育变革,都直接反映社会发展对劳动教育新的要求。如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劳动教育全新的内涵和意义。
(一)中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耕读文化”体现的半耕半读生活方式,以及传统的“耕读传家”理念,有力印证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紧密关系。奴隶社会产生阶级分化,使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贫富差距和统治地位导致了“学在官府”。彼时的教育主要是统治者教育,脱离了底层民众和生产劳动。而后在不同社会阶段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更是将劳动教育拒之千里,劳动教育从理念到形式更是荡然无存。
在近代,洋务运动主张的“中体西用”,借鉴西方先进文化,革新传统文化的弊端,劳动教育重新被重视并提上发展日程。民国时期,教育家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并反思中国传统教育,深刻地意识到劳动以及劳动教育对于民众、国家的重大意义[2],纷纷提出主张,鼓励劳动,尊重劳动。此时的劳动教育虽然尚未被正式推行,但新的劳动教育理念已初见端倪。
(二)美国劳动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以杜威、帕克、克伯屈等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20世纪70年代,因就业市场没落而无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生计教育”产生。“生计教育”主张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主要有三类劳动课程:一是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二是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三是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学生通过对劳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接触不同职业,并根据主客观条件,学习一种甚至多种职业技能,自主选择进入职场或是继续升学。在美国社会,学龄前儿童在家长的指导和督促下学会卖报纸,或者帮忙修剪花园的花木。据国际儿童机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美国的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勤劳和节俭的意识和品行以及独立和自强的能力[3]。
“生计教育”不仅鼓励学生积极劳动、热爱劳动,也与基础教育相结合,面向社会实践。如今,以生计教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已深深植入美国社会。
二、中美两国开展劳动教育的内涵
由于中美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和体制制度大相径庭,两个国家的教育包括劳动教育观念、内涵体系、成果预期大有不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一)中国开展劳动教育的观念及内容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主要依靠专门劳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三种形式[4],但由于课程设置和设计不够系统,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中国教育尚未完全脱离“应试教育”桎梏,一些学校仍然“重智轻劳”,导致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错误认识。
在早期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洒扫。洒扫可以衔接家务劳动与校务劳动,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尊重劳动者的意识,育成刻苦勤劳的美德[5]。随着劳动教育不断发展,学生不仅会把洒扫习惯带回家中,还能自觉衍生更多的劳动行为。高中阶段,学生自觉接受劳动教育,进行劳动实践,从而培养服务人民、爱岗敬业的品质。
目前劳动教育主要依靠劳动教育课程。各类学校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课内和课外劳动实践,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美国开展劳动教育的观念及内容
在美国社会,学校课堂教学可以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是,态度、习惯、品质、行为方式等需要通过课堂外的各种活动、实践加以培养,需要通过反复经历、体验,成为习惯或品性[6]。
美国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正确的身体技能;维持做心肺呼吸和力量活动;掌握游泳和基本救生等水上能力;掌握室内外休闲技能,如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掌握自我防卫能力;进行社交舞蹈等活动[7]。美国的劳动教育以生计教育为特色,而以生计教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是通过三种劳动课程展开的。
1.基于成为家庭有效成员的劳动教育。
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但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都需要从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在家里,父母需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老师需要通过不同的劳动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服务精神、合作意识。
2.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
基于就业的劳动教育恰好突出了“生计教育”的特点。学校“生计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业了解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儿童的职业了解意识;二是职业探索阶段。学生由此开始进行尝试性的职业选择和实际的劳动操作;三是职业抉择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在选择的职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生计教育”为学生们对职业的选择和规划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
基于公民培养的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养成学生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学生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奉献精神,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了创造性。
此外,美国的劳动教育也注重回归自然。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孩子们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在电子产品上。因此,美国的教师和家长鼓励孩子进行户外活动。精心设计的户外活动会培养儿童对于自然的积极态度,增加孩子对环境学习的兴趣和知识储备[8]。
通过进行户外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们体育活动不足和学科成绩差这两个问题。当学校努力提升学生体育课程和学科课程的学习效率时,需要适当的户外活动给予支撑[9]。
三、中美劳动教育之比较意义
美国的劳动教育,是基于每一位学生个体的人生规划实现个人成就、满足社会需求的推动力。这与我国劳动教育的意义是有本质区别的。
总体来看,美国劳动教育有鲜明的特点[6]。首先,美国劳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立足本土,利于学生接受;其次,进步主义教育家倡导的“做中学”一以贯之,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最后,美国社会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的推行不仅将劳动作为既定的任务,也将劳动贯彻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相对来看,我国的劳动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已逐渐成熟。我国的劳动教育不只是一句口号。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也有千百年“渔樵耕读”的优良传统。习总书记指示“五育一体”,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国情和教育现实,推行立足劳动本质但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劳动教育。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活化形式和更新内容,但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10]。在当今社会互联网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可以与网络和大数据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特色。
四、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建议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大动力。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1]。
为了有效开展劳动教育,首先,劳动教育应该正式纳入课程设置范围。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其次,劳动教育的发展应与其他基础课程相辅相成。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个体,自成一体的劳动教育很难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在中小学,必须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化和学科课程“劳动化”[12],即在学科课程中将部分内容转化成为劳动教育内容,增加劳动教育实践,从而实现“五育并举”。
最后,要在不同场所广泛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社会要通过开放实践场所、搭建公益活动平台支持劳动教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主导劳动教育。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开设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家庭要为孩子的劳动教育打好基础。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从动物到 上帝[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申国昌,申慧宁我国劳动教育的历史审思与未来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 2020 , 49(10).
[3]鲁春秀.劳动教育的美国模式[J].上海教育, 2020(08).
作者:李文蔚,余丽
中美劳动教育之比较相关推荐浅谈小学生劳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9581.html
下一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中职德育教学研究